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民俗“细狗撵兔”考略

2018-07-09 08:36方琦

方琦

摘 要:古老而神奇的关中平原,孕育着厚重大气、多姿多彩的关中民间民俗文化。千余年来,关中细狗撵兔这种奇特的狩猎民俗游戏令“上到皇族贵臣,下至黎民百姓”都沉迷其中,至今依旧“人欢狗叫”,热闹非凡。本文主要围绕关中细狗撵兔的起源、细狗的特征以及细狗撵兔时激奋的情景展开论述,并介绍关中细狗撵兔的现状和带给我们的启示,进而感受关中民间风土民情,体会关中民俗博大精深,领略自然和历史养育的关中人特有气质:勤劳质朴、豁达豪迈。

关键词:细狗撵兔;细狗;关中;民间民俗

中图分类号:G8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8-0020-03

八百里关中平原,一马平川,一望无际;十三朝古都长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数千年来,生活在关中大地的人们,造就的民间民俗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蔚为壮阔。其中,流传着很多有趣的民间传统体育活动,细狗撵兔便是这“民间民俗百花丛”中奇葩,堪称关中一绝。“场院净,狗撵兔”。在收秋进入腊月直到来年春耕之前,在乡下田间地头常常可以看到一群人、一群狗,黑压压的一片游荡于冬季的麦田之上。因为有了人和狗以及野兔的互动,有了原始狩猎的这种刺激,人们储藏在身体里的古老野性被释放出来,才使得狗撵兔这种活动像基因一样被遗传下来,成为农民心中的一大乐事。

一、溯源

说起狗撵兔,历史很悠久。《史记》[1]中范蠡说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是广义的最早狗撵兔记载。《史记·李斯传》[2]又有:“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的记载,很明确地告诉我们最晚在秦王朝时期中国大地上已出现狗撵兔这一民间活动。司马相如《上林赋》[3]中也有“兔园夹池水”的记述。到了唐代,狗撵兔活动迎来黄金發展阶段,成为流行于皇宫中的一项体育活动。《新唐书·本纪》[4]记载:“唐高祖武德二年,十二月丙申,猎于华山。武德三年正月己巳,猎于渭滨。武德四年闰十月壬戌,猎于好畤;乙丑,猎于九嵕;丁卯,猎于仲山;戊辰,猎于清水谷,遂幸三原。武德五年十一月癸卯,猎于富平北原;十二月丙辰,猎于万寿园。武德六年二月壬子,猎于骊山;十月庚申,猎于白鹿原;十一月辛卯,猎于沙苑;丁酉,猎于伏龙原。武德七年十月辛未,猎于鄠南;庚寅,猎于围川;十二月戊辰,猎于高陵。武德八年四月甲申,如鄠,猎于甘谷;十月辛巳,如周氏陂,猎于北原;十一月辛卯,如宜州,猎于西原;癸丑,猎于华池北原;十二月庚辰,猎于鸣犊泉。唐太祖贞观十四年闰十月甲辰,猎于尧山。”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唐高祖李渊武德二年至八年,每年都去狩猎,时间主要在冬春两季,狩猎地点为东到渭南、西到宝鸡的关中平原,狩猎内容中就包含着狗撵兔活动。唐代在临潼还设有皇室围猎场,考古也发现唐代古墓中有关于细狗撵兔的狩猎壁画;在陕西咸阳乾县永泰公主墓曾出土一件彩绘胡人骑马负犬狩猎的陶俑[5](如图),胡人身后蹲着一只细猎犬。李渊死后,葬于三原北部徐木原,是为献陵。在献陵附近至今依然流传着有关细狗撵兔的民谣:“荆山原头四季青,松柏苍苍映太空。孤兔竞窜百鸟叫,墓塚嵬嵬罕人踪。”有关狗撵兔的民间传说故事也很多。相传,蒙古高原的英雄铁木真的后裔屡遭土匪侵袭,为了躲避匪患,他们就携家带口沿黄河走廊而下,迁居到渭北平原东部一带,遂将蒙古高原上的放牧和打猎习俗带入渭北平原(即关中平原)。后因环境的变化,放牧习俗消失,打猎的习俗却依然得以延续。于是,狗撵兔便合情合理地成为人们常见的一种户外竞技民俗活动。笔者曾在关中东部农村一农民家中见到一块唐代石碑,碑上就描述有狗撵兔的事情,并且碑下方浅浮雕着一幅细狗撵兔的画面。

