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叶对根的情意

2018-07-06 10:06李国俊
时代报告 2018年3期
关键词:村委支书村民

李国俊

见她之前,我脑子里充满想象:她一定是住在一座有一只狗、或者有几只狗的高宅大院里,她应该是一个声如洪钟、泼辣能干的女人。因为农村工作不好干,能当村支书的人,应该是有资产、有人脉、族系庞大的人。受一些负面报道的影响,我甚至把村支书和村霸混同起来,虽然感觉自己这样想很荒谬、很离谱,但至少村支书是村里最有权威、最霸气的人吧?

带我来的司机小赵是她的儿子,在城里工作,他把我带到村北头第一排最西的一家大门前停下:这就是我家。

门是农村常见的朱红色铁皮大门,有些许斑驳。小赵推开虚掩的门,喊了一声:妈!李秘书长来了!

我进门扫视一下院子:三间堂屋,是过时的平房屋,西边是一个彩钢瓦搭建的棚子,里面放着农具和老年电动三轮车,西南角是厕所,院里很洁净,没有狗,连只鸡都没有。

这时从东边厨房走出一个清秀文静的妇人,难道这就是县妇联杨智慧主席邀我采访的对象——郏县长桥镇34个行政村唯一的一个女支书、双槐赵村支书王改叶?这么文弱的妇女也能当村支书?

目测面前的王支书大约五十多岁,说话很温和,柔声细语,像邻家大姐。进堂屋当门落座,对面墙上挂着老式装饰画和一些照片,西屋挂着布帘,地面是没有硬化的土地,中间屋子铺了一层用了很久的地板革,她看我端详房子,就介绍说:我刚结婚时,家里7口人,我和爱人住东边两小间平房屋,屋顶是用炉渣、白灰、青砖圈的,没有钢筋和大梁。我怀女儿时,一天半夜,外面的一间屋子塌了,吓得我拉了几天肚子。后来,把塌的屋顶补了补,接着住,不久,卧室那间又塌了,幸亏是白天,没伤着人。1998年,家里有了些积蓄,就盖了这所房子,现在虽说落伍了,当时还是很时兴的。2011年,买了三百顶砖,想扒了房子盖楼,刚好赶上要建设新农村,整个村子要合并到楼王新村,盖房子的打算就搁置了,儿子部队退伍后,在县城工作,就给他在城里买了房。现在的好日子过到天上去了!以前连想都想象不出日子会过这么好。

听她娓娓道来,我纳闷这样一个温润如玉的女人是怎样当上支书的。问到这个问题时,她温婉一笑:我也很意外,2011年村支部换届选举时,候选人是正、副两位支书,出人意料的是党员们把我选上了,我一个家庭妇女只会做家务、干农活,虽然当了十几年的计划生育专干、妇联主任,那是敲边鼓的,猛一下让拉大弦、扛大梁,怕自己不能胜任呀!乡领导来家做思想工作:党员们信任你,总不能让他们失望吧?就这样,一干干了两任了。

我心里思忖着:人上一百,形形色色。经常听说农村干群关系紧张,这个村八百多口人,她干了十几年的村干部,咋还会有这么好的人缘呢?

她奇怪我的想法,说道:当村干部得罪人?我不这样认为!只要处处事事站在村民的角度考虑问题,尽力为他们解决困难,只会维持人而不会得罪人。2011年,乡里免费给村里安装自来水,刚好赶上换届选举前,村两委班子大多有情绪,工作没人管,来的施工队没人接待,如果错过安装时机,我们村就吃不上自来水了。我当时崴了脚,村里又挖得坑坑洼洼,我就拄着棍和副主任苏丙臣一起过沟跳沿,挨户做村民的思想工作,晚上回家抱着红肿的脚脖,疼得哭。但村民也知道好歹,知道咱的辛苦是为了他们,嘴上不说,心里有数。当上支书这些年,村民来办事,有事直接说,带东西的一律不让进家门。百姓心里有杆称,能称出咱的心有几斤几两。

说话间,她的手机响了。隐约中听出是镇政府让他们村下午派人去镇里领政府免费为烟农提供的种烟专用化肥。

电话挂断,还没放下,手机又响了,是县残联组织几十个残疾人来村里学习蘑菇种植技术,一会儿就到。放下手机,她有点不好意思地说:就是电话多,有时一天接几十个电话,上厕所都得带上手机。

我说,既然他们一会儿要来,我们就去街上等着吧!顺便也看看村民们的蘑菇大棚。我记得曾看见过一个材料,说她率先学习蘑菇种植技术,自家建了两个大棚,培育菌种一万多袋,义务传授栽培技术,帮助村民种蘑菇,共同致富。

