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的进化史

2018-07-12 12:25周华诚
杭州 2018年47期
关键词:味蕾讲究乡愁

纪录片《风味人间》又火了,制作人还是那位最会吃、最懂吃的陈晓卿;与很多年前那部《舌尖上的中国》一样,每集播出时,都勾引得很多人一边吞着口水,一边欣赏着片中的美食、文化,同时在内心泛起自己生活相关的丝丝缕缕的情感与记忆。

说到底,“吃”,不再是“吃”,它已是大家“生活美学”的一部分了。

现在的吃,与十年、二十年前的吃,有什么不一样?

我想来,这其实是一趟饮食的“进化史”——最初的“饱肚”,到后来的“尝鲜”,再到如今的“审美式进食”的转化。

在物资并不太丰裕的年头,饮食首先是为了饱肚。比我年长十岁的朋友,许多人的味蕾上应都依稀残留着饥饿的记忆。再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许多简单质朴的食物,给大家带来了美好的滋味,比如汽水、棒冰,甚至油条、蛋糕。简简单单的食物,至今令人怀念。从那以后,物资日渐丰富,人们的荷包也鼓了,视野也打开了,许多人走出国门去吃,引进国内来吃,各种地域、各种文化背景下的饮食发生了融合、碰撞、交流、创新,人们尝到了各式各样以前没有吃过的食物,品过了花样繁多的新鲜滋味。

与此相适应,那一阶段,人们购买和阅读的饮食类图书,很多是东西方的菜谱,或是“葡萄酒鉴赏”“咖啡品饮知识大全”一类的书;在这样的阅读中,人们快速地扩大饮食的疆域,获取饮食的知识,丰富生命的体验。

到如今,许多东西都吃过了,体验过了,味觉反而开始寻求一种回归。这是阅尽繁华之后的回归,也是向着文化与审美意义上的回归。想想看,我们现在的吃饭,往往会更加讲究环境的美好,讲究进食的氛围,讲究食器的雅致,讲究食材的新鲜与生态,讲究食物背后的情感体验。不是经常有人说吗?这年头吃什么已经不重要了,和谁一起吃才重要。

是呀,这即是说,“饮食”已进化到了审美的阶段。

饮食的审美是什么?在我看来,就是食物背后的意境、文化、情感、记忆。是的,吃,绝对不再仅仅是味蕾和肚子的事,而是关乎我们的情感与记忆了;再往大里说,吃,是一种集体文化记忆,也是民族的文化自信。

想想看,你生命中最热爱的食物,是不是一定牵扯着情感的味道?那不是别的,是味蕾上的乡愁,是一种绵延千年、散布于血脉之中的朴素情感。

这些东西,不是高级餐厅里的海参鲍鱼,不是异域风情的西餐牛排或日韩料理,也根本没有名厨大师调制,没有小提琴和钢琴演奏佐餐。它只是最最普通的材料。它平平淡淡,是日常生活里的一部分,平淡到你都不会太注意它——但它却成为你生命记忆里的一部分,抹也抹不去,变也变不了,朴实又亲切,让远方的游子回想起来时,不由自主眼角泛起星星点点的泪光。

中国正处在一个社会快速变化、人员四处迁徙的年代。人们远离故土,就再也找不到回去的路了:故乡已经换了模样。但人们在城市又何尝能找到精神的栖息地呢?这身体和精神双重漂泊着的一群人,心中乡愁是愈烧愈烈,而无着无落的味觉,又哪里不是时时在找寻着故乡的影子呢?

饮食里,就藏着一座故乡啊。正是与生命同步的饮食生活方式,构成了一个人、一群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具识别度的特征;它是乡愁的承载,也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猜你喜欢
味蕾讲究乡愁
乡愁
乡愁
说话要讲究停顿
吃火锅的这些讲究,你知道吗?
LOVE, XO
食色让味蕾谈一场传奇热恋
九月的乡愁
当味蕾遇上棉花糖
健康吃饭有讲究
回头一望是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