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性发展视野下经典传统文化传播的有效尝试
——试析央视文化综艺节目《经典咏流传》

2018-07-12 07:56
科技视界 2018年22期
关键词:经典咏流传流传古诗词

廖 冲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广西 崇左 532200)

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近年来,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继承的呼吁不断提上日程。确实,对于当今中国来说,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是我们文化安身立命的重要根基。我们必须用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滋养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利用各种渠道和媒介,做好弘扬和传播优秀民族文化的工作。其中,作为影响力最大的传统媒介——电视,担负着传播传统文化的重任。所以,这几年来,随着纯娱乐性的综艺节目和真人秀节目的式微,文化类综艺节目开始抢占荧屏,2018年伊始,央视一档新的大型诗词文化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开播,开播以来,收视率节节攀升,收获好评无数,观众受到了节目的强大情感冲击,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笔者认为,这是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崭新形式,是央视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上的一大举措,也是文化创新的有效路径。在本文中,笔者意在对这个节目的策划和理念进行探讨,挖掘此节目流行和热播的本质内因。剖析该节目的优缺点,以便进一步为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提供反思和路径。

1 创新的节目形式特点

文化类综艺节目 《经典咏流传》于2018农历新年期间首播。甫一播出,立刻引发关注和收视率的攀升,比前两年的 《中华诗词大会》等同是文化类节目的初播引起更大的反响和关注,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其全新的节目形态和表达形式。

1.1 “和诗以歌”

《经典咏流传》的节目名称别致而满含深意,也凸显了节目的形式——“咏”,咏,即是咏唱,“和诗以歌”的节目形式非常新颖,让观众耳目一新。按照通常的理解和常识,古诗词的音乐表达一般要用古风古韵来搭配,才能显示出其韵味,但是《经典咏流传》里的音乐和歌曲是多元的,既有古风古韵,也有现代音乐,但是更多的是现代流行音乐。将两千年前的唐诗宋词用现代的音乐表现出来,做到了文学与流行元素的完美结合,从而引起受众观赏的愉悦性,吸引了更多的青年人的关注。这是以往从未有过的。其实,古典诗词本来就是和乐而歌,尤其在宋朝,宋词的创作的目的之一就是拿来谱曲让歌伶弹奏演唱。古典诗词在形式上也是最适合作为歌词,一般重复咏唱一遍,就是一首完整的歌曲。

1.2 特色的歌曲改编:流行和经典的碰撞

音乐不分国界,不分年龄,音乐是全人类的共同语言。用音乐传递文化,是最恰当的方式。其实,对于古典诗词进入歌词,或者是对古诗词谱曲进行演唱,最早的也最为著名的首推一代歌后邓丽君,这也是诗词第一次作为歌词进入歌曲当中。她的《独上西楼》、《但愿人长久》,相当的有名。其次应该是琼瑶的歌词,也是把古典诗词当作琼瑶剧主题歌或插曲的歌词,只是琼瑶的操作是把歌词作了局部的调整,让诗词改头换面、移花接木般的进入音乐当中,比如《在水一方》、《几度夕阳红》。当然,琼瑶的手法不算高明,但是很多古诗词却因此而广为人知。这些诗词也因为有了音乐的辅助而深入人心,《经典咏流传》无疑是借鉴了这种模式。

诗词选取方面,《经典咏流传》对诗词的选取比较讲究,一个总原则是尽可能地选取影响力大的,深入民间的,通俗易懂的经典诗词。

一是时代性,基本上以古诗词为主,但也有近代诗词,如李叔同的《送别》,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二是题材上的广泛性,有爱情诗、离别诗、爱国诗、友情诗、热爱大自然的诗词等;三是难易度结合,有众所周知的诗词也有陌生的诗词,总之尽可能地做到大众化。照顾到各个层面的观众需求。体现了大众化传播的理念。

歌曲改编方面,一是唱法多样,摇滚、流行、轻音乐、戏曲等相结合,可谓蔚为大观,成为音乐种类的饕餮大餐;二是乐器种类多,古筝、古琴、唢呐,甚至编钟等;龚琳娜演唱的《离骚》,就是编钟伴奏,十多个人一起演奏如此雄壮大气的乐器,带给观众的感受可谓不一般;三是歌曲与诗歌相结合,并不是每一首歌的歌词都全是完整的古诗词,有时也灵活地辅以现代歌词进行拓展,让古诗词焕发出当代的色彩,比如王俊凯的《明日歌》,因为这是一首五言古诗,只有20个字,所以为了使内容充实和便于传唱,符合一首歌的必要时长,加入了一些现代歌词,让古诗词和现代歌词交融在一起。

