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灸治瘿瘤文献探析*

2018-07-09 09:56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北京100700
中医文献杂志 2018年3期
关键词:通天曲池灸法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北京,100700)

李 君

瘿瘤,乃瘿病与瘤病的合称,由于瘿与瘤的病因、病理及症状颇为相似,故在古代将二病合称为“瘿瘤”。《说文解字》曰:“瘿,颈瘤也。”道明了瘿瘤的临床特征,即指颈部的肿块肿瘤,涵盖了现代的甲状腺炎、甲状腺结节、甲状腺肿大、甲状腺囊肿、甲状腺瘤、甲状腺癌等疾病。其中,甲状腺肿瘤的治疗目前仍以手术切除、放射性治疗和药物治疗为主,由此导致的治疗过度和治疗不足等问题时有发生[1],并有诸多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期。中医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已对瘿瘤病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并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诊疗理论。其中,运用灸法对瘿瘤进行治疗简便易行、疗效显著,可为包括甲状腺肿瘤在内的甲状腺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更多参考。

灸治方法的提出

早在战国时期,《庄子·德充符第五》就有关于瘿病的记载,“瓮盎大瘤说齐桓公,桓公说之,而视全人,其脰肩肩”,描述了脖颈处大如瓮盎的瘿瘤症状。《灵枢·痈疽第八十一》云: “其痈坚而不溃者,为马刀侠瘿,急治之。”提出“侠瘿”的病名,将其归于痈疽类疾病。《灵枢·经脉第十》曰:“胆足少阳之脉……头痛颔痛,目锐眦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侠瘿,汗出振寒疟,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小指次指不用。”从中可以看出足少阳胆经经气壅塞是瘿瘤的重要病机,为后世针灸治疗瘿瘤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取 穴

唐代王焘在《外台秘要方》中全部收录了孙思邈灸瘿法13首,将《千金》灸诸瘿法进行了整理总结。后世医家多宗此取穴,并有所补充(见表1)。

表1 古代灸法治疗瘿瘤取穴

《普济方·针灸》:气舍二穴,在颈直人迎侠天突陷中。针三分。灸三壮。铜人经云。足阳明脉气所发。治咳逆上气。瘤瘿。喉痹咽肿。

《备急千金要方·瘿瘤病》:天府、臑会、气舍,主瘿瘤气咽肿(《甲乙》云∶天府作天窗)。 脑户、通天、消泺、天突主颈有大气。 通天主瘿,灸五十壮。 胸堂羊尿灸一百壮。

《勉学堂针灸集成·瘿瘤》灸法:治瘿,灸天突三七壮,又灸肩髃,男左十八壮、右十七壮,女右十八壮、左十七壮,妙。(《得效》)

《针灸大成》:手少阳经穴主治:臑会(一名臑交)∶肩前廉,去肩头三寸宛宛中。手少阳、阳维之会。《素注》针五分,灸五壮。《铜人》主臂痛酸无力,痛不能举,寒热,肩肿引胛中痛,项瘿气瘤。

《喻选古方试验·瘰疬瘿瘤》:瘰疬痰核初起,未甚者,宜用忍冬藤、蒲公英、夏枯草各五钱,水二碗,煎汤,朝夕代茶饮,十余日渐消。然此药但可治标,若欲除根,必须灸肩髃、曲池二穴(景岳)。

《世医得效方·诸疮》灸法:治诸瘿。灸大空穴三七壮。又灸肩髃左右相当宛宛处。男左十八壮,右十七壮;女右十八壮,左十七壮。穴在肩端两骨间陷者宛宛中,举臂取之。又灸两耳后发际,共百壮。

