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阡万亩桃花

2018-07-06 11:03
乡村地理 2018年1期
关键词:五德石阡石阡县

区位:铜仁市石阡县五德镇

民族:彝族、苗族

长寿石阡桃醉五德

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五德镇,距县城32公里,行政区域总面积132.24平方公里。辖20个行政村,一个居委会,136个村民组,现有人口 4500余户18000余人。石岑公路穿镇而过,素有石阡“东大门”之称。居住着汉、侗、苗、仡佬、土家、蒙古等民族。

随着气温逐渐回升,石阡县五德镇上万亩桃园花期如约而至,竞相绽放,艳丽的桃花覆盖绵延起伏的山岭,让山坡披上春天的盛装,漫山遍野一片粉红,是赏花踏青的好时节。漫山遍野的桃花如云似霞,香飘大地,置身其中,宛若仙境。人在花中游,仿佛置身一幅硕大无比、色彩鲜明、格调清新的图画中,让所有的忧怨浮光掠影般划过生命的苍穹,那些琐碎的烦俗都在那一抹抹的红烟绿波里遁去。赏花归来,还可以在石阡城内泡一泡温泉,饮一壶苔茶,洗尽一身疲惫。

石阡县五德镇万亩桃林初建于2012年,园区总面积约697.4平方公里,2015年评定为五星级园区和3A级景区。自2015年起,每年都举办“铜仁市桃文化活动",不仅可以观看文艺表演,还可认购桃树,拥有一棵专属于你的桃树,每年春天尽享一树桃花为你绽放的浪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拥有展示大厅、停车场、观光亭、观光平台、游客服务中心、文化长廊和桃文化广场等设施,初步形成了集旅游、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园区。

花海寻戏

石阡木偶戏

在欣赏完三千桃花后,让我们一同欣赏五德镇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石阡木偶戏。石阡木偶戏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石阡一种古老的地方戏剧种。据传,木偶戏起源于汉代,奉陈平为祖师。汉高祖时,白令造反,汉高祖刘邦被困,谋臣陈平作木偶为疑兵守城,一直等到援兵到来,才将那些用来以假乱真的木偶丢弃在城边。

春色满园,桃梨芳菲。(杨秀荣/摄)

木偶戏的演出,有特制的蓬布舞台。表演舞台呈方形,高、宽约4米,一般用竹竿作为支架,再在上面盖上蓬布,于舞台四周下半部分及后台上部用颜色稍深的布围上,使上半部分形成高约2米的舞台。之后,再用颜色稍深的布一幅挂于台中,称为“挡子”,形成前台和后台。

石阡木偶戏属杖头木偶。木偶头、手以乌臼木制作,头面及颈部长约十五公分,分别刻绘“生、旦、净、末、丑”及其他魔怪等面部造型。表演时,艺人左手伸入木偶体内握住其颈部以下木棒,右手操纵双杖指挥木偶手上动作。有的木偶装上活动眼珠,有的装上活动嘴唇,艺人通过拉线操纵木偶表现其喜怒哀乐。

木偶戏以衣冠整齐、鲜艳著称。衣甲、冠戴、武器等道具极为精制考究。上场的木偶角色大都衣冠楚楚,尤以武将、武旦光彩照人。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杖头木偶擅长于表演历史剧、武打戏的特征。其唱腔属于湘剧“辰河腔”,分为“高腔”和“平弹”两部分。“高腔”以唢呐伴奏,“平弹”以胡琴为主伴奏。同时,吸纳了一些民间小调,以加强戏剧效果。伴奏的打击乐亦与湘剧近似。

石阡木偶戏以其历史悠久和区域独特性,以及面临的濒危性,2005年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付正华、饶世光等人亦被列为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保护好这一珍稀剧种,在县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石阡民族中学于2006年将木偶戏引入校园,专门聘请技艺精湛的老艺人对民族中学的部分教师进行了培训,并在民族中学的学生中专门开办了木偶戏班,使石阡木偶戏重获新生,并参加省内外及国际性的展演活动。

烂漫桃花下,传统木偶戏一唱百年。

猜你喜欢
五德石阡石阡县
贵州铜仁市石阡县第二小学
贵州铜仁市石阡县第二小学
脱贫攻坚中,石阡苔茶品牌创新问题与策略研究
见证石阡茶 四十年蜕变
道德仁义礼:“蜀学”核心价值观论
石阡温泉自然的馈赠
五行视域下《孙子兵法》“五德”思想探讨
德运何以成迷
爱心是人生最靓丽的风景“心无尘·爱无界”关注石阡灾后重建慈善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