历代文人咏西昌诗文整理与研究

2018-07-05 11:36景志明蒙佐德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西昌诗文文人

景志明,柳 霞,蒙佐德

(1.西昌学院,四川 西昌 615013;2.四川高新技术职业学院,四川 仁寿 620564)

在西昌地方传统文化中,历代文人在当时的西昌一带出入往返,或出生,或旅居,或商贾,有感于“西昌”的种种特色,而吟西昌,留下了一大批诗文作品。“历代文人咏西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地方文化组成中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学术地位。研究这一文化现象的切入点,就是对西昌诗文进行整理与价值发掘。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关于“吟西昌”

在历史上,西昌古称“邛都”。秦时“尝通为郡县,至汉兴而罢”。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改邛都为越嶲郡,辖十五县,属益州,郡治邛都。晋代依然设置越嶲郡,治会无县(今会理县)等地。南朝还治邛都,邛都县名历经东汉、三国和魏晋,历时300余年。北周天和三年(公元568年),西昌置严州。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置嶲州,西昌境内仍存邛都、苏祁(西汉苏)二县。唐懿宗咸通元年(公元860元),西昌被南诏政权占领,南诏设建昌府。元世祖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置建昌路。明太祖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改建昌路为建昌府,属云南行省。清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裁建昌卫设宁远府,置西昌县,“西昌”之名自此始至今。中华民国时期,初裁西昌县并入宁远府,旋又复置西昌县。1939年,国民政府在西昌设立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行辕,西康省政府在此建立宁属屯垦委员会治理宁属各县。1950年3月27日西昌解放,西康省西昌专区专员公署成立,1952年行政区划调整,西昌专区辖西昌、宁南、德昌、会理、盐源、木里等12县(区)。1978年,凉山彝族自治州成立,西昌市为州首府所在地[1]。

由上述可见,“西昌”所包含地域、行政区划是动态变迁的,有“泛西昌”“大西昌”的意蕴。历代文人以“西昌”为题材吟诗、作赋、就文,所指的地域范围是很不相同的,因而“吟西昌”也就是一个吟诵“泛西昌”的概念。

(二)关于“西昌诗文”

本课题整理与研究的“西昌诗文”,在内容上主要指与西昌、德昌、冕宁、宁南、会理、会东、盐源、越西、昭觉等几乎凉山州全部以及安宁河流域的攀枝花市米易县、盐边县等局部地域的自然生态、风土民情、社会事件相关的诗文,其作者主要指1949年以前历朝历代文人,也即是说,“西昌诗文”与“吟西昌”“历代文人”的概念属性相类似,有着鲜明的两个特征:内容的地域性;作者的时间性。

在研究中,课题组也收录了一些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以西昌自然景观、人文风情和社会事件为吟诵题材、但作者已经作古而几乎可以“盖棺论定”的诗文。因此,“西昌诗文”的内涵与外延基本上是明确的,对于一篇诗文与西昌诗文的属性关系,是容易识别的。历代文人吟西昌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的发育过程,这一现象、过程的精神产物就是本课题研究的对象——西昌诗文。

二、西昌诗文的文献年代分布

经整理查证,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写成的西昌诗文有数百篇之多,选择分布于不同年(朝)代的部分诗文作品及其作者简况等,如表1所示。

整理西昌诗文,在年代分布上,可以发现如下规律:一是西昌诗文最早出处,目前可以追寻到东晋(公元317—420)时期,即干宝所作的《邛都大蛇》一文。二是西昌诗文的文献年代分布不平衡,在数量上,以民国时期近现代的诗文居多,清代次之,明代再次,唐以前较为少见,这就昭示了一个规律:文化发育与社会进步呈直接的正相关。三是宋代的西昌诗文未曾收集到,但宋朝延续时间长,绝无可能这一时期没有西昌诗文产生,这一“文化断代性”的原因是什么,还需要继续揭示。四是需要说明的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写作内容上与“西昌”密切相关的诗文,数量分布最多,但未曾定义在“西昌诗文”范围内。