《针方六集·神照集 》 附:《针经》不载诸家奇穴二十八:瘿俞一穴,在廉泉穴下,近结喉骨上是穴。针入三分,灸七壮。治瘿等症。

文献中可见,瘿瘤的灸治多为循经取穴。又瘿瘤发于颈部,手足阳经大多循行于此,由于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故瘿瘤的灸治以手足阳经穴位居多(见表2)。如手阳明大肠经的肘尖、肩髃、人迎、曲池、扶突、臂臑等;手太阳小肠经的天容、天窗;手少阳三焦经的臑会、消泺;足阳明胃经的气舍、冲阳;足太阳膀胱经的通天、肺俞,络却;足少阳胆经的浮白、风池、足窍阴、完骨、丘墟;此外,还有督脉的大椎、脑户。以及少数阴经穴位和经外奇穴,如手厥阴心包经的间使穴,任脉的天突穴,手太阴肺经的云门、中府、天府等穴,足厥阴肝经的中封、蠡沟,经外奇穴瘿俞等。其中,对于常用的重要穴位肘尖(肘髎、曲池)、肩尖(肩髃),不同医家略有差异。如清代吴亦鼎撰《神灸经纶·外科症治》云:“肩髃、曲池,此二穴乃治疬之秘法也……肩尖(即肩髃) 、肘尖(即曲池)……凡瘰疬出于颊下及颊车边者,当于手足阳明经取穴治之,然肩髃、曲池二穴亦妙。 而《万氏家抄济世良方·瘰疬灸法》则认为肘尖应是肘髎穴,云:“以手仰置肩上,微举肘,取肘骨尖上是穴,即肘髎也。随所患处左即灸左,右即灸右,艾炷如箸头大三壮即愈。如复作再灸,不过三次永绝根。亦有四处并灸者,此治瘰之秘法也。”并认同两肘尖、肩尖四处并灸是治疗瘰疬瘿瘤的秘法,是能在三次内快速取效,且永久除根的特效穴。此外,《神灸经纶》还指出:“天突治一切瘿瘤初起者甚妙,通天、云门、臂臑、曲池治血肉筋气石耳后五瘿,中封治气瘿,兼灸膻中七壮,大椎,头瘿。”对瘿瘤按照不同阶段和不同部位分类进行选穴,如初起用天突穴,气瘿灸中封及膻中,头瘿灸大椎,通天、云门、臂臑、曲池主治血、肉、筋、气、石、耳后五瘿。

表2 灸治瘿瘤取穴所属经络

此外,还有针对瘤病患处的灸法。如《疡医大全·瘿瘤门主方》载:“灸法,先将瘤上用面包好,然后照其大小,用杏核或桃核半个,内填极干人粪,合瘤上以艾圆灸之,知痛即止。”详细介绍了在患处瘤上裹面隔物施灸之法。又如,《续名医类案》卷三十四采用中药内服结合隔蒜灸的方法治疗颈部肿块:“(附瘿)薛立斋治一男子,神劳多怒,颈肿一块,久而不消,诸药不应。以八珍汤加柴胡、香附,每日更隔蒜灸数壮,及日饮远志酒二三盏而渐消。”还有,《外科证治全书·瘿瘤》收录的治瘤妙方:“用麝香数厘重一整块,安放瘤当中,上加蕲艾绿豆大一丸灸之,不起泡不破,瘤自干退如旧。”即在患处瘤的中央做隔麝香灸,效果良好。《秘方集验·瘿瘤》:“凡瘿瘤初起,成形未破者,及根蒂小而不散者。白砒、硇砂、黄丹、轻粉、雄黄、乳香、没药、硼砂各一钱,斑蝥二十个,田螺(大者去壳)三枚(晒干切片),共研,糠米粥调和,捏作小棋子样,曝干,先灸瘤顶三炷,以药饼贴之,上用黄柏末水调,盖敷药饼,候十日外,其瘤自落。次用敛口生肌膏药。……即愈。”指出了适宜患处灸治的瘿瘤类型,即初起成形未破及根蒂小而不散者,并与外用药配合应用。

剂 量

古代灸法主要为直接灸法,以施灸壮数为剂量单位。一般的穴位灸三、五或七壮,这里应指单次的施灸剂量。如《针灸聚英》曰:“气舍,颈直人迎下。侠天突陷中。铜人。灸五壮。针三分。主咳逆上气。肩肿不得顾。喉痹哽噎。咽肿不消。食饮不下。瘿瘤。”个别需灸数十壮乃至百壮,是否单次剂量或总剂量并未言明。如《备急千金要方·瘿瘤病》载:“通天,主瘿,灸五十壮。胸堂(即膻中)羊尿灸一百壮。”对此,不同年代不同医家也有不同意见者。如《针灸聚英》言:“通天,承光后一寸半。铜人。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主瘿气。”主张通天穴只灸三壮,应指单次灸量。

