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不悔 逐梦双节棍

2018-07-11 16:47王彦茹万艳琴
荣誉杂志 2018年8期
关键词:梁先生香港

王彦茹 万艳琴

刘万梁先生

是一名武术家,少年时期即爱上了双节棍,逐梦十年,初心不改,从开始的那一刻起,他就把双节棍当成了自己一生要去奋斗的事业。传道授徒,他的学生从三岁到七十多岁,不分年龄界别;出版教材《双节棍连环图谱》,获著名漫画家崔成安亲绘漫画配图支持;他还同棍友们一起创下了双节棍吉尼斯世界纪录。当他逐步取得这些他从未想过的成绩时,他说:“双节棍带给我太多值得感恩的事,值得我为之奋斗终生!”

年少习武诵经典逐梦之路情繋双节棍

受家人对观音、娘娘等民间信仰的影响,刘万梁先生小小年纪就喜欢跑庙,但仅仅是单纯的喜欢,倒也没什麽特别的想法。他小学时就读於香港孔子学校,日常的课程就是记诵《论语》,一知半解卻也將里面的话语和道理深深地印入了脑海中。中学时,他日常习武,並开始接触佛学,这使得他在步入社会後还经常去佛教的地方。佛学的熏陶使他不断自省,不断寻求心灵上的进步和提升。如今,踏入社会後面对世间的浮躁,他愈发觉得传统的经典正在流逝,年少的学习无意间成了他最宝贵的财富。

信佛之人讲求机缘,讲求因果。2011年,工作後的刘万梁先生因缘结识了一位师傅,受其指点他意识到,明确自己的生活和方向,未来才能有更好的发展。於是从那时起,他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通过禅坐的方式,他学会了沉淀思想和心态,並在自省中养成了专注的习惯,一直保持至今。

从中学开始就在各种武术中锻炼的刘万梁先生,经过几年摸索,最终觉得双节棍才是自己的最爱,並想以此发展事业。然而,当初无论是在内地还是在香港,双节棍发展都尚不成熟,更鲜少有人以此为业。对於这个选择,考虑到生存问题,家人的反对态度给了他当头一棒。

挫折之下是坚持还是放棄?经过一段时间的思想斗爭,在权衡了利益与内心的声音之後,他最终说服了自己,也说服了家人。

2009年为了逐梦,刘万梁先生於香港成立首个以双节棍为主题的协会——飞翔香港双节棍艺术协会,其後在首届香港国际双节棍大赛上取得最大贡献奖,最佳优異团队奖;次年参与飞翔棍协与日本东京电视台合作的节目拍摄;2011年获杂誌刊登“飞翔棍协”访问,並在香港电视台上映双节棍教学片;2012年更获多家媒体广泛关注及宣传报道,与此同时,他放棄了正职工作,全力发展双节棍事业。

如今近10年过去了,旧有的团队成员,虽因与创始人的追求不同而不再共同合作,但在双节棍这条路上,刘万梁先生卻坚持了下来。

从零起步勤奋钻研自编课程带队走向世界

如今光芒万丈,而曾经的奋斗之路卻並不平坦。2016年成立香港双节棍总会之後,因为香港的房租很贵,单独做双节棍这一个项目很难维持收支平衡。为了节约成本,香港双节棍总会在团队成立之初就是和别人合租工作室,並在晚上把场地租给做拳击等其他项目培训的朋友,只有上午和周末的时间才归自己。

由於没有现成的系统课程可以参考,在社会上也缺少名气,刚开始生源极度缺乏,常常一两个月都没有学生。那个时候,大多数玩双节棍的人都属於自学自练,没有老师教,没有门派,更没有什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内涵的缺失,技艺何谈传承和延续?刘万梁先生意识到,想要发展双节棍事业,就要让其有跡可寻,於是他走南闯北地搜集资料,开始了关於双节棍起源的潛心研究。

历史上,双节棍的雏形是农具,後期发展为兵器,在历史长河中传播时,与各地的文化交融,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外形样式,也具备了各种不同的用途。在近代,对双节棍的发展起到重要传播作用的是李小龙。他因结交号称“菲律宾棍王”的伊鲁山度,而习得双节棍术,並经过一番苦练,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此後的1970年至1973年,李小龙的功夫电影开始席捲欧美,双节棍因此风靡世界。