表1 西昌诗文出品年代分布表

三、西昌诗文的内容特色分析

从内容上看,历代文人咏西昌所产生的诗文作品,所描述的内容是多角度、全方位的,涉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多个层面。本课题组将其分为自然生态景观、乡土风物民情、社会历史事件三个方面的内容来进行整理与研究。对于具体的某一篇诗文,可能三方面内容都有,但可以判定其主要从属于哪一方面。

课题组从《西昌文史资料》《凉山州古诗文选释》等文献中,随机选取了105篇西昌诗文,按照其在上述三方面内容的分布,进行分类统计(表2)。

表2 西昌诗文内容特色分布的抽样统计

明朝、清朝、民国三个朝代的文人吟诵西昌的诗文代表作选评:

孙水

【明】周光镐

斗绝泸沽峡,江流一线通。淙淙渲谷底,润河东。蜡树连山碧,蛮花夹岸红。西南多水利,被泽彝汉同。

评析:明代隆庆五年(1571年)进士及第的广东潮阳人氏周光镐,在万历十四年间以监军之职率兵平息建昌(今西昌市、德昌县一带)瞿绍良之乱后,来到冕宁县孙水河(今安宁河的一干流)沿岸踏查,看到奔腾不息的河水拍打着两岸的陡峭山谷,想到了兴水利来造福彝汉人民,体现了一代父母官兼词人的宽广胸怀。

梳妆台

【清】陈九德

高阁临虚构,宫门抱水开。脉从千嶂落,气挟万山来。雀噪僧归寺,钟鸣月上台。书声惊客梦,丹桂满庭栽。

评析:清咸丰年间,一介书生陈九德,来到家乡凉山州冕宁县泸沽镇附近的梳妆台——位于镇西南数百米的一处安宁河谷景观,不远处有一座庙宇,高阁、宫门、僧人……内传出的琅琅读书声和着桂花芳香在微风中徐徐飘送,这一情境给了作者无尽的享受。

火把节(节选)

【民国】何成瑜

宁俗每年六月二十四日傍晚,城市乡村各户外悉树火炬,明耀如白日。世俗谬传,以为土主为神,乡人迎之,遂成风俗。其说不经,闻之故老……

评析:西昌本土文人何成瑜,在民国十四年间(1925年)参与修西昌县志的事务,写成的《火把节》一文,比较实际而又详尽地介绍了彝民族这一民俗节日的时辰、地点、人群及其庆典活动的壮观。

四、西昌诗文的语言艺术特征

研究西昌诗文语言艺术特征的意义在于:一方面内容决定形式,文本的内容深刻、文理深邃使得语言艺术表达形式的空间大和艺术形式的多样性,这就激发了人们的诵读兴趣,有利于青少年学生以及更多的文化受众阅读、吟诵、传播,形成学习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形式强化内容,语言艺术形式的美促进了语言内涵的升华,具有促进理解、支持记忆的效应,在理解与识记的交互中,促进人的悟性、观念、人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与升华。

不同于民间文学、口头谚语的是,由历代文人自身文学艺术素养所决定,流传下来的西昌诗文呈现了多样性的自然生态风光、地域性的民族生活习俗、不同类别的社会历史事件,语言构思奇美,艺术特色生动,巧妙的借喻手法经常出现在句、段之中,这就使得西昌诗文在整体上显得活泼严谨,结构紧凑。

从语言艺术特色的视角审视,历代文人咏西昌所产生的诗文作品,突出的语言艺术特色集中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语言优美,言辞贴切。无论是五言诗、七言诗,或是散文,西昌诗文都显示出了语言优美、言辞贴切的语言学要素,同时,也显得语言辞藻凝练,无多余的“旁枝赘叶”。例如考取清宣统元年(1909年)乙酉科拔贡生的西昌人氏傅光逊,在1904年主修西昌县志,所写的《重修光福寺吟云阁记》一文,开篇即以“光福寺据泸山中麓,北面邛海,五祠环拱,离合异势,以烟林丽属,回抱寺于仓霭中,而吟云阁适当其前。左飞阁,右高邱......”[2]270以优美的语言、贴切的言辞,向读者展示了泸山光福寺吟云阁的情景,也凸显出作者语言艺术修养的“炉火纯青”。

