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松间照

2018-07-10 05:13
凤凰生活 2018年7期
关键词:松间松树美术馆

宋人王安石《字说》云:“松为百木之长,犹公也,故字从公”,可见自古以来,“松”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歌咏诗赋,喻世明志,畅怀抒情。《明月松间照——中国古代绘画中的“松”》是松美术馆的第二个大展。没有比在以“松”命名的美术馆,做这样一个情境交融的特展更合适的了。以“松”为专题的古代绘画展,或许也是有史以来第一次。46件作品,囊括了宋、元、明、清不同历史时期的风格类型,其中不乏名家之作,亦有不为人熟知的隐逸高手之作,史海钩沉,吉光片羽。这些作品际会于“松”,通过对“松”的不同视角以及不同表述,反映出中国人对“松文化”的特殊情感,以及它在历史画卷中的超然地位。

Phoenix Litestyle=P

松间三人行

在松美术馆柯臂当舞的现实松林中,回望壁上丹青松影,虚实相间,古今对视。本期,且看《明月松间照——中国古代绘画中的松》展览策划徐累、学术总监颜明,展览统筹华谊艺术副总裁王端如何在“明月松间照”中“三人行”。

P:首先想问一下徐累老师,你策划这次古代书画展览,是以什么样的精神主题和线索来贯穿整个展览呢?

徐累:通常艺术史的叙述都着眼于主流,诸如元四家、明四家等等,其实还有很多旁支,从那些不太被重视的画家那里,其实可以长出别样的枝桠。作为一个画家,应该与其它艺术史的研究者有一些不同的观点,对我来说,那是非常鲜活的历史,脑海中有一个不同的线路图,是图像的历史。我不仅关注正统的大家,也特别留意艺术史上被忽视的隐藏高手,因为他们同样出色,就显得格外有趣,也有启发性。我喜欢古画的理由,很多是因为这个。从传统书画中找到古代的现代性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致力于现代的古意。这两条平行线都是支撑点,包括东方传统文化、西方艺术、当代性的要求,其实不分彼此,我们需要更加丰富的资源。如果我们把眼界放大,就能发现古代艺术史中的新视角。

最初我向王中军先生建议,做一个“松”为主题的展览,是因为我一直认为,一个有特点的展览,应该是为这个美术馆量身定制的,主题与展览空间无缝对接,甚至是唯一性的。松美术馆是一个颜值很高的美术馆,“松”已经成为松美术馆的主打,现场已经有199棵松树,很有古意,第一个展览是“从梵高到中国当代艺术”,属于现当代艺术的范畴,第二个展览的气质格调应该有反差,能够反映出松美术馆的学术宽度,所以我说这个展览,就是松美术馆的第200棵松。

颜明:中国的文人都很喜欢松并会不自觉的追求“松”的品行。“松”代表着坚韧、坚贞、长寿、高洁,这些都是我们赋予“松”的意义。王维有一首耳熟能详的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可以说,中国古代的文人把松树作为绘画的主题,就是砂盲朝开始的。

P:宋代有一种题材比较流行——“松间问道”,是跟当时一些儒学发展有关系吗?

徐累:松大规模进入绘画是从北宋开始,比如李唐的《万壑松风图》,李成(传)的《寒林骑驴图》,还包括刘松年的《西园雅集图》,董源、巨然,还有马远等等,松树成为绘画中的要素,无论是全景还是单独,都非常非常丰富。“松下问道”这个命题,某种程度与中国隐士观存在关联。不论哪个朝代都有世外高人,他们远离世俗的浑浊。松树代表这些隐逸高人所追求的一种气节,用松来表达自己不同流合污。所以,我们在画中所看到的松下高士,某种程度有隐居之意,将松树与高士联系起来,正是借物言志来表达内心的精神追求。

P:松美术馆怎么想到做这样一个中国古代绘画作品主题展?

王端:刚才徐累老师谈到,松第二个展览与第一个展览的差异。松美术馆作为一个“艺术容器”,在展览方面不拘泥于某种格调、特定类型或单一形式。艺术类型和艺术语言是丰富多样且十分复杂的,所以我们希望为大众呈现一个包容且丰富的“松”。在松美术馆做这样一个情景交融、以“松”为主题的展览,就是希望可以让更多的观众欣赏到中国传统绘画的美感与精髓,希望吸引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并欣赏中国古代艺术。

颜明:王中军先生一直以来非常有艺术情怀,从这个展览我们不难看出,他内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作为一名艺术家,他不仅喜欢当代艺术,同时也深爱中国传统艺术。从松美术馆整体建筑布局,栽种在庭院里的199棵松,这些都体现着他内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情结。这个展览是我第一次见到的完全以中国古代绘画的“松”作为主题的展览,展览内容与所处环境完美地契合,这十分难得,可以说这也是此次大展的一个与众不同的亮点。

清 钱杜 天池石壁

徐累:在这次展览的构想上,从宋到清,从院体到文人画,不同的流派,不同的风格,不同的年代,顺理成章。这些绘画诞生的人文环境,我们也想有一定的呼应,所以做了一个单元,用文房器物来佐证,当然,都与松有关。器物有较强的物质感,仿佛能看到文人创作时的环境,格物致知,物还在,精神性还在,却已经物是人非,睹物思人,别有一种感受。这样一来,现场的松树和绘画、器物、盆景,形成了十分有趣的对应关系,同时还有古代诗歌,文和画之间也形成新的关系。能把所有的关系都激活,时间与空间、现实与幻觉、物质与精神,就产生互动,观众会举一反三,同一个“松”的世界,同一个梦想。

P:我看到在筹备过程中,有很多美术馆、藏家都把自己珍藏的佳作拿来与观众分享,在准备过程中有没有难忘的故事分享给大家?