她说,爱人去年做了心脏搭桥手术,家里承包了50亩地,自己成天跑村里的事,帮不上家里的忙,怕爱人累着,今年就不种蘑菇了。

来到街上,暖日和风,杨柳青青。村里的路有五六米宽,村容村貌很好,洁净卫生,墙体罩白,上面有各类宣传标语,主干道两旁种着大叶黄杨、大叶女贞和灿若红霞的石楠树,把村庄装点得颇有生机。她说,他们村是全乡第一个自发开展环境卫生整治的,后来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时各村才开展这项行动。她指了一下村中心的一块空地,这里原来是一个大垃圾场,现在村里的垃圾每天都有专人负责清理,这儿成了群众休闲娱乐的地方。

要等的人还没到,我们俩就在村里闲转悠,边走边聊。

她能说出村里253户、867人的基本情况,镇领导曾说她是村里的百科全书,问到啥都清清楚楚,并且各项农村政策都谙熟于心。2005年,她代表长桥镇参加县里知识竞赛得了第一名。

我问她几百口人都咋记住的?她说,几十年朝夕相处,一方水土上同生活、同劳动,村民们已成了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熟悉他们和熟悉自己的手纹一样。

路过一个农户家,见院落破旧荒凉,鲜有人迹,应该长时间没人住了。这家人呢?我问。她说:这家户主叫赵拴紧,以前在外地生活,有20多年没有回来过,60多岁时得了肝硬化,可能是想落叶归根吧,2011年,病重时一个人回到家,我和村委多次上门送面、送油,并安排在他家附近住的村干部经常去给他送饭,照顾他生活,让他感受到家乡的亲情。2012年大年初二,老人去逝。由于联系不上他的子女,我召集村两委开会,我说,虽说赵拴紧老人的户口不在咱们村,但他是咱们村里的人,决不能让他挺尸家里没人管,不管想什么办法,明天必须下葬,让老人入土为安。我们设了个募捐箱,让他的族人选出代表主事管账,村两委先捐款,大过年的,挨门动员全村村民捐款,大年初三,把老人下葬了。半月后,老人的孩子得到音訊赶回来了,感激得在我面前长跪不起。

这样的特殊情况多吗?我问。

村里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去了,留下的都是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和妇女儿童,空巢老人很多,意想不到的事经常遇到。2015年4月2日晚上,村民赵丛科突发脑溢血,孩子们不在家,天还下着小雨,我让爱人赶快打120,救护车来时我带上家里的2000元现金一同去医院。医生检查后说,出血量60多毫升,再晚送半个小时,不是死亡,就是瘫痪。等一切安顿好后,才给他在郑州工作的儿子打电话。害怕他听到信儿后心慌气急,路上不安全,就叮嘱他,不要担心,路上开车慢点,他儿子赶到家时已是后半夜了。谁知刚过了十几天,又出来一件这样的事儿:有天下午,孙梅老人感觉身体不适,在医务室打针时呕吐不止,我发现情况不对,马上拨打120,我带上钱,喊上村民赵素娜一起去医院,陪护一天一夜后,老人的两个儿子和儿媳才从浙江赶回来。

空巢老人是农村普遍存在的现象,有独居户、老夫妻户、带着隔代孙子女的类空巢户,他们有的体弱多病,有的不但要为子女照看下一代,还要负担繁重的田间劳作,他们是最需要关照的弱势群体,我们村要求外出务工的人员每天给老人通一次电话,生活上不能照顾老人,最起码精神上给予安慰。每年三八节,我们村虽没有资金组织大的活动,但都召集妇女们开个茶话会,鼓励他们孝敬父母,关爱老人。

她神情略显凝重,静静地注视远处。继续说道,村里准备成立老年协会,分片组建老年互助组,让他们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减轻外出务工子女的后顾之忧。

看见远处来了一群人,有开轿车的、开三轮的、骑摩托的,知道是县残联和镇政府的同志带着残疾人来了。我们过去打過招呼,一同去村东头村民们的蘑菇大棚参观。路上,她给我讲蘑菇种植的工序:在郑州买试管菌苗,自己再培育菌种,收秋时买个打玉米机免费为农户打玉米,为的是得到玉米芯,玉米芯打碎,掺入麸子、化肥、石灰发酵一个月,加上菌种装袋......听得我头大。庄稼活可不全是简单的体力活呀!

