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飞航事业再腾飞

2018-07-11 07:15陈蓉
党建 2018年7期
关键词:研制导弹

陈蓉

1961年,一群来自祖国各地、胸怀抱负的人们来到北京西郊的一片荒地,围了个院子,盖了几间厂房,中国飞航事业就此扎下了根。

新中国第一型岸舰导弹、第一型空舰导弹、第一型超音速飞航导弹……一枚枚自主研发的国产导弹相继从这里问世。

作为中国飞航导弹事业诞生地的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以下简称“三院”),现已成为我国集预研、研制、生产、保障于一体,配套完备、门类齐全的飞航技术研究院。回顾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国飞航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几代飞航人秉承“科技强军 航天报国”的使命担当,探索出一条从仿制改型到自行设计、自主创新的发展之路。

攻坚克难,锻造保家护国的神威重器

“就是饿着肚子,拼了性命,也要把导弹搞出来!”这是刚建院时第一代“三院人”的共同心声。

创业伊始,适逢国家三年自然灾害,第一型岸舰导弹“海鹰二号”研制的关键时期又遭遇中苏关系恶化,援助专家撤走,图纸资料也都被带走了。艰苦的生活工作条件、严密的技术封锁,非但没有使飞航人退缩,反而激发起他们高涨的工作干劲。

“大家将‘海鹰二号称为‘争气弹,意在争三院起家创业之气、争海军强大之气、争中华民族之气,志在甩掉‘洋拐棍,闯出一条独立自主的导弹研制之路。”三院党委书记史新兴谈起这段历史仍憋足了一口气。

不久,时任总设计师梁守槃从篮球的结构得到启发,一举攻克了发动机油箱材料耐腐蚀性这一关键技术瓶颈。“海鹰二号”的成功让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聂荣臻元帅激动不已:“人民海军终于有了自己设计制造的导弹武器!”

20世纪60年代,三院开始着手研制飞航导弹,这才有后来国人引以为傲的“鹰击八号”。这个被称为“玲珑一代”的小型飞航导弹起初因为没有被正式立项,是个“黑户”,被研究人员亲昵地称作“小二黑”。1984年,当它亮相国庆35周年阅兵式时,外宾们都惊呼它为“中国飞鱼”。它在黃海试验海区六发六中,在某国进行发射表演时,一举命中靶船。从此,威名远播。

一路走来,依靠自主创新和刻苦攻关,飞航人圆满完成10余个系列、40余种飞航导弹的研制任务,多种武器装备先后参加了国庆35周年、50周年、60周年阅兵式。研制的飞航导弹射程覆盖远中近程,发射平台包括舰艇、潜艇、飞机、车辆,飞行高度覆盖高中低空,飞行速度涵盖亚声速、超声速,能攻击海上、陆上等多种目标,使我军战斗力有了质的飞跃。2015年九三阅兵、2017年朱日和沙场点兵,三院一系列新型装备精彩亮相,举世瞩目。

锐意创新,牢牢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

“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是国之重器、国之利器,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必须依靠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斩钉截铁的用词,彰显了自主创新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分量。

回望中国飞航导弹事业的发展,就是一部不断超越、自主创新的历史。7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13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0项国防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累计1450余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都记录着飞航人波澜壮阔的创新历程。

57年来,三院按照“基本型、系列化”和“探索一代、预研一代、研制一代、生产一代”的型号发展思路,成功培育出多种型号、多个系列、多种用途“人丁兴旺”的飞航导弹大家族。

关键技术攻关硕果累累,在飞航武器系统等10余个专业领域拥有核心技术,其中绝大部分技术处于独有或优势地位,已建成多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技术研究创新平台,走出了一条成功的科技创新之路。

面对武器装备体系转型升级的新趋势、新要求、新特点,三院院长张红文介绍说,“三院紧盯国际飞航装备前沿技术和大国科技竞争焦点,按照‘装备体系化、体系智能化、智能实战化的创新体系建设思路,积极布局量子、人工智能、先进材料等前沿技术,扎实推进新时期装备创新研究工作”。

