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玩家到专家

2018-07-06 09:44兰溪
第二课堂(课外活动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科创火箭卫星

兰溪

罗澍是一名“90后”,有人在他这个年龄刚刚走出校门,有人还在校园刻苦攻读,可罗澍已经组建了自己的科研小团队,成功造出了一颗名为“KS-1Q”号的试验卫星,并搭载我国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顺利完成预设任务。这是国内第一颗私人航天机构的科研航天载荷,也是第一颗国内的“创客卫星”。这一天,罗澍还不到25岁。一时间,罗澍被国内外媒体冠以“天才”的美誉。但罗澍说,这个世界上没有天才,他从小就是个“科技迷”,迷上火箭后加入了科技交流论坛,他的科研小团队也是和论坛创始人合伙创建的。由玩家到专家,这中间有一条艰辛而又充满无数惊喜的神秘道路。

让我们来看一看,罗澍是怎样走过这条神秘道路的。

少年“科技达人”,迷上火箭DIY

罗澍是江西南昌人,2005年在南昌读完小学六年级后,由于妈妈工作调动,罗澍随家人搬迁到了广东省湛江市。

罗澍生长在一个学术氛围浓厚的家庭,妈妈是工业自动化专业的大学教授,爸爸是工程师,家里大多都是与工程科技有关的图书。受爸爸妈妈的影响,罗澍从小就喜欢自己动手做一些模型,尝试各种实验。他对电子、计算机、通信非常感兴趣。为了研究这些,他经常会“肢解”一些简单的电子产品,充分了解每个部件的性能。

爸爸妈妈对罗澍的爱好很支持,除了在经济和实验器材上给予帮助,他们还给他提供不少知识方面的帮助。但他们很少会把每一个知识点都详细地讲给罗澍听,只会告诉他几个关键点,剩下的信息由罗澍通过实验自己总结或者查阅资料获取。这种“支持”强化了罗澍的主动性,求知欲和动手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转学到湛江后,13岁的罗澍升入初中,他的适应能力很强,很快就融入了新的班级,在班上的成绩也很突出。放学后,罗澍偶尔会和同学们一起踢会儿足球,足球是他最喜欢的体育运动,但更多的时候是回家写完作业后沉浸在实验中或者浏览网上的科技资讯。罗澍就是在这个时候走进科创论坛的。这是一个科技含量很高的论坛,不少网友会把自己平时的研究报告发在论坛里,供大家讨论。

第一次登录论坛,罗澍有种找到“组织”的感觉。从那以后,没事就泡在论坛里的罗澍经常和网友展开热火朝天的交流讨论。那时,罗澍的外公心脏不好,好几次心绞痛发作都没能及时被人发觉,好在病情不重,才得以脱险。罗澍从网上了解到,像外公这样的心脏病患者,在病发时,只有4到6分钟的黄金抢救时间,过了这个时间死亡率就会大大增加。外公能够脱险实属侥幸。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再次发生,热爱发明的罗澍决定为外公发明一个能随时监测心电指标的仪器,这种心电自动报警装置可以在心脏病患者病发时发出信号,使患者第一时间得到家人的关注。

罗澍的想法得到了家人和老师的支持,虽然学习任务越来越繁重,但每天罗澍都会挤出时间进行实验,碰到技术问题就到图书馆找资料,或者向妈妈请教,但更多的是和论坛网友们讨论。废寝忘食自不必说,罗澍经常为了解决一个数据上的问题而熬到深夜。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忙活了大半年的罗澍最终成功发明了“便携式心电监护仪”,他利用移动网络系统,把手机改造为两用,平时通信,必要时可以当作心电监护报警器。通过输入数据,当心电异常时,手机会自动发出声光信号,10秒钟内把患者的心率和所在方位等信息传递给家人。这个仪器携带轻便,操作简单,一研制成功就获得了大家的赞赏。

2010年9月,第19届全国发明展览会在西安举行,全国23个省区市及港台地区的1700多项发明成果参展。罗澍携自己发明的“便携式心电监护仪”参赛,通过评委答辩和实验测试,罗澍的发明成果脱颖而出,夺得了大赛金奖。后来,这项发明还参加了第八届广东省青少年发明奖评选活动,在全省600多项发明作品中获得一等奖,成为粤西地区唯一的金奖。

