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书心得(十七)

2018-07-11 07:48武春河
中国书画 2018年5期
关键词:黄米龙舞学书

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四、五届理事中央直属机关书画协会主席

武春河 行书《学书心得》手稿

海深水阔观龙舞,

天高云静见凤翔。

这是我为《中国书画》创刊十五周年创作的贺诗中的两句。凤翔龙舞,名家层出,是当代书坛的真实写照。如果将20世纪80年代的全国展作品与现在的全国展作品比,短短三十年,你会发现中国书法创作进步之巨!其中一帜独树却争议也颇大的便是王镛。王镛一方面受到许多人追捧,一方面又有许多人说王镛写的是“丑书”。

王镛现象反映的恰恰是当今中国书法审美的分裂。

社会书法审美与专业书法审美有时有重合,比如对“二王”及“苏黄米蔡”们的赏鉴,不论专家还是百姓绝大多数都会认可。总体评价应是四个字:赏心悦目!但有时又有参商之别。专门家认可的,社会可能不以为然;而百姓叫好的,从书法艺术的专业或学术角度看却是否定的。对同一件作品出现的截然不同的两种评价,有时会让人哭笑不得。为什么?就拿王镛为例,他呈现给人们的书法作品的美是距离当代社会很久的一种古典美,是挑战精英审美的一种民间美,是当代普通民众从未见过的一种“陌生美”。简言之,社会长时间的书法传统审美范式是“二王”,是“颜柳欧诸”,是“苏黄米蔡”,是赵孟頫、董其昌和文徵明。而王镛呈现的书法美是魏晋以前从金文、简帛到摩崖、造像、瓦当、铭文的气韵、用笔与构成,以至于民间书写中的趣味追求,并将其熔铸于帖学一脉的楷行草中,创造出其独具形态及风韵的“王镛体”书法。应该说,他继承和追寻的书法美是魏晋之前铸金刻石等另一脉传统,但不同于一味描摹古人的遗存而成为篆书家或隶书家的那些人和字。王镛的成功在于将碑帖两脉传统结合而创造的新体,与早些时候的沈曾植、康南海和当代的沈延毅在审美理念、书写实践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从创新(现在给人的感觉好像不提创新便没有资格谈书法)的角度看,王镛似乎是在溯古而开今,通古而创新!据我观察,还有一些人这么做,也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如前则心得讲到的张继,还有四川的何应辉、湖北的陈新亚等,无不是从古典中开掘富矿,冶炼精华而成佳构。而王镛正在成为一种符号,一个代表。我相信,其对当代书法创新的引领作用将被载入史册。

无论如何,创新必须承接传统,是对旧传统的开掘,是在传统的基本上萌发出的新芽。缺乏对传统的尊重和理解,只从所谓现代理念出发,企图靠歪门邪道、投机取巧去“另辟蹊径”“为创新而创新”,肯定是走不远的。■

猜你喜欢
黄米龙舞学书
黄米果
断龙舞
学书杂述一则
东海人龙舞喜获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
学书有感
同你现在一般大
钟繇学书
欧阳修《试笔·学书为乐》
浅析栖霞龙舞的传承现状与发展构想
湛江与佛山两地人龙舞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