在蘑菇大棚里,王改叶支书耐心地为来访者讲解蘑菇种植技术,这时的她更像一个科技辅导员。

参观学习的人走后,我想去村西看看她家的承包地。走到小十字路口时,石墩上坐着三个聊天的老太太,一个老人给王支书打招呼:改叶,你昨天给我剪的头发她们都说好看。

您只要不嫌弃我的手艺,下次我还给您剪。她开心地答道。

另一个老人说,啥时候你不忙也给我剪剪吧?

中,这两天我抽空给您剪。您别去家找我,怕我有事不在家,让您空跑,我得空儿带着理发工具去您家。

老人高兴说:那我隔河作揖——承情不过了!

哈!銮嫂子,你还给我外气呀?

我疑惑地看着她:这个女支书业余还做理发生意?

她看出了我的疑惑,解释道:村子小,连个理发的都没有,老年人理发都去几里地外的村子,得过大马路,那是国道,车流量大,我怕老人们不安全,就自费买了一套理发用具,抽空为60岁以上的老人义务理发。

我心里莫名涌出一种暖流:她不像支书,倒更像这个村庄的女儿。

走到村东南角,对面走过来一个穿着灰蓝色中山装的老汉,背着手,大概七十多岁的样子。

王支书打招呼:赵娃哥,去地里了?

去地里看看,想种点西瓜。

我育的有西瓜苗,是“抗88”品种,去年结的瓜又大又甜,你栽的不多,想种的时候直接去我那移苗吧?

中!中!过几天我去剜点。老汉笑着点点头,走了。

她介绍说:这老哥是个五保户,性格有点固执,家里的老房子是危房,这些年每次下大雨、下大雪我都往他家跑,白天下我一个人打伞去,夜里下我喊上爱人一块去,总怕他有个闪失,苦口婆心劝他去村部住,他不愿意,说是金窝银窝不如他的穷窝。好话说一箩筐,才能做通他的思想工作。

五保户咋不安排进镇敬老院呢?

镇敬老院安置不了那么多孤寡老人,有一部分需要分散供养,每个五保户每年发3700元救助金,他们有些老人也不愿进敬老院,觉得没有家里自由,乡里乡亲有人说话,有啥事也有个照应。

常年住危房也不是事儿呀!村里帮助修缮吗?

村里每年只有上面拨给的两万多块钱的经费,除了村委员们每人每月几百元的工资外,订了党报党刊,就不剩余啥钱了。村里没村办企业,没有啥经济收入,办啥事都不容易。好在现行的政策好,帮扶救济,精准扶贫,政府给每个五保户拨一万六千元建房款,前提是村里先垫付资金,建好后上面验收合格再给钱,俺村里已建成四间新房,分给村里的四个五保户,每人一间,像环境改造、卫生绿化等方面花的钱都是先垫付。

村里账户上没钱咋垫付?

我自己掏钱垫付。俺家种了20亩烟叶,每年的收入还行。不然的话还真垫不起。她指着村头的大坑说:这个大坑我们村委研究准备复耕,国家有政策,复耕三亩以上,验收合格后,每亩地补助三万五,这样村里会有点收入,能为村民多办点事。我们村已经复耕了三亩,补助款还没发放,前期复耕的费用也是自己垫的。每次公示村委财务支出时,老少爷们都说我是能做无米之炊的管家婆。

这生产路也是政府修的,那边的水井、变压器也是政府修的,连村里背街小巷的路面硬化都是争取的县财政“一事一议”项目资金。现在,国家有各种优惠政策,但如果村干部不负责任怕麻烦,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就不去争取,那样村里的啥事儿都办不成。作为基层村干部,就是要想办法落实党和国家的好政策,让群众得到实惠,还要想办法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

向前又走了一会儿,她指了指北边一排电子控温的烟叶炕房,说:那是我接任支书后建的。烟叶是咱县的经济支柱,也是俺村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以前政府免费建炕房,条件是全村必须预留春烟烟方200亩以上,由于留春烟烟方不能种小麦,好多村民不愿留烟地,把烟套种在麦地里,套种的烟质量不好,不在烟草部门合同的收购范围,政府按规定不给建烟炕。烟农炕烟难,卖烟也难,形成恶性循环。我当支书时,优惠政策已经改变,以前政府免费建炕房变为建炕房的钱由烟农出一半,政府补贴一半,并且还是最后一年,以后不再补贴。我带头留了,2亩春烟烟方,并动员全村烟农,当年最终全村留了260亩春烟烟方,每座烟炕政府补贴7000,一共建了十座炕房,够全村烟农用了。农村工作是很难,但只要干部起模范带头作用,百姓就信任你,就好干。那块空地就是我家留的20亩烟方,如果自家不留,咋说服群众留呢?