二是句式工整,格律规范。句式与格律以及二者的契合度,是反映一篇诗文语言学元素的重要指标,只有讲究句式工整和格律规范,读起来容易上口,才有助于诗文作品本身的理解、记忆和流传。例如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乙酉科优贡生的西昌人氏许国琮,在所写《古别离五首》里有“原上芊芊草,含芳春未歇。天涯人不归,望缺深闺月。昨夜下瞿塘,含娇伴郎语。梦回天未明……”[2]151-152,该诗文以乐府篇名为题,表达了在家女子思念远行郎君的炽烈情感,全诗堪称句式工整,格律规范,诵读起来朗朗上口,增强了对诗文意义的理解性和情感的认同性,也容易形成记忆。

三是音韵交融,平仄相宜。西昌诗文明显地具有音韵交融、平仄相宜的语言艺术特色,使之诵读起来产生抑扬顿挫的音韵美感。例如为清同治六年(1867年)举人的西昌人氏颜启华所著《泸山赋》,文中的“半壁孤峰,千秋万古。豁我胸襟,扑人眉宇。障邛海之波澜,作郡城之门户。一览而众山皆小,别有洞天;千寻之绝顶难攀,何年积土?泸可真渡......”[2]170以及后文,写泸山的地理、与邛海的关系、险峻山势、植被、山涧、林间小径等。首段落用了两韵:麌韵和宥韵。开篇以上声七麌韵中的古、宇、户、土、雨五字,接下来有规则地转用去声,以二十六宥韵中的伏、秀、佐、后四字来承接,并辅之以一定的平仄配合,如此,诵读起来就显示出了音韵交融的声乐美感。

正因为西昌诗文的上述三个明显的语言艺术特色,使得西昌诗文千百年来为不同受众人群所喜闻乐见,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地方文化景观。可以说,西昌诗文读起来是一种个性化的才艺表达,听起来是一种优美的艺术享受,思起来是一番无尽的遐想神往。

五、西昌诗文的价值发掘

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要注意向民间学习,向古人学习,向外国学习,这是当代文学艺术健康发展的一个基本观点。历代文人咏西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所产生的诗文作品的价值是多样性的,包括爱国主义教育价值、生态环境教育价值、旅游经济促进价值、人格情操涵养价值、学术文献价值、文化传承价值等。同时,其诗文作品价值是厚重的,一条条辞藻、一行行文字,都记录着沉沉的历史意蕴,饱含着浓浓的作者个人情怀。进行西昌诗文的价值发掘,在青少年学生以及更大的受众群体中诵读西昌诗文,传承颇具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一)爱国主义教育价值

爱国主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核,是历代文人咏西昌这一文化现象的重要内容指向,历朝历代的西昌诗文所传递的爱国主义情怀,在字里行间得到了充分展现。发掘西昌诗文的爱国主义教育价值,对一代青少年学生以及广阔的受众群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具有很好的可操作性。

历朝历代的作者们写下的诗文作品,有的赞美西昌、凉山壮美的山水风光和绚丽的原野景致,内容意境描述了大自然的美好与神奇;有的记叙西昌、凉山这片广袤土地上承载的富饶物产,展示了山野、森林、河流、矿山、光热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有的作品讴歌了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记录了在这里世居的汉、彝、回、藏、蒙等各族民众在生产与生活中的创造与杰作,表达了劳动者的聪明智慧和才干;有的作品以景寓情,以诗言志,句段里、字里行间流露出忧国忧民情愫,传递了一腔正义感,表达了国家、民族走向繁荣昌盛的希望,对人民美好生活的向往;有的诗文作品记录了多样性的风物民情和本土习俗,包容着浓郁的地方乡土气息,增进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等等。这些,都蕴涵着国家、民族的思想意识,释放了作品自身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怀。因此,爱国主义教育价值的发掘,提高青少年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自我意识,是西昌诗文价值发掘的一个侧重点。