颜明:我觉得松美术馆这个展览,在徐累老师和美术馆工作人员的全力努力下,做得很成功。虽然时间很短,但是展品的质量很高,很多作品都达到了国家级博物馆级别。这次展览选了一些中国美术史上重要流派的代表作,比如清“四王”有关“松”题材的代表作,比如姚宋、萧云从等代表作。这里我想和大家提一幅画作,蔡含的《古松献寿》,虽然这幅画在画史上不是赫赫有名的作品,但却是精品、绝品,观众如果有意可以查一下这幅画背后的故事。另外,还有禹之鼎的《禅悦图》,这是他为清代文壇大儒王士稹所画的肖像,除了画面之妙外,钱名世题跋也值得我们关注,我推荐大家好好欣赏,喜欢的朋友可以额外查阅一下钱名世的介绍。通过松美术馆此次展览,会发现作品背后很多的历史信息和意想不到的发现,这些都非常难得。

徐累:这个展览很有挑战性,首先是时间的紧迫,要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征集作品,还要符合展览结构的要求,既照顾到题材,又有艺术史和观众接受程度的最大公约数。展览筹备过程遇到非常多的困难,好在有一个非常努力的团队,有专家支持,尤其是一些机构和资深收藏家无私的帮助,最后才有了这么接近完美的展览。刚才颜老师讲到的蔡含是一位女画家,她画松在当时是非常有名的,她的“松”挺劲而凝练,很难得。

清陆远 临泉高士图

南宋 佚名 高士临眺图

P:我在资料上有看过未来系列展的开篇,所以说未来以“松”展览出发,美术馆方面会有什么样的期望?

王端:关于这部分,我们在紧锣密鼓的筹划中。通过这次展览,首先会有各类的活动推出,不管是美育活动,或者是跟展览相关的其他类型活动,都相继呈现以让大众更好的了解此次展览的主题和意境。至于将来会不会再做跟松有關的其他类型展览,我们确实也在筹划当中,敬请期待!

P:这次展览的重头戏是什么?

颜明:这展览的一个特别亮点是明代宫廷画。展览中有几幅重量级的明代宫廷画作,包括商喜、吴伟、黄希古等。此外还有一件佚名作品——明宣宗皇帝《四季赏玩图》。目前明代皇帝赏玩图这一题材的画作供发现四幅,在尺寸、用笔及内容方面都很类似,很可能是出自同一批明代宫廷画家之手。之前在国家博物馆展出的《明宪宗元宵行乐图》,曾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这幅作品也是国家博物馆的镇宝之一。另外一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名为《明宣宗行乐图》。与这两幅作品类似的,在松美术馆展出的《四季赏玩图》,曾经在大英博物馆展出过一次,此次台湾收藏家也是千里迢迢护送这幅作品来到松美术馆,这幅画里四季中各种姿态的松,难得一见。

徐累:在布展的时候,这位藏家也是亲自到场,亲自参与展陈,在展开画作时,也是父子两人小心地把画作置于展示柜中,徐徐展开。这位藏家在没有来到松美术馆之前心存顾虑,但看到“松”的品质和整体氛围后,十分放心。

王端:其实我感觉藏家对我们要求高,对展品的展示环境、空间提出要求,完全是因为内心深处对画作的爱,希望画作得到妥善保护以把作品传承下去。有藏家表示自己不是真正的拥有者,只是暂时保管,这种精神特别让我们感动。

P:展览分成三个章节:松下问、松间游、松上寿当你看到一幅作品时,怎么样确认作品分类到哪个主题?

徐累:“松下问”更多体现的是置于深山当中求仙问道的情境。这一部分这基本反映的是高士、高人的文人生活。在六月份展出过一幅南宋的《汉宫秋图》,画中汉武帝独坐在那儿,仰观松树,这就是很生动的情景重现,我们将此类归为“松下问”。

“松间游”则可能是一个普通的、喜欢游山观水的人,置身于名山大川之中看世界,是“世界那么大,我要去看看”的那种感觉。在这个章节中,松树是置于一个全景之中,不是人与松树的单独相处,是汇同大山、大水。在此部分,中国人自然观得到很好的呈现,是对“万壑松风”的一种绝佳体验。

“松上寿”讲“松”与宫廷的关系,主要体现松树象征性的品格。在展厅里我们放了一首雍正的五言绝句,同时还展示了乾隆的画,还有几幅宫廷画家的佳作,用这样的方式形成一种围绕宫廷的独特氛围。

松从“公”,在伦理上为植物之首,这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风范所在,所以对它的歌颂和赞美,与“君子比德”紧密相连,也就是说,“松”是人格的象征。我们从展览中的作品,可以解读出内容上高洁、不凋、坚贞的品行,无论是帝王、文人、画师,对“松”的认知完全一致,不仅有美学的高度,而且有人生的知行。

猜你喜欢
松间松树美术馆
钢·美术馆展览现场
钢·美术馆二层展厅 钢·美术馆一层展厅
松树郁郁 松树苍苍
书法
去美术馆游荡
松间小旅馆
春行
松树
美术馆
松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