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琵琶曲《十面埋伏》的演奏与教学

2018-07-08 01:52陈奕如
黄梅戏艺术 2018年1期
关键词:项王琵琶乐曲

○ 陈奕如

《十面埋伏》是传统的琵琶大套武曲,以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为题材,描写刘邦利用韩信十面埋伏之计,与霸王项羽遇于垓下,项王以盖世之姿一败涂地、自刎乌江的情景。该曲早在16世纪前,已在民间流传。明代王猷定(1598—1662)在《四照堂集·汤琵琶传》中曾经写道:“楚汉一曲,当其两军决斗时,声动天地,瓦屋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俄尔无声。久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争项王声;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悲,终而涕泪之无从也。其感人如此”。其所言“楚汉一曲”,即是指现在的“十面埋伏”。此外,该曲还有另外一个名称,叫做《淮阴平楚》。

乐曲从结构上可分为三个部分,开始的时候是号角齐鸣、三军列阵、点将遣兵、排阵走队;接着是众军设优、交锋血战,万马奔腾之中,参入箫声;最后是败阵突围,衔枚疾走。

在高职艺术院校的琵琶专业教学计划中,《十面埋伏》的教学被安排在三年级的第一学期。我在教学过程中,将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帮助学生了解乐曲产生的历史背景、音乐风格及其艺术表现特点。第二阶段,指导学生学习演奏技法,了解谱面信息和要求。第三阶段,熟练运用琵琶演奏技巧技法,揭示音乐内涵,提高艺术表现力。

下面对乐曲的演奏和教学作具体分析:

乐曲的第一部分(第一至五段)是表现战斗准备。

一、列营

这是全曲的引子部分,节奏自由而富于变化。开始就使用“轮拂”手法先声夺人,渲染了强烈的战争气氛。铿锵有力的节奏犹如扣人心弦的战鼓声,激昂高亢的长音好象震撼山谷的号角声,形象地描绘了战场特有的鼓角音响。

这里的“轮拂”,从动态上可以借鉴武术表演开始的动势,欲扬先抑,欲强先弱,把前面的“轮”一带而过,重点强调后面的“拂”,手腕动作要自然、松弛,发音要干净利落,类似于“手起刀落”般的干脆,这样会使声音显得铿锵有力而富于弹性。

后面“拂扫轮”中的“拂”,要求学生要一带而过,重点是突出“扫”,以体现军队的威武之感。紧接着的这段散板,和黄梅戏伴奏音乐的特点非常类似,画面感很强,节奏快慢、速度急缓与舞台人物的表现亦步亦趋,表现的是汉营鼓角齐鸣,旌旗猎猎,战马嘶鸣,军人快速移动的壮阔场景。随后的“擂鼓三通”表现的是战争即将开始的阵阵紧迫感。这就要求学生在节奏的轻重缓急之间,一定要保持适度的紧张感,内在的力度和气势,以强调军队必胜的信念。

二、吹打

这是一段气息悠长、稳健庄重的旋律,模仿了古代军帐中的军乐吹打之声,描绘出纪律严明的汉军迈着整齐的步伐浩浩荡荡、由远及近的画面。

这个乐段的演奏,要提醒学生注意三个方面:一是“长轮”的轮指要细密而紧致,淡化节奏性,重点是描摹吹管之声;二是注意把“钩轮”的动作放大,以大指为主导,使音乐显得宽广、威武,营造出军队浩浩荡荡、阔步前行的样子;三是“拂轮”部分,重点要强调“拂”,动作要大胆。其次要把轮指奏得紧密有力,使音乐形象显得威武而庄重。

这段音乐的教学,是整首乐曲的重点及难点部分。既要强调对学生演奏基本功的训练,同时也要重视学生对音乐画面感的营造。尤其要注意对学生内心情绪的培养和手指指力的开发,使学生的力量迸发发乎其内而形之于外。

三、点将

这段音乐描写的是战斗开始前调兵遣将、行军队伍快速集结的紧张场面。演奏手法方面使用了传统的“凤点头”(又名“勾搭”)。 在训练学生时,要求学生右手臂的动作要协调统一,腕力、臂力要有机配合,手指的触弦要半指半肉,这样就能形成藕断丝连的效果。这段音乐在演奏方面对学生是个考验。重点是加强“摇指”训练。使其快而密集,持续性强。之后再训练各个指头间的协调能力。