(二)人格情操涵养价值

道德情操教育的本质,就在于通过对人物、事物的善恶性进行评价,依靠社会伦理和舆论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人进行思想引导、心理感召、情感熏陶,使人审视自己的行为,反思自我信念,逐渐形成正确的认知信念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能够自觉地调节人与社会之间的各种关系。当代社会主流道德意识形态需要重建,其操作部位在于社会公民水平上人格情操的培养。在具体行为实践中,就要关注个人的修身养性和人格情操涵养。这里,一个重要的操作位点是以优秀传统文化熏陶,阅读历朝历代积淀下来的诗文作品。

历代文人咏西昌是一种文化现象,所产生的西昌诗文蕴含着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尤其含有勤劳、厚道、诚信、善恶观、礼义廉耻、温良恭俭让等精神品质,对于促进人的修身养性,陶冶人格情操,丰富精神世界,有着极好的作用价值。重视西昌诗文的价值发掘,选择内容健康、思想积极向上的优秀诗文作品,提供给青少年学生阅读、朗诵、思索,不仅在于积累素材,学习语言文学知识,更多地则是在于一种情感的陶冶、人格素养的培育,在于健康人格的形成和道德情操的升华。

例如,明代文人杨廷和在《李指挥孝思诗序》里的“天下之善,一也,以之事亲则孝,以之事君则忠,以之治民则为良有司,而治军旅则为良将,皆是物也……”[2]13,明确地褒扬了做人应该具有基本的忠孝思想,尽忠、尽孝是为人的“两全”,以忠、孝作为基本的价值评判,为世人指明了怀以忠孝人品来做人做事的重要意义;明代会川词人马昂游览会理县城外普济寺所作的“……应瑞既谐佳士梦,承恩曾受大夫封。宜知霜雪经无算,千古苍松不改容”[2]42,通过咏物言志,表达了做人做事应该具有执着坚韧的精神,敢于承受困苦,乐而不淫、哀而不卑,面对逆境不弯腰、不随意改变自己初衷和固有本色的人格品质;清乾隆时期的西昌举人杨学述《建昌竹枝词十二首》的“少妇谁家嫌日长,出门趁伴学栽秧。田间竟唱巴娘曲,相劝功夫各自忙……”[2]89,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勤”与“学”的关系,描写了一种劳动美好的田园生活境界,褒扬了为人要勤劳做事、勤奋进取的情感态度;等等。这些诗文作品,读起来具有很强的修身养性、涵养人格情操的教诲作用,掩卷沉思,会使读者对自己的行为和观念产生新的思考。

对于今天的青少年学生而言,由于社会转型时期所产生的社会意识形态偏差和环境的负面影响,使他们的道德审美体系建构并不完整,学生自身的人格情操涵养亟待“补课”。西昌诗文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点。开展西昌诗文教育,把道德人格细化到人的语言交际、生活行为上,引导学生从良序,知美丑,有信仰,端正自己的日常生活行为。如此,发掘西昌诗文的人格情操涵养价值,重构一代青少年学生的价值观和审美视野,让学生获得更高层次的情感经验。

培育当代公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一个人格情操的升华过程。在修身养性、人格情操涵养价值发掘过程中,一要着眼于现实生活,引导学生诵读西昌诗文,宣讲诗文作品载有的勤劳、诚信、孝悌、团结、励学、勇敢等内容,加强学生修身养性的行为教育,确立符合主流社会意识形态的行为和观念,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这是现实社会背景下的必需;二要着眼于未来发展,在心灵纯净的青少年时期诵读一些本土性的美文佳句,领悟其做人做事的真谛,使之成为自己一生成长的座右铭,在以后日常生活实践中能够应用,自觉修身养性,砥砺人格情操,端正品德。这些,就是西昌诗文人格情操涵养的价值所在。

(三)旅游经济促进价值

认真考究历代文人咏西昌这一文化现象,整理西昌诗文,发掘西昌诗文的旅游经济促进价值,开发西昌、凉山的旅游业,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这是现实的需要。