自己的发明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自然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但罗澍并没有因此沾沾自喜,把获奖证书放在一边的他又迷上了火箭。

但做火箭模型和实验,相比电子类的产品还是有一点儿危险性的,毕竟要用到燃料。每次实验,罗澍都会多次确认各种材料的配比,并且请爸爸妈妈再帮忙检查一下。初入航天领域的罗澍遭受了频繁的失败,但他并不急躁也不觉得气馁,用他的话说:“习惯了就好,不失败哪来的经验总结?!”良好的心态是非常好的助力,好学的罗澍在论坛好友的帮助下,可以成功建立火箭模型,也能完成一些简单的实验。

2011年5月,科创论坛成立了“科创航天局”,这是民间第一个探索火箭和航天活动的网上俱乐部,罗澍加入其中成为了会员。

那个时候,罗澍正在备战高考,论坛里有人组织做一个飞行实验,名为“万户一号”,罗澍也报名参与了這个项目。真正参与到项目中是在高考结束后的暑假,他和项目里的其他小伙伴一起来到贵州,参加论坛组织的一年一次的聚会。众多好友聚在一起,大家纷纷为项目出谋划策,相关的参与人员分别认领了各自负责的工作。在此之前,论坛里已经有人进行过类似的实验,每个人的水平大家都了解。罗澍凭借自己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一定的实验经验,也被邀请参与进来。

爱好火箭,从玩家到专家

对于罗澍来说,虽然造卫星造火箭听起来非常“高大上”,但他一开始还是抱着“玩”的心态面对项目。他浓厚的兴趣得到了极大的展示,每次实验的成功都给他带来极大的成就感。尽管每个人都做了充分的准备,但“万户一号”项目在开启的过程中还是碰到了很多棘手的问题。技术方面不够成熟,“烧钱”的实验材料也让他们不得不“勒紧裤腰带”。第一次准备不充分的“万户一号”项目以失败告终,罗澍并没有深受打击,相反,他认真的态度、高水平的知识储备、温和稳定的心态以及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都得到论坛成员的高度认可。

在第一次参与火箭试飞期间,罗澍被中山大学通信工程专业自主招生录取了。进入大学后,罗澍更加积极参与各种科学实验。2013年,罗澍被选为“科创航天局”的总工程师,2014年6月29日,年仅22岁的罗澍,被正式任命为“科创航天局”第三任主席。大学的每一天罗澍都充分利用起来,他去过很多城市,参加一些研究所或大学生组织的关于航天领域相关实验的项目研讨会,还和科创论坛的几位技术“大牛”一起翻译了火箭知识入门读物《啸震长空》。

2014年7月,罗澍收到来自武汉一个海军潜艇研究所的信息,称他们当时做的产品需要导航设备,在全国搜寻后发现,只有罗澍这里有完全符合他们要求的惯性导航系统,希望可以购买下来。罗澍把这个系统卖给了研究所,十几万元的售价,对于当时的罗澍来说,算一笔不小的收入。科创论坛一位叫刘虎的前辈告诉罗澍,他可以把罗澍他们研制的产品卖出去。因为研制火箭需要不小的开支,他们可以把已经研发出来的产品进行出售,借此维持火箭的研制。尚在读大三的罗澍对这个建议很感兴趣,他决定成立这么一家公司,既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也能盈利。熟悉条文规定后,罗澍就带着各种注册用的资料和5000元保证金去了工商局。

广东科创航天科技有限公司就这样成立了,刘虎和罗澍是公司的股东。刘虎是科创论坛的开创者,在刘虎的合作帮助下,罗澍开始了解公司管理运营方面的知识。

2015年7月,罗澍从大学毕业后直接去了自己的公司,他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研制火箭和公司运营上。8月,在科创论坛的年会上,罗澍和科创论坛的伙伴们研制的火箭“YT-5(玉兔5号)”成功试飞,火箭的主体都成功回收,还收到了无线电监测反馈的火箭飞行过程中的运动状态、大气状态、通信信息等很多重要数据。这次成功给了罗澍很大的鼓励,他越来越享受与火箭、卫星打交道的过程。之后罗澍开始了卫星的研制。

