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之基石:科技兴国与人才强国

2018-07-11 09:41张旭东
今日中国 2018年7期
关键词:科学技术人才科技

文|本刊特约评论员 张旭东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必须坚持科技兴国与人才强国的战略,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回眸改革开放的40年历程,如果要为中国的复兴寻找到一把钥匙,那么一定不能忽视科学教育领域发生的巨变。从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到2018年的两院院士大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一以贯之被遵循,助力中国科学技术在诸多领域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成就,甚至跻身世界前列。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必须坚持科技兴国与人才强国的战略,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历史转折:现代化必须抓科技和教育

1978年对于中国而言,是改变命运的重要年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中国历史上又一次命运的转折点,开启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然而,同样不能忽视的是,当年早些时候召开的另一次重要会议—全国科学大会。

“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科学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这段切中要害的话,来自于1977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发出的《关于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的通知》。这次久违了的全国科学教育界的盛会,成为改革开放之前,重新确立科学教育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提出为国家振兴大力培养人才的关键会议。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再一次陷入了封闭和落后的泥沼。在20世纪60年代,“两弹一星”的成就显示出中国科学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虽有差距,但实力仍不容小视。然而,近十年的时间过去,世界科技突飞猛进,各科学领域的发展一日千里,中国与世界先进国家的科技实力差距全方位拉开,而支撑科技发展的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更遭受了根本性的破坏。紧迫感,是所有关心中国发展命运的人们共同的感受,也促使复出工作后的邓小平同志果断决定要主抓科学教育工作。

在邓小平看来,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教育整整落后了20年。在会见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籍华裔科学家丁肇中时,邓小平表示:承认落后,就有希望。科学是老老实实的事,一点不能弄虚作假。在百业待兴的中国,恢复其他方面的工作相对容易,但教育和科研方面则不同,因为存在人才断档的问题。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而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时不我待:拿来主义与争鸣创新

1977年 8月4-8日,邓小平邀请30多位著名的科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召开了一次重要的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这次会议对于未来中国40年的发展历程都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会议讨论的核心问题是:科学研究怎样才能搞得更快更好些,教育怎样才能适应中国四个现代化建设的需求,适应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需求。当时距离20世纪末还有23年,要实现四个现代化,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究竟从何入手?

关于引进世界先进科技与知识问题,邓小平做出了很多高瞻远瞩的判断。对于先进技术的引进,要坚持自己研究和外部引进相结合。中国人是聪明的,再加上不搞关门主义,不搞闭关自守,把世界上最先进的科研成果作为起点,洋为中用,吸收外国好的东西,先学会它们,再在这个基础上创新,则中国就是有希望的。科技成果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中国学习外国先进的东西,实行“拿来主义”。中国要吸收世界先进的工业管理方法,要搞科研,搞自动化。接受华裔学者回国是中国发展科学技术的一项措施,派人出国留学也是一项具体措施,中国还要请外国著名学者来讲学。中国要花高价把世界上最新的资料买到手,编入教材。

中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正吊装穹顶

关于突破制约创新的束缚,邓小平一语中的地指出,要允许科研中的失败,鼓励研究。科学研究应当允许一二十年搞不出成果,这不要紧。搞不出成果就批评,探索不成功就批评,弄得大家不敢讲,不敢做,那怎么行?科学研究允许失败,允许中间科研成果报废。现在科学研究太少,应当让科技人员研究,要鼓励他们敢想,敢研究,给他们创造条件,鼓励创新。

关于学风问题,邓小平强调要坚持百家争鸣的方针,允许争论。不同学派之间要互相尊重,取长补短,要提倡学术交流,而搞封锁害人又害己。他在会见美籍华人数理逻辑学家、美国洛克菲勒大学教授王浩时提出,不仅是自然科学,还包括社会科学,要大力提倡学术讨论和交流。各种学报和刊物,都是交流的场所,还要召开学术讨论会。要允许犯错误,特别是社会科学领域,要允许犯错误,允许说话。这些都为长期沉闷桎梏的学术界吹来了一阵新风,使得中国知识界焕发了勃勃生机。

中国制定了科学技术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在20世纪末力求接近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相当的部分赶上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个别的超过。所有科技教育战线上的工作者都感受到了“时不我待”四个字的千钧重量。

1978年3月18日开幕的全国科学大会,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等一系列重要的论断。这些现在已经为世人所熟知的语言,在当时可谓石破天惊,但恰恰是科学教育领域实现的拨乱反正、正本清源,为中国改革开放事业打开了层层的思想枷锁,为40年来中国的奋发崛起蓄积了强大的动力,成为中华民族迈向复兴的重要基础之一。

历史跨越:中华复兴仍须攻坚克难

令人欣慰的是,近40年来,尤其是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科学技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首先,中国的化学、材料和物理等学科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部分已经居于世界前列。例如,铁基超导材料保持国际最高转变温度,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多光子纠缠世界领先,中微子振荡、干细胞等取得重要原创性突破,悟空、墨子等系列科学实验卫星发射成功。此外,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等重大科研基础设施为中国开展世界级的科学研究奠定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中国科学家也在诺贝尔化学与生理学奖上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其次,中国在具有重大国家需求的战略高技术研究领域取得显著成绩。例如,中国研发的超级计算机连续十年蝉联世界之冠,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取得天宫、神舟系列等重要成果。对标世界一流水平的北斗导航系统进入组网新时代,而载人深潜、大型先进压水堆和高温气冷堆核电、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等正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再有,中国正引领着产业向中高端快速迈进,在制造业升级转型方面加速发力。目前,中国高铁迈出从追赶到领跑的关键一步,超超临界燃煤发电、特高压输变电、杂交水稻等世界领先,移动通信、语音识别、新能源汽车、第三代核电“华龙一号”等跻身世界前列,C919大型客机、集成电路制造等加快追赶国际先进水平,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深度学习芯片实现商业化应用,超导磁共振等医疗器械实现国产化替代。

跨越40年,在改革开放40年之际,中国又迎来了一次重要的全国科学技术领域的盛会—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大会。在总结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科技事业密集发力、加速跨越,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一些前沿方向开始进入并行、领跑阶段,科技实力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

深刻理解和把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丰富内涵,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然而,尽管中国科学技术的成就卓著,但是世界科技竞争愈演愈烈,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中国迎来了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中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既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差距拉大的严峻挑战。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国科技领域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在视野格局、创新能力、资源配置、体制政策等方面存在诸多与国家发展目标和任务不适应的地方。

面对新时代的国际科技领域竞争,中国要继续坚定不移地遵循改革开放40年来一以贯之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路线。同时,中国还须在以下几个方面着重加强:首先,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其次,自主创新是开放环境下的创新,绝不能关起门来搞,而是要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也要在自身实现发展的同时,惠及其他更多国家和人民,推动全球范围平衡发展;再者,牢固树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聚集人才,着力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是人才实力。全部科技史都证明,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

“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吾心信其不可行,则反掌折枝之易,也亦无收效之期也。”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不能动摇,意志坚定,敢于涉险滩、闯难关,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唯有如此,方能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根基牢固、基础扎实。

猜你喜欢
科学技术人才科技
人才云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编辑委员会
郭沫若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歌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毛遂自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