西昌诗文蕴含着丰富的旅游经济促进价值,这些年来,因诗文作品诱发了人们的好奇心理、体验心理和探究意识,激活了旅游消费,人们前往诗文描写的地点进行游览、观光、实地考察,进一步品味诗文作品,加深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对作者的了解,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由此,西昌诗文就“炒热”了旅游景点,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例如,位于泸山光福寺前有一块硕大的字碑,正面书的是杨慎所著《宿泸山》的“老夫今夜宿泸山,惊破天门夜未关;谁把太空敲粉碎,满天星斗落人间”,这首脍炙人口的诗作描述的凉山彝族火把节的壮观以及作者呈现的大胆而又丰富的想象力,都吸引着众多的海内外游客。石碑背面书有“川南胜境”四字,言简意赅,凝练概括,内含着丰富多样的自然、生态、历史、社会、人文等信息,且书法颇见功夫,艺术蓄养深厚。这些诗文是泸山、邛海的现场“写真”,其内容和形式高度统一,放眼邛海与泸山风光,欣赏书法,品读诗文,感受着碧水、蓝天、白云,这一意境留给了游客个性化的解读空间,许多游客“追踪”而来览胜,都喜欢与字碑合影。

与旅游经济密切相关的诗文作品,在西昌诗文中占有很高的比例,例如:明正德六年(1511年)中进士第一名、大文学家杨慎的《宿金沙江》《元泉观》《大相公岭》《松坪关》;明嘉靖朱簋写的《泸山观海楼》;清咸丰五年选取优贡生、凉山州盐源县人氏曹永贤写的散文《德昌志略序》、五言诗《泸沽湖》《绿镜摇山》;民国时期中央大学经济系教授朱偰写的五言诗《邛海放舟》《螺髻山天池》等。

(四)学术文献研讨价值

遵循“剔除糟粕,取其精华;把握要义,古为今用”的文献整理要义,发掘西昌诗文的学术文献价值,有利于更好地传承颇具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

作为价值属性多样的文献作品,西昌诗文向人们展示了本土性的社会历史发展沿革,文中涉及的自然生态景观、民族风俗习惯、社会伦理道德、地方文化内涵等,都具有丰富的史料性;诗文作品所记载的不少地方风物、历史人物、社会事物等,都带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是分析判断历朝历代西昌社会发展水平的珍贵文献;诗文所反映的民族地区社会结构组成、民众生活状况、社会历史事件,其间表达的意识形态特征、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情趣等,预示着当时历史条件下存在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间的依存状态;历代文人咏西昌是一种文化现象,“吟”的题材内容、体裁形式、艺术水平以及诗文数量的多寡,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们各自的社会生活情境及相互之间的社会学关系;等等。因此,作为基本材料和重要资料,西昌诗文的学术文献价值极为丰富,有着许多史料性、思想性、观念性的题目需要进一步整理发掘。

六、结语

西昌诗文取材于当时本土社会的生产、生活实践,内容丰富,蕴涵着历朝历代文人在西昌一带经历了自身生命体验所形成的个性化认知,积淀形成了本土性的民族传统文化;其内容、体裁的多样性,都表现出了鲜明的地方传统文化特色;在价值形态上,突出地指向于爱国主义教育、人格情操涵养、旅游经济促进、学术文献研究等诸多方面。今天,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从多元视角透视历代文人咏西昌这一文化现象,更加深入地研究西昌诗文的价值取向,古为今用,扬其精华,弃之糟粕,培育新人,这是我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实践。

[1]西昌市人民政府官网[EB/OL].http://www.xichang.gov.cn/xcszfx/zjxc/index.html.

[2]蒋邦泽,武谊嘉.凉山州古诗文选释[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

[3]王仁刚,景志明.历代文人咏西昌古诗文选读[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西昌诗文文人
“以文为诗”辨正——从诗文之辨看韩愈长篇古诗的节奏处理
西昌近60年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分析
西昌月
古代文人与琴棋书画
古代文人的雅号由来
文人吃蛙
极相思·检翻旧日诗文
风云四号运低西昌本月中旬择机发射
明清鼎革之际文人不同出路
天下诗文第一楼 绵州越王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