也有施灸剂量与性别有关者。如《备急千金要方·瘿瘤第七》载:“诸瘿,灸肩 左右相对宛宛处,男左十八壮,右十七壮,女右十八壮,左十七壮,或再三,取瘥止。”剂量根据性别、左右位置做了详细要求。

还有剂量随年壮者,即按年龄确定灸量。如《针灸资生经·瘿瘤》曰:“瘿,灸中封。随年壮。”亦有以瘥为度者,即灸至疾病痊愈为止。如《勉学堂针灸集成》即言 :“肩髃,在肩端高骨下罅陷中,举臂有空。针六分、留六呼,灸三壮至七七壮,以瘥为度。”

总体上看,隋唐宋时期灸量较大,如《千金》、《外台》、《圣济总录》等文献,剂量常见数百壮乃至千壮。明清以后剂量偏小,以数壮至数十壮多见,多指单次剂量。此外,施灸剂量也与所选穴位密切相关,腹背四肢肌肉肥厚处灸量宜多,头面颈项肌肉菲薄处灸量宜少,这也是灸治的总体原则。

宜 忌

对于瘿病的治疗,历代医家多以破结消散、滋养血气等内治为法,故灸治也以循经取穴为主,通过灸法的内治作用取效,而极少直接在患处的治疗。《三国志·魏书》引《魏略》谓:“贾逵发愤生瘿,后所病稍大,自启愿欲令医割之”,而曹操劝告贾逵“吾闻‘十人割瘿九人死’”。这个典故间接记录下当时对瘿瘤的外科治疗尝试,就已指出瘿病不适宜外科割治。元代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认为:“五瘿皆不可妄决破,破则脓血崩溃,多致夭枉。”医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也明确指出了瘿瘤的治疗禁忌,“瘤不可就针角”和“凡肉瘤勿治,治则杀人,慎之”,告诫后人瘤病不可妄用针刺拔罐之法,肉瘤不可使用灸法。隋·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瘿瘤等病诸候》亦云:“瘤者,皮肉中忽肿起,初如梅李大,渐长大,不痛不痒,又不结强。言留结不散,谓之为瘤。不治,乃至大,则不复消,不能杀人,亦慎不可辄破。”强调瘤虽不是绝症,但也应谨慎不可弄破。元代朱震亨《丹溪心法》以瘿瘤多是湿痰流注,作核不散的病机,注意到饮食调治的意义,倡导“瘿气先须断厚味”,以厚味易滋生痰湿,主张饮食清淡。明代薛己《外科发挥》中提出“颈肿,硬而色不变,肌肉日削,筋挛急痛。此七情所伤,气血所损之证也,当先滋养血气”,强调要配合内科调治,滋养血气。清代高秉钧在《疡科心得集》更阐明了这一点:“至于痰核、瘿瘤、瘰、马刀之疾,俱由湿胜生痰,痰胜生火,火胜生风,风极而患作矣,皆成于内蕴七情,外感六欲,宜清痰降火之剂,宣热败毒之药,既盛必用外消,始觉行以艾灸,切勿妄行勾割。”指出瘿瘤发病早期即适宜应用灸治,并配合内科用药清痰降火、宣热败毒,且不能随意用勾割等外治法。

总之,灸法治疗瘿瘤具有疗效高、复发率低、副作用小、简便易行、费用低廉等优点,相比现代对甲状腺肿瘤主要采用的手术切除疗法带给患者的伤害、风险和诸多并发症,灸法具有极大的优势,在瘿瘤早期就可以应用,没有任何毒副作用,有效遏制瘿瘤发展,促进消散,在整体上调节并改善患者自身脏腑功能,极大地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并杜绝复发,为甲状腺肿瘤等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法和途径,值得临床参考借鉴、推广应用。

[1] 韩德民.甲状腺肿瘤[J].中外医疗,2012(3): 117.

猜你喜欢
通天曲池灸法
国内外灸法治疗癌因性疲乏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质量分析
灸法治疗功能性便秘有效性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
不同灸法对免疫抑制兔脾脏、胸腺影响的组织学研究
艾灸曲池穴防过敏
艾灸曲池穴防过敏
古代文献中岭南灸法及其发展源流*
基于《针灸大成》的曲池穴穴位本意及临床应用探微
“交接”
通天石柱
天链一号,“链”通天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