二、说狗

宋代宫素然所绘的《明妃出塞图》[6],画面左下角有一只猎狗形象,这种猎狗就是细狗。明宣宗皇帝朱瞻基曾画过一副《萱花双犬图》,现藏美国沙可乐博物馆,画中的双犬腿长腰细神形毕肖,应是标准的细狗。清代宫廷画家郎世宁笔下的《十骏犬图》[7],前九条狗都是小头长吻、腰腹收缩、四肢细劲,均为擅长奔跑的细狗。河北徐水县南庄头遗址出土狗的下颌骨,测定得知距今一万年左右[8];河南贾湖遗址出土完整的狗骨架[9],还有殷商时期贵族墓葬腰坑大都殉葬狗[10]。种种资料表明,在新石器时代早期,我们的祖先和狗之间已经建立了亲密的关系。有学者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六畜”中,猪、马、羊、牛、鸡的出现均晚于狗。由此可知,狗从最初的驯化到后来大量喂养及用来看家护院、狩猎、随葬、宠物娱乐,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影响。

细狗亦称细犬、细猎狗,是一种源自古埃及的犬种。相传在汉代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现在是中国古老的狩猎犬种之一,被誉为东方猎犬,又分为陕西细狗和山东细犬两大类。陕西细狗即关中细狗,最显著的特点是头窄嘴细尖脸,垂着的两片长耳朵,身高近一米,身形紧凑,细瘦挺拔,毛发光亮,目光锐利,气质高雅。“一白二黑三枣红,腰似弓,百腿如箭,四个蹄蹄一盘蒜”,这句顺口溜道出了关中好细狗的特点。好细狗要有羊鼻梁,蝎子尾,前裆要宽,胸要大;腰提的起收的好,尾要长,毛色为纯色。总之,关中细狗具有发达的运动肌体,站、卧、走、跑的形、意、神,均有相当的讲究。细狗极通人性,对主人忠诚,深得关中人的喜爱。细狗的寿命在十年左右,一般十个月即可遛狗撵兔,接受训练。平时细狗圈在家里,用以看家护院,一旦要出去撵兔,奔跑能力特别强,虽比不过世界名犬灵缇、格力,但时速也可达每小时60公里,“关中细狗是自行车,灵缇则是摩托车”。且机智灵活,凶猛善捕。每条细狗都有主人给起的名字,例如花花、欢欢、黑桃、黑豹、白熊等。

已有千年驯养史的关中细狗也曾遭遇过致命的打击。一是上世纪50年代末期的“大打狗沤粪运动”,使关中细狗几乎绝种。直到改革开放以后至新世纪初,关中地区喂养细狗以撵兔的民俗活动再次如潮水般蓬勃兴起,细狗数量也随之增多。二是在2003年到2005年之间,因在2000年前后,国外的名犬灵缇、格力等品种被引进到中国,它们以奔跑速度快,很快占据了市场,深得爱犬人士的宠爱。这样一来,关中细狗数量就急剧下降。当时有些关中人意识到这个问题,寻求方法解决,他们发动众多的爱狗人士,寻找良好的种狗,为优化品种做准备。历经10余年的努力,正宗品种的关中细狗由以前的不足200条现已上升2000多条,其中一流品种上百条[11]。

三、撵兔

细狗撵兔活动中最有趣、最激烈、最壮观、最“给力”的就是撵兔了。田野上冬麦碧青,主人和细狗都在全神贯注的寻找野兔,此时,前方蹦出一只野兔,主人瞬间松开手中的狗绳,细狗就像离弦之箭,向兔子奔去,演绎了一场狗与兔的速度与力量的角逐。

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大力保护和恢复西部地区生态平衡,遂使繁殖能力特别快的野兔数量大增,一度泛滥,田间、果园成了野兔的天堂。尤其到了冬季,野兔没有杂草吃,便偷吃小麦、萝卜等农作物,破坏庄稼,被农民视作祸害。因此,带着细狗撵兔成为冬日里的一种特殊“农活”。

细狗撵兔活动对于参加者来说,不仅是体力活,也是一项很有技巧的民俗活动。参与细狗撵兔的人除过牵狗外,还要带上兔拐(形同拐杖,多为木制)。兔拐的用途是戳兔,如若兔子鉆进洞穴,就需用兔拐戳洞,也可在枯草丛中敲敲打打,打草惊兔。

细狗撵兔都是集体活动,少则三五人、七八条狗,多则大几十人、上百条狗,联合出动,场面异常“隆重”。由于人多、狗多,就必须有一个组织能力强、经验丰富的猎手来统领这场细狗撵兔活动,人送雅号“狗司令”。首先,狗司令按照狗的体力等情况将撵兔人分成若干小组,以便从不同的地理位置布岗设兵,组成一个拉网式的“扫荡”队伍,防止出现漏网之兔。其次,众多参与者要无条件服从狗司令的指挥。不管是撵兔大把式(老手)还是二道毛(新手),只要听到狗司令的一声口哨,或看到狗司令摆出的手势,就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到大部队中联合作战[12]。富有经验的狗司令,会审时度势,考虑人和狗当时的状态,只有在两者均精力充沛的情况下,狗司令才会号召天下的。在这里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即第一时间从狗嘴里夺取出野兔的人,兔子就归此人所有。