在这份“敢为一流”的创新精神驱动下,飞航人在为国铸剑的同时,还积极投身国民经济主战场,在军民融合的道路上大胆探索。从承担国产大飞机C919后机身后段、副翼的研制任务到运用航天精确探测和定位技术打造城市智慧管网系统,从先进复合材料制造到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飞航人用他们的创新理念为民用产业发展插上高新技术的翅膀,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质变。

强化担当,坚定航天报国的忠诚信仰

飞航事业取得的一个又一个辉煌,离不开千千万万扎根于科研生产一线、苦心钻研的飞航人。无论是老一辈的奠基人,还是新一代开拓者,他们胸怀爱国之情、报国之志,从研究室到试验基地,从大漠风沙到瀚海惊涛,从祖国边陲到异国他乡,用热血和汗水践行着对党和人民的庄严承诺。

创业初期,研制“小二黑”时那种锲而不舍、忘我拼搏的精神,已在一代代飞航人中薪火相传。在“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的基础上,孕育形成“团结奋进、负重拼搏、科学求实、敢为一流”的飞航精神。

奋斗路上,无数飞航人流淌着汗水,奉献着青春甚至宝贵的生命,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与压力,用默默耕耘和无私奉献成就了飞航事业的飞速发展。“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这简简单单的八个字,早已深深烙印在每一个飞航人的心中,成为激励他们愈战愈勇、愈来愈强的不竭动力源泉。

某型号总设计师刘永才院士,因为超负荷工作,胃被切除了四分之三,后来因为忙于在试验现场排除故障而导致胃病复发,造成大出血。被推进手术室的时候,他的血压已经降到了零。

但是,一旦摆脱了病痛的纠缠,他又马上回到工作岗位,往来奔波、挑灯夜战,继续超负荷地工作……一句“工作要紧”总是让身边的工作人员既敬佩又无奈。“活着干,死了算”这是刘永才院士的口头禅,也是许许多多飞航人一心为国的初心写照。

抓实党建,筑牢飞航发展的“根”和“魂”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也是推进飞航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

在推进党建工作责任落实方面,三院不断完善“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领导体制。两级班子全部将“一岗双责”写入职责分工,既管业务,又抓党建。“三重一大”决策制度进一步规范,法人单位全部将党组织研究讨论作为决策重大问题的前置程序。

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方面,三院各单位党委(党总支)坚持问题导向,结合自身实际,开展了各具特色的党建活动。其中,在外场设立临时党支部的经验做法,让参加外场工作的党员学习上不断线、工作上有干劲、生活上被关心,受到了广大基层党员的一致好评。

“临时党支部的建立,让外场有了‘定盘星和‘主心骨,把大家拧成了一股绳。无论行多远、有多累,大家感觉组织就在身边。”院党委书记史新兴介绍说。

在深化党员教育工作方面,三院通过党委书记论坛、党支部书记论坛、道德讲堂、主题党日、示范党课、微党课等活动,引导各级党员进一步增强党性修养、提升能力素质、发挥模范作用。

党建抓实了就是生产力,抓细了就是凝聚力,抓强了就是战斗力。把党建基因真正融入企业发展的血液之中,是三院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法宝。

从护卫祖国蓝色的万里海疆,到为国铸就捍卫和平的大国重器,历经50余载的磨砺与铸炼,中国飞航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创新超越,创造了新中国一个又一个第一,取得了新时代一个又一个辉煌,为中国国防现代化和国民经济建设快速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站在新的起点,飞航人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卓越征程上,不忘初心,奋勇前行。

猜你喜欢
研制导弹
千分尺轴向窜动和径向摆动检定装置的研制
简易光学显微镜的设计与研制
提议与美磋商后,朝鲜射了导弹
神奇的纸飞机(四)
正在发射的岸舰导弹
试析机械基础多媒体课件的研制与开发
哈尔滨机场雷暴分析预报系统的研制及应用
发射导弹
阿帕奇反机场型导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