四、排阵 ;五、走队

这两个段落的相同特点是节奏整齐紧凑,音调跳跃富于弹性,表现了刘邦汉军战斗前的高昂的士气,操练中队形变换的迅速和士兵步伐矫健的形象。主要表现手法分为两种,一是“摭分”,其音调跳跃,富有弹性,二是“摭扫”,仅用名、中、食三指“扫”。不用四指、五指,使发音更加齐整,曲调清晰。

乐曲的第二部分(第六到八段)描绘的是楚汉短兵相接、刀光剑影的交战场面。它是乐曲的主体部分,音乐多变,节奏急促,在演奏上连续运用了弹、扫、轮、绞、滚、煞等手法,以表现激烈的撕杀、拼搏场面,惊天动地、动人心弦。这段音乐对琵琶技法技巧的使用较多,在教学过程中,要重点强调学生对琵琶基础技术的掌握,由浅入深,由简至繁。

六、埋伏

这段音乐和它描绘的意境都很有特色,它利用一张一弛的节奏音型加以模进发展的旋律,造成了一种紧张、恐怖的气氛。给人以一种夜幕笼罩下伏兵四起,神出鬼没地逼近楚军的阴森的感觉。这是全曲十分关键的段落,要充分调动琵琶的各种技法运用。最重要的有四种,即“勾轮”、“弹挑”、“滚”、“拂勾轮”。演奏中,要求学生要充分发挥艺术想象力,所有的力度、音色变化或对比都应以乐曲内容作依托。

七、鸡鸣山小战

在这个段落中,琵琶运用了特有的“刹弦”技巧,形象地表现了双方短兵相接小规模战斗的情景。“刹弦发出的声响不是纯乐音,而是一种含有金属声响的效果,犹如刀枪剑戟互相撞击。逐渐加快的速度和旋律的上下行模进,使情绪更为紧张。我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刹弦”技巧运用方面,不是单纯强调动作的开发运用,而是重点启发学生发挥艺术想象力,在声音上借鉴小军鼓滚奏的艺术效果。使学生在掌握技巧技法的同时,提升音乐想象空间,从而为乐曲创造提供更大的表现范围。

八、九里山大战

这段音乐是整个乐曲的最高潮。其中“呐喊”是全曲的最高潮。这段音乐中运用了多种琵琶技巧手法,描绘了千军万马声嘶力竭的呐喊和刀光剑影惊天动地的激战。值得一提的是,这段音乐琵琶对喧嚣激烈战斗音响的模拟十分出色。开始部分的“夹扫夹弹”,学生在演奏上要尽量避免噪音,突出旋律。在激烈的战斗气氛中,突然隐约地出现汉军中的楚歌之声。张良用箫,使楚军士兵们厌战思乡、军心涣散。第二次较明显地出现“箫声”后,不仅描绘了楚军处在十面埋伏、四面楚歌之中,还深刻形象地描绘了“别姬”时动人的情景和诀别的场面,凄凉悲壮,感人至深。 “呐喊”是表现两军交战、千军万马、冲锋陷阵,杀声连天、人仰马翻、肉搏厮杀的激烈战斗场面。在技法上,使用了“推”、“拉”、“拼用双弦”等表现手法,并出现极不稳定的不协和音,非常富于艺术表现力。在这段音乐的处理上,我要求学生不要有过分的模拟和夸张,更不能玩弄技巧和噱头,在模拟中也要强调音乐性,强调技巧为内容服务。

九、项王败阵

这段音乐富有戏剧性,结合泛音来表现,开始散板,由慢而快,随后形成一个不变的节奏型。技法上要运用灵活轻巧的“弹挑”,给人以阵阵败退、衔枚疾走的艺术形象联想。在教学上,要重点开发学生的艺术想象力,使演奏技巧隐含在内容表现之中。

十、乌江自刎

这段音乐旋律悲壮,激动人心,表现了项王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最后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结束了悲剧的场面。为了突出这一悲壮情景,我要求学生在节奏的松紧快慢上做适当不同处理,特别是在结尾的处理上,要合理利用琵琶特有的“推弦”技法,奏出戏剧性的夸张效果。

《十面埋伏》把古代琵琶表演艺术发挥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创造了以单个乐器的独奏形式表现波澜壮阔的史诗场面的奇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做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更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表现力,并借此塑造个人艺术人格魅力,从而为他们以后艺术道路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项王琵琶乐曲
琵琶老店琵琶声
父与子
一两江湖之 琵琶误[连载七]
《史记·项羽本纪》(节选)
四面楚歌
琵琶仙·寒窗
悲伤的乐曲
我的“反弹琵琶”
STORIES ABOUT FAMOUS PERSONS
亚父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