罗澍认为,火箭的研发纯属大家的兴趣爱好,大众化的商业前景短时间内很难实现,但微小卫星不同,随着现代电子技术、高集成化技术的发展,卫星的成本越来越小,但商业化应用却越来越广。“科创航天局”当时已经发起了“开源卫星计划”的项目,他们希望设计一批实用的人造地球卫星。

从不认为自己是天才:“大牛”多的是

第一颗试验卫星“KS-1Q”的研制比想象中吃力多了。那时候网上根本没有制作卫星的完整方法,即使有人发表了关于卫星的实验报告,也在很多关键数据上做了隐藏处理。尽管罗澍和他的团队都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但操作中依然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麻烦。

为了把电磁片连接到卫星上,保证不至于在升空时被震碎,罗澍他们就做过不下50次实验。薄薄的玻璃片一般的电磁片非常容易碎,没有电磁片就采集不了数据,那几天罗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几乎不眠不休。电磁片的位置摆放不同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加压、不加压,抽真空、不抽真空等不同因素影响下哪一种更有利,成了罗澍每天研究内容的一部分。光是涂的不同化学成分的胶水就买了十几种。有的胶水硬化后掉渣,可能会搞坏精密的仪器;有的涂上去好好的,温度一升高,胶水就带着整片翘起来;有的轻轻一碰就剥离了仪器;还有的一搓就起毛……还要考虑到兼容性、安全性等多方面的因素,为此罗澍用上了全部的精力。

2016年11月10日,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在酒泉发射中心机动发射阵地成功发射升空,罗澍公司自主研制的“KS-1Q”微小卫星采用末级不分离搭载模式随火箭成功进入太空。除了电源有些小问题,其他的都可以正常运行,数据的采集也能顺利进行。

第一颗试验卫星的成功发射给了整个团队莫大的鼓励,他们立即投身于“KS-2”试验卫星的研制,作为下一颗升空卫星的前身,“KS-2”在技术上完善修复了1号卫星存在的问题。第一颗卫星的成功也给罗澍的科创航天公司做了一次很好的宣传,广州开发区为他提供了研发经费,罗澍和他的团队研发的下一个卫星命名为“广州开发区1号”。如果一切顺利的话,这颗更完美的卫星能够搭载2017年底发射升空的火箭。

随着媒体的报道,罗澍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有人称他为“天才”,罗澍自己却不这么认为:“我从来不觉得自己是个所谓的‘天才,周围比我厉害的‘大牛多的是。现在取得的小小成绩一方面是因为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带来的,一方面就是我比较幸运罢了。这是个概率问题,事情做得多了,成功的机会就多了。”

还有很多人说罗澍之所以成功与他优越的家境有很大关系,否则光是购买那些实验设备就足以拦住一大批航天爱好者。罗澍不否认,航天领域是非常“烧钱”的,但他從来不承认自己是“富二代”。罗澍还记得自己以前做实验,爸爸妈妈第一时间会给予知识层面的支持与帮助。至于购买实验设备及材料,妈妈会把家里的“财政”情况介绍给罗澍,会给罗澍一笔大致数目的资金,至于这笔资金是否够用以及可以买哪些东西,需要罗澍自己规划。

有一次,还在读初三的罗澍因为实验需要一个示波器,他所需要购买的那个设备售价将近3000元,专卖店优惠后的报价也需要2600元。但罗澍觉得价格过高,于是他在网上找到了生产厂家的联系方式,直接联系了厂家的销售员,刚好厂家在罗澍所在城市有产品销售,于是罗澍直接找到这个销售员的联系方式,以1700元的低价买到了产品,当时即使是作为大学教授的妈妈也只是拿到1900元的最低报价。类似的事情有很多。罗澍觉得,富不富裕不是做科研的主要条件,最重要的是心态,有了对科研的认真态度,总能有不错的收获。

罗澍的良好心态的确给了他很多坚持下去的勇气,但最重要的依然还是那份单纯的热爱。

猜你喜欢
科创火箭卫星
科创引领,抢跑新赛道
科创走廊“乘风起”
miniSAR遥感卫星
科创“小灯泡”:从伞说起
保护人类健康的科创产品
静止卫星派
Puma" suede shoes with a focus on the Product variables
透视奇妙的火箭
超酷的火箭
What Would Happen If All Satellites Stopped Working? 假如卫星罢工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