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城市水灾害问题的探讨

2018-07-10 12:34唐雯雯
智富时代 2018年4期
关键词:特点对策

唐雯雯

【摘 要】我国城市大都临海而建,均不同程度的受到江河洪水、山洪泥石流等灾害的侵蚀。尤其是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的不透水面积急剧减少,造成城市水灾害问题发生频率高,城市防洪排涝任务更加严峻。如此频发的水灾害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下面本文从我国城市防洪的现状,城市水灾害发生原因及对策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城市水灾害;特点;对策

一、城市洪涝灾害特点

(一)发生突然

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化显著,导致城市暴雨频发、强度骤增。另外人口增加导致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河经济发展使得“热岛效应”加剧,“热岛效应”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暴雨灾害的发生,使我国城市遭受突发强暴雨袭击的频次显著增多。而且,历时短、强度大的局部暴雨预报难度较大,技术研究还不完善,还不能进行准确的预测,给城市防洪带来很大挑战。

(二)次生灾害多、损失重

城市洪涝次生灾害多,损失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出现了大量密集的高层建筑和地下商场、地下停车场、铁路、隧道,使得城市空间立体化,并且对供水、供电、交通、通讯等生命线系统依赖性很高,高度集中的基础设施关联度高,增加了城市的脆弱性和易损性。一旦发生洪涝灾害,往往会产生连锁反应,发生水电中断、交通瘫痪等一系列次生灾害,导致工厂不能正常运营,很多生产部门不能正常运作,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甚至还有可能造成生命安全问题。

(三)防洪排涝体系不完善

城市防洪排涝设施建设滞后于城市发展,城市洪涝灾害损失难以降低。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常住人口急剧增加,而城市防洪排涝设施建设进展较慢,难以满足实际需要。目前仍有300多座城市尚未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占有防洪任务城市总数的1/2;70%以上的城市管线系统排水能力不足1年一遇,90%以上老城区的排涝能力甚至比规范规定下限还要低。调研发现,城市排水设施不足、治涝能力较低,主要问题在于:一是排水管网体系建设标准低,主次管线承接不协调,排水主管难以及时排泄汇集的积水;二是城区内排水与滞涝设施不配套,或缺乏城市河湖滞蓄涝水,每遇高强度降雨,积水汇集于低洼地带,造成居民小区受淹或交通受阻;三是城市排水河道淤积堵塞,外排不畅,平原地区城市更为突出。【1】

(四)城市化加剧,不透水面积加大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不断发展,大规模城市建设大大减少了城市透水面积,极大程度上减少了雨水下渗,雨水形成地面径流。且城市地面较为平顺,大大加快了地表径流的汇流速度,雨水快速聚集,大大超越城市排水能力,容易形成内涝灾害。

二、对策

(一)加强城市排水管网建设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重视城市经济与商业的发展,轻视城市作为自然综合体自身功能建设越来越严重。地表硬化成了城市的一个主要特征。城市排水管网就成了雨水的唯一出口。想要治理内涝问题,首当其冲的是要加强对城市排水管网的建设。第一,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要尽可能多留绿地,规划湖泊、公园等渗水地面及雨水收集系统,增大透水面积,让地表径流能够顺利进入土壤,减少地面积水。第二,政府要加大城市中心区、市政道路、公路地下排水管网的建设和投入力度,提高城市排水系统建设的等级标准。最后,我们必须保证内部排水系统、外部排水系统、衔接系统之间的衔接关系,保证设备之间衔接良好,并且定期检查和疏通城市排水管网,确保现有设施功能完好,运行正常。

(二)加强水信息化系统的建立

在信息日新月异的今天,互联网成了人们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更好、更快、更精确的将实时数据与水信息管理系统相结合,水务部门与气象部门数据共享以建立完善的非工程型的城市防洪、涝机制,在洪涝预警,及时转移,灾时快速、准确的进行救援,灾后及时作出补救措施等方面都极为重要。划分不同等级的防洪涝区域,对重点区域降雨、水文等数据进行实时数据更新,以更好的监控城市洪涝灾害的动态,进行防治与救援工作。将“互联网+”技术在水利事业中进行广泛应用。“互联网+”作为近些年来兴起发展的一项新技术,顺应了潮流的发展,使得水利事业更加的智能化、高效化。这一项新技术的应用使得水利事业向更加完善便捷的方向发展。

(三)加快海绵城市的建设

想要从源头解决城市内涝问题,必须要构建低影响城市开发雨水系统。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途径,实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维持或恢复城市的“海绵”功能。首先,我们需要保護现有的湿地、公园、绿地、河道等城市雨水滞纳区,保证它们不因城市化进程而遭到破坏。其次,我们要对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对于在城市建设中已经遭到破坏的城市雨水滞纳区,我们结合现在的城市建设状况运用生态手段对其进行修复。第三,我们应该通过低影响开发构建更多的城市雨水滞纳区。通过绿色屋顶、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植被浅沟、绿色街道、生态湿地、透水铺装、雨水调蓄池等低影响技术措施,强化雨水的积存、渗漏和净化。【2】

【参考文献】

[1]城市防洪问题与对策调研组:我国城市防洪问题与对策

[2]王国荣: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构想

猜你喜欢
特点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高中生道德价值观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