“长卧梢,短卧腰”,“十月(农历)兔,不离路[13]”,“冬季在壕里,夏季在高处”,这些顺口溜是千百年来撵兔人总结出来的判断兔子位置的经验。过去条件差,撵兔子主要靠步行,有时要走几十公里,“一块锅盔馍馍,人半块、狗半块;三百里猎路,人一程、狗一程”,在外一撵就好几天,风餐露宿但津津乐道。现在日子好了,资深爱好者选择开车、包车去外地撵兔,这足以看出关中人是非常热爱这一民俗活动的。他们追求的不是抓住多少兔子,而是参与这一休闲体育活动的快乐。

近两三年,关中各县区纷纷建起了跑狗场,成立细狗撵兔协会,每年设有撵兔的节日,组织进行细狗撵兔比赛活动,时间多在冬季,如元旦、农历腊月二十三(小年)、春节、正月十五等。因为是人、狗、兔的比赛游戏,所以吸引力很大。活动主办方事先从自然界捕捉活的野兔,然后放到开阔的跑狗场上,让分好组、编好号的细狗去追、撵,比赛规则以第一个咬到野兔者为胜。经过几轮的初赛和决赛,对胜利细狗的主人颁奖,颁发证书。有的主办单位还将细狗撵兔比赛全程活动拍成视频,做成纪录片。

诸多新闻媒体也争相报道关中细狗撵兔这一独有的非物质文化活动;地方政府亦着力打造该文化品牌,通过将细狗撵兔情景做成雕塑置于城市中心广场等方式,进行宣传,以促进旅游业发展。细狗撵兔还深深吸引着不少专业和摄影爱好者前去采风拍摄,他们将极富民俗气息的狗撵兔活动作品通过一年一度举办的民俗摄影展呈现给社会大众。

四、细狗撵兔的生态文化意义

细狗撵兔活动不仅气势磅礴,扣人心弦,而且也属于一项长跑运动,对锻炼身体、释放情绪、增强团结、减少兽害、增产增收、和谐生态等具有十分积极地意义。首先,群狗逐兔,弱肉强食,这告诉我们,自然万物都是遵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的。第二,文化是政治和经济的反映,政治、经济又制约和影响着文化的发展[14]。细狗撵兔活动这一民俗文化历史悠久,是探求古代民间体育活动的活化石,也是研究古代政治、经济、民间文化的一个微型窗口。第三,“人之寿夭在元气,国之长短在民俗”。细狗撵兔体育活动是展现关中民俗的一种形式,仍然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关中细狗撵兔也体现着独特的农耕文化、农村生活;细狗撵兔亦可作为研究关中民俗的出发点,探求其本源固有之姿。第四,细狗撵兔活动对于我们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和群众性体育活动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15]。“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强健的身体,一切都无从谈起。而细狗撵兔这样的活动,既可以亲近大自然,又可以使人与动物良好相处,更可以强健体魄,愉悦身心。

细狗撵兔作为一项关中农村地区流传已久的群众性的集狩猎、休闲、体育、娱乐、竞技于一体的民俗活动,俨然成为关中民间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传承着、发扬着、诠释着关中人的粗犷、质朴、豁达、豪迈。

参考文献:

〔1〕〔2〕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9.

〔3〕刘南平.司马相如考释[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

〔4〕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5〕乾陵博物馆编.丝路胡人外来风——唐代胡俑展[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6〕陶钟麟.宫素然和她的《明妃出塞图》[J].杉乡文学,2010,(09).

〔7〕郎世宁.《郎世宁作品专辑》作品目录[J].故宫博物院院刊,1998,(02).

〔8〕武庄,袁靖,赵欣,陈相龙.中国新石器时代至先秦时期遗址出土家犬的动物考古学研究[J].南方文物,2016,(03).

〔9〕张居中,潘伟彬.河南舞阳贾湖遗址2001年春发掘简报[J].华夏考古,2002,(02).

〔10〕李志鹏.商文化墓葬中随葬的狗牲研究二题[J].南方文物,2011,(02).

〔11〕陈团结.细狗撵兔[J].文明,2012,(03).

〔12〕冉学东.闲笔渭北狗撵兔[N].陕西农村报,2015 -12-14.

〔13〕杜明.狗撵兔:关中民间竞技集体狩猎活动[J].金秋,2016,(05).

〔14〕惠焕章.关中百怪[M].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6.

〔15〕张小军.民间体育活动“细狗撵兔”的渊源及启示[J].体育博览,2011,(10).

(责任编辑 王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