顺她手指的方向,我看到了一大块平整的土地。回看她的脸颊,满脸的淡定和从容。

面对各色各样的人、复复杂杂的事,你哭过没有?话问出口后我有点后悔,干嘛傻乎乎地问人家的伤心事呢?

哭过,还不止一次,甚至还想撂挑子不干。我们村虽然不是很大,前些年人际关系也有点复杂,这几年好多了。但总会有个别麻糜不分、胡搅蛮缠的人。她面带微笑指着西边说:那座机井北边的土地是两户人家的,西边这户开了些荒地,东边的也开了一些,东边的觉得自己没有西边那家开的多,就告到村委,说西边那家侵占了他家的地,让村委去测量。村委先测量了告状那家的地,比土地证上还多出半亩多。东户的说法站不住脚,却仍不罢休,村委对他三番五次劝说都不行,争争吵吵,反反复复,又多次告到镇政府,镇政府也判他没理,他就在村里谩骂,吆喝我偏心,气得我直掉泪。最后多次找人开导、劝解、说合,西户那家让了步,愿意息事宁人,让出了五十公分土地,这一家还不依不饶,跑到政府,让政府给他确权,可国家规定私自开垦的荒地不能确权。真让人哭笑不得。

不过,他们这样做我能理解,农民祖祖辈辈在土地里刨食,对土地的依赖和占有欲是根深蒂固的,做得过分些还是有情可原。但个别村民在一些事上也爱搅死理,比如卖烟,烟叶收购时个别村民为了多卖钱,他们违犯合同不把烟叶卖给烟草公司,想私下里卖给烟叶贩子,村委想办法动员其他烟农多卖烟,千方百计完成全村的合同收购任务。收购期过后,如果他们的烟叶沒被烟叶贩子买走的话,又会找村委闹事,说他们有合同。再比如,政府出资修村里的背街小巷时,都想让自家的门口修好点、宽点,可谁都不想出钱,上面给的资金有缺口,自然会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人心不齐,众口难调。唉!不给你说这些了,都是一些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琐事。绝大多数村民还是通情达理的,一些村民看我太受气,说我是受人欺负的“童养媳妇”。

顺着村庄转了大半圈,回到王支书的家时,已经是中午十二点了,其实很想和她多聊些话题,那样我才能真正了解她的内心世界和她的农村基层工作,下午有个会我需要参加,想告辞,但农村人一贯厚道和淳朴,饭时到了,不吃饭哪里走得了?就只好报饭——吃菜馍喝稀饭。

她在厨房和面,我动手帮着择菜,想多听听她的心里话。厨房干净但略显凌乱。她带着歉意地说,我通过当支书,真正理解了古人说的“忠孝不能两全”,像我这样最小的农村基层干部还整天忙得进不了家,何况那些干大事业的人呢!家里也顾不上打理,这边婆母八十多了,娘家父母也八十多了,我顾不上伺候,三位老人身体都不好,我十天半月给他们买点药分好包送过去,坐不了一会儿就走了,孙子三岁多了,我也没照看过一天,家里的活儿也是爱人全包。这些年我亏欠家人太多。她怅然地说:有所失,也有所得,得到的是一堆荣誉证书,还有领导的肯定和乡亲们的理解信任。我的根在双槐赵村,能为父老乡亲做些有益的事,我也很知足了。

她一双灵巧的手快速地擀着面剂儿,一边低眉平静地说着。她虽然面带微笑,我却能听出她语言中的辛酸、无奈和满足,还有对脚下这片土地的深深眷恋。

一缕夹杂白发的刘海随着她擀面的节奏在额头上扫来扫去,平添一种美,一种自然、质朴之美,女人的柔和在她脸上完美呈现。我静静地看着她,突然想起毛阿敏一首歌的歌词:

我是一片绿叶,

我的根在你的土地,

我的心依着你;

我的情牵着你。

无论我停在哪片云彩,

我的眼总是投向你;

如果我在风中歌唱,

那歌声也是为着你。

我是你的绿叶,

我的根在你的土里,

这是绿叶对根的情意。

猜你喜欢
村委支书村民
走进苏村,共赏苏村民歌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非暴力
村委会作为行政诉讼被告地位的探究
浅谈脱贫攻坚战背景下增强村委行政服务能力
地球村民们的笑容
支书的狗
张支书
吃调解
意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