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写作应直面现实

2018-07-05 09:02李翀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凌空文学创作公民

李翀

有时候,不得不怀疑,我们已经丧失了直面现实的写作能力。

写作是有目的的活动,本期封面人物周子房老师这样说,诚如斯言。同时,写作也是需要源头活水的活动,而直面现实就是最直接的源头,最切肤的活水。

其实,倡导以现实为写作基础的作文观,古已有之。《诗经》作为我国诗歌史现实主义的源头,十五国风就是观风知俗,考证得失的重要依据。与此同时,孔子也把诗歌的作用归纳为:兴观群怨。“观”,郑玄注:观风俗之盛衰。漫溯而下,“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白居易平实浅白、通俗易懂的诗句,勾起了世代人敏感的神经,也为后世了解唐代普通劳苦大众的日常生活增加了史料佐证。在文学创作中,他主张“为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让文学创作走出台阁,走出庙堂,走进江湖,走進民生。

当然,这里的直面现实,并不是照搬生活,也不是将生活的杂芜琐碎一览无遗地呈现,而是能脚踏实地地从实际出发,不凌空蹈虚,不似是而非,能针对生活的本相,明确地表述自己作为公民的看法。

直面现实的写作,不似是而非,要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质疑是向哲学迈出的第一步,尤其是时评类作文成为主流的当下,显得更为重要。很多时候,我们都在警惕那种看问题片面偏激,动辄破口大骂、上纲上线的文章,故习惯于教学生用“中庸”的眼光看待问题,所以,当学生在遇到明显需要有是非断定的作文题目时,也开始变得似是而非起来。本期申玉老师在《走出“骑墙主义”的泥淖》一文中,举例“台湾爱乐乐团”,在需要明辨是非的时候,学生在作文中依然“左右逢源”。最后,她切中肯綮地说,如果作文的判断是模糊不清的,刻意地回避现实矛盾,这也是一种假大空的写作。

直面现实的写作,不凌空蹈虚,要引导学生表达作为公民的诉求。王栋生在“交际语境写作”提出,要培养学生“思考一些大问题”,以公民的姿态去评论分析时事。可喜的是,随着2015年任务情境作文的纷纷出笼,现实生活与高考作文正在逐步打通。这些具有较大矛盾或者争议性的直面现实的作文题,留给了学生大量的思考空间,学生可见仁见智。它引导学生直面社会,根据情境来抒发自我的认识,以公民的姿态畅所欲言。当今学生为文,载道者寡,卖弄文采者众!很多学生喜欢使用诗意的、刻意雕琢的辞藻,喜欢名人开会、名言荟萃,喜欢写触摸不到的幻想呓语,其结果是人们被华而不实的句子所迷惑,深埋其下的思想不足被掩饰。学生所写如果与现实无关,与真正的思考无关,与培养作为公民的意识无关,那这样的写作及写作教学就失去了价值。

歌咏风情,涵泳风物,虽辞达,但意不丰。那些较少触碰人类生活的世相、难以抵达社会现实深处的作品,读来虽然不乏真情实感,但却是轻飘浮泛,不能真正打动我们日趋坚硬的心灵。只有直面现实,张扬理性的力量,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写作才有意义,写作才会从心底抵达心底。

猜你喜欢
凌空文学创作公民
论公民美育
梅卓文学创作论
凌空猎食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凌空回望
曹文轩的文学创作作品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论文学创作中的虚构
十二公民
凌空飞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