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慈悲伦理与生态保护研究

2018-07-09 08:40斗毛措
大经贸 2018年4期
关键词:生态保护藏传佛教

斗毛措

【摘 要】 对藏传佛教的伦理思想而言,“利乐有情”、“慈爱众生”是基本的纲要,其中藏传佛教的“慈爱众生”具有很强的生态道德价值,深入挖掘藏传佛教中的生态伦理,不仅对藏传佛教的生态实践有极大的帮助,同时还有利于传统藏传佛教生态伦理的现代化转变,对此,本文就藏传佛教的慈悲伦理及生态保护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 藏传佛教 慈悲伦理 生态保护

前 言

就目前而言,人們生活的社会面临严重的生态危机,甚至是在宗教中,生态思想也受到各界的关注,生态神学、绿色神学的提出,为宗教伦理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作为文化内涵丰富及历史悠久的世界性宗教,佛教从独特的角度阐述了人类与生存环境的关联,藏传佛教秉承大乘佛教的思想,在道德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环境保护的相关伦理观念,因此,深入分析藏传佛教的生态保护观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藏传佛教的慈悲伦理

1.1 不杀生伦理。在佛教的“四根本戒”及在家信徒的“五戒”中,不杀生是最基本的要求,在佛教看来,杀害生命是有罪的,佛教凡是受过戒的僧人、居士都需要严格的遵守这一戒律,而对于没有受过戒的信徒,佛教不会强制其不杀生,而会劝其少杀生。藏传佛教认为动物是有情众生的一部分,在自然中应该尊重它们的生命价值,佛教主张“放生”,也就是要保护动物,在藏传佛教中,有的寺院会在每年的正月开祈愿大法会时,举行专门的放生法事活动。

藏传佛教的不杀生伦理对高原野生动物的保护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在藏族固有的宗教信仰中,会以动物对祭品对鬼神进行祭祀,例如苯教在举行大型的祭祀活动时,会杀害庞大的山羊、鹿、牦牛等,在佛教传入高原后,对这种杀生祭祀的行为进行了极大的改善,最终在很多地区去除了这种“血祭”行为。佛教的不杀生伦理可以说是为高原的野生动物带去了福音,作为游牧民族,藏族牧民多以肉食为生,受环境所迫,牧民不得不杀生,有的牧民虽然有放生的习俗,不随意伤害、虐待野生动物,但是任野生动物自生自灭。五世达赖喇嘛将佛教的不杀生提升到法律层次,禁止牧民杀生,使得藏人对野生动物的杀害很少,由于藏族的生存环境比较恶劣,如果大肆杀害野生动物,很有可能造成野生动物绝迹,藏传佛教的不杀生伦理在这一地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是藏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在现代具有很强的继承意义。

1.2 藏传佛教生态保护思想。在藏传佛教中,制定了专门关于保护生物的戒律以及处理生命与生存环境关系的准则,从而展现出对生态环境的重视。例如在《律藏注疏》中,对于比丘及其女的五类犯罪有这样的描述“不得乱砍滥伐花草树木”“不得在树茂草丰的地方重建房舍”“不得伐树割草以及炒青裸等损坏种子”。对僧侣来说,不管是违反哪一条律仪,都属于有罪,藏传佛教虽然没有成为专门的生态思想,但是其对藏民保护生态环境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有的人认为藏传佛教的生命道德伦理和生物学中的优胜劣汰不符合,弱、残必然会被自然说淘汰,如果过于保护它们,就会引起生物种类退化,但是从本质上看,并非如此,生物本身是在环境中不断调节的,当动植物达到相应的密度后,就会保持一定的状态,也就是说藏传佛教的思想与“食物链”生态保护思想相互吻合。

2.藏传佛教生态实践

对于藏传佛教,不仅有生态保护思想,还具有很强的生态保护实践,藏传佛教的生态实践活动主要是以菩提心为主要理论,在佛教戒学的指导下,进行实践的,僧人的实践效果越好,其烦恼就越少,智慧也就越高,从生态学的角度看,藏传佛教的生态保护实践对环保建设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2.1 律仪的实施。在佛教的教义实践中,恪守清规戒律是最基础的,藏传佛教在每年的夏令雨季期间,会让僧众将自己关闭在房屋内,勤学修炼,也就是“夏令安居”,从而避免僧侣在外出时,随意践踏幼苗、昆虫,做出毁灭其他生命的行为,在夏令安居期间,还要求群众不能到寺院周围的森林、草地游玩、干活。在这一戒律的引导下,藏传佛教的高僧采用各种方法来进行育林、封山禁杀等活动,从而使得寺院周围的山林、动植物得到了良好的保护。藏传佛教的“放生”理念也是一种生态保护实践,在藏历的4月15号,属于藏传佛教每年的放生节,在寺院中,会举行专门的放生法会,其主要内容是从屠夫手里购买被捕获的羊、鸟等,将其放回大自然中。

2.2 理想道场。在藏传佛教中,如果生命想要升华到佛陀、菩萨这一境界,就需要在修习菩提心的基础上,通过切实的佛教修定来提高佛性。在佛教修定中,要做到心无旁骛、远离繁杂、远离凡庸,也就是说修行者要放弃世俗生活,心无旁骛的到幽静山林中闭关修心,藏族的一些行者往往会选择景色有没、人迹罕见的深山进行修心,他们将鸟语花香、山清水秀当做是理想的道场,并认为和谐的生态美是大自然的恩赐,要注重对它们的保护。

2.3 信仰。藏传佛教的生态观追求极乐清净,并提出“湖泊河流、名山大川都是龙王管辖的,如果受到污染,就会触怒龙王,人们就会灾祸降临”,对此,藏传佛教在宗教仪式上十分注重周围空气的净化,注重大自然的自净,时刻保持三江源头水的洁净,从而使得三江源头水长流不断。在藏族丧葬中,主要是以鸟葬为主,虽然也有土葬、水葬,但是并不流行,如果人们在生前患有麻风、天花等疾病,是不允许鸟葬及水葬的,避免污染水源及造成不合理占用土地。

3.总结

藏传佛教的慈悲伦理及生态保护观在藏族生态保护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劣的今天,总结研究藏传佛教的慈悲伦理及生态保护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因此,要在坚持藏传佛教优秀传统生态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从而更好的保护高原环境。

【参考文献】

[1] 才让.藏传佛教慈悲伦理与生态保护[J].西北民族研究, 2007(04):32-40.

[2] 马春晖.论苯教和藏传佛教对高原藏族生态文化的影响[D].西北师范大学, 2010.

[3] 高杰.浅谈藏传佛教本初佛[J].中国民族博览, 2016(01):141-143.

猜你喜欢
生态保护藏传佛教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我国生态文明法制建设问题研究
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藏传佛教寺庙管理的思考
现代藏传佛教系统初探
藏传佛教认识论评析
关于元代藏传佛教噶当派的几个问题
河北省农村生态环境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