掌握了这些,刘万梁先生仿佛找到了方向。为了让双节棍的动作更加生动形象,他请来了香港著名的写实型香港漫画家崔成安老师,用三个月的时间,把双节棍的动作、招式、套路,通过漫画的形式一点点总结下来。他奔走於世界各地,收集关於双节棍发展的点滴信息,还把双节棍教学的视频,通过二维码印在书前,帮助学员解析慢动作,操作性极强。他希望在他的书中,双节棍是有故事的,同时也是充满乾货和正能量的。

2017年,历时一年的精心编绘,涵盖了双节棍历史的起源、精神和传承,囊括双节棍八级八段体系、双节棍技术体系导图、双节棍势,以及双节棍基本十五式动作的《双节棍连环图谱》正式出版,一经面世,反响热烈。有了正式的教材,教学工作因有章可循而更如鱼得水。

经过10多年的发展,目前的刘万梁先生在香港双节棍领域的名气已日渐响亮。由於很少有其他的商家或是个人竞爭,他在香港基本处於主导地位。所以无论是商界表演,还是视频拍摄,都很容易找到他的身影。

随着学员的增多,年龄层跨度也逐渐拉大。上到70多岁的老人下到3岁幼童,由於不同年龄层的人士手腕力道不同,在教学中也需要区别对待,而参与比赛就更要以年龄群划分了。

而每一个武术门派融入当地的特色时都会发生转变,亚洲的双节棍与欧洲的双节棍在器具上都是不统一的,这无疑加大了国际间统一组织比赛的难度。虽然刘万梁先生也梦想有一天双节棍能夠变成一个奥运项目,也相信这种趋势必然会出现。但眼下,他认为双节棍更多的应是一项健身运动,它有技术性、技巧性,可练就身体平衡的发展。同时,它也有极强的包容性和可塑性,配合武术、舞蹈、瑜伽等其他运动练习,同样可以有精彩的表演。

2018年,刘万梁先生将工作重心放在与学校的合作上。有了学校的支持,他们建立了一些校队,比如香港代表队,代表香港去世界上参加一些赛事活动,将双节棍教学更大力度地传播出去。

10年专注成就事业和友谊动中求静受益一生

全世界以雙节棍为全职的人为数不多,刘万梁先生就是其中之一。大多数人会在双节棍中加入跆拳道,一是比较容易收徒,二来也容易带来一些财产和收入。而像刘万梁先生这样执一道而行之者,相对较少。他说:“因为双节棍带给我的东西太多了。它影响了我的生活、思想和身边的关係群。就像崔成安老师,他帮我的教材作画配图完全是基於对文化的支持。与他的这种缘分,是金钱买不到的。”

双节棍就像一条友谊的纽带,比赛更是一场老朋友的相会。全中国一群最顶级的双节棍爱好者见面,一起交流各自的发展方向,相互帮扶,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作为从业者,刘万梁先生在把控双节棍发展方向的时候,也会向健身方面多有倾斜。比如在器具选择上,以棉棍取代以前危险性较高的木棍、铁棍;在玩棍时,保持安全的距离、运用规范的手法、法则,然後观察四面八方的人群。所以要求判断力强、自控力强、拿捏到位,达到不打到自己,也不被人打到的境界。

针对低龄学生,他主张在教学中结合国学知识,提倡尊师重道等传统文化。他於实践中总结的双节棍“棍道”心法:知礼、感恩、专注、坚持、自信、自律、担当、分享。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会背,在强身健体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纪律性、自控力。

教学之外,修心的功课刘万梁先生也从未落下。2012年至今,他陆续将自己每日的所见所闻在社交网络上以专栏《每日禅一禅》的形式写作。最初只是想通过文字消化自己的情绪,後来得到大家的关注就一直坚持了下来。借鉴前人的思想,再结合自身的感悟,刘万梁先生的这一专栏分享常常让许多人豁然开朗、受益匪浅。

10年的坚持让刘万梁先生明白,其实双节棍就是一个很好的动禅方式,在动态之中,寻求静态的感受,清除杂念,思想就能提升,其实这就是专注的力量。而这份对双节棍事业的专注,他还将继续坚定地保持下去。

猜你喜欢
梁先生香港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梁漱溟演讲收费
梁思成:谢谢捧场
繁华背后,是一个念旧的香港
女子离婚后发现前夫隐瞒股权
香港之旅
展与拍
我们应该向香港学什么---参加香港工商业研讨班感想
香港
她在睡梦中,他在等她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