1.3 节目互动方面:强互动性与传播性

节目共设置四位嘉宾,每位嘉宾桌上都设置了红灯,如果喜欢节目,可以按亮红灯。观众的胸前也有心形红灯。主持人和传唱者的互动,传唱者和嘉宾的互动算是常规设置。此外,并设置了微信摇一摇来传播歌曲,也是与时俱进,是所有综艺节目的操作,既增加了节目与荧屏的观众互动,也可以让歌曲传唱度更广,提高节目的传播效果。

1.4 精心宣传

一方面,节目的海报制作非常精美,古风古韵,隽永而诚意满满;另一方面,新媒体的广泛传播,包括官方微博、微信,以及其他的微博微信号帮忙宣传,从不同的传播层面制造了节目的热度,营造良好的传播氛围。

2 《经典咏流传》的内容及理念

2.1 正能量价值观的传递

《经典咏流传》特别注重正能量的传递和价值观的凸显。在每一期节目中,古典诗词所改编的歌曲被赋予了某种情感。有爱国、思乡、爱情,也有对友情和大自然的讴歌。这些情感浓厚而深挚,与诗词所传达的意境融为一体,无论是现场观众还是电视剧前的观众,都受感动甚至震撼。比如,凤凰传奇的《将进酒》,表达了李白对功名的渴望,以及对现实的无奈与自我开解,各种思绪交织在一起;已经88岁高龄的旅居新加坡的巫漪丽老人,与著名小提琴家吕思清一起演奏了著名的《梁祝》,表达了永恒的梁祝之恋;霍尊演唱了王维的《山居秋暝》,表达了充满禅意的幽深意境。也还有其他很多内容,比如赵照的《声律启蒙》,传达了对联文化。这些都向观众提供了一种无比美好的的情感享受和情感熏陶,净化了他们的心灵,提升了观众的思想品质。

《经典咏流传》的创新还表现在,节目不仅仅拘泥于表现经典诗词的意蕴美,不仅仅是为古典诗词谱曲,还有其他层面的展示和传播。比如,旅居新加坡的巫漪丽老人在演奏完了《梁祝》后,为了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撒贝宁合作了一首《我爱你,中国》,撒贝宁的演唱惊艳了不少观众。还有,来自台湾的陈彼得老人在演唱了自己谱曲的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后,又饱含深情地朗诵了艾青的现代诗《我爱这土地》,那场景感人至深,为在场和电视剧前的观众传递了满满的正能量。所有这些环节,说明了只要是经典,都可以在这个舞台上表现出来,目的是让广大观众受到经典的熏染,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引导观众认识什么才是好的价值观。

2.2 突出了娱乐性和故事性

2.2.1 以歌娱人

《经典咏流传》作为综艺节目,其娱乐性很强,目的是 “以歌娱人”,让观众在音乐中感受博大的中华文化,这一点跟以往的文化类综艺节目不同,比如《中华诗词大会》。

《中华诗词大会》无疑也是相当成功的文化类综艺节目。《中华诗词大会》重在考查参与者的诗词内存量,对参与者的对诗词的积累以及背功要求很高,能参与的都是在诗词的修养方面高、积累量大,而且对诗词兴趣极大的人士,《中华诗词大会》的影响力是不言而喻的,能极大地提高观众的诗词修养,检验观众的诗词保有量,而且还通过嘉宾身份的专家学者对古诗词的现场诠释,让观众更能深入理解古诗词的深厚内涵,从而获得巨大的审美愉悦。从这一点来说,《中华诗词大会》更像是一个大的课堂。但 《中华诗词大会》在传播效率上的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就是,以“记忆”为关键词的节目设置,会让观众望而却步,因为要记忆如此多的诗词量,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会非常多,诚然,他们无比的佩服参与者的超强记忆能力,但由观看节目而决定自己也要加强诗词积累的观众,不会太多。所以,相对而言,诗词大会的受众面不会很宽。而《经典咏流传》,同样是诗词节目,但是关键在于它融入了观众所喜闻乐见的元素——音乐。以音乐作为媒介去传递诗词的所特有的意蕴内涵和人文特质,这对受众来说,无疑更加容易接受,也乐意去接受。不经意间在音乐的熏陶当中,感受了诗词的美,从而更喜爱诗词,自觉地让这些古典诗词融入自己的血液当中。

2.2.2 淡化竞赛

《经典咏流传》的特点之一是淡化竞赛色彩。过往播出的《中华诗词大会》,还有《中华好诗词》,除了有很强的知识性,主要突出了竞赛性,通过竞赛进行古典诗词知识的传播,也通过竞赛,使节目的延续性得以保持。没有竞赛性,没有《中国诗词大会》那种紧张感和功利性,还不缺乏知识性。但更能深入内心,而《经典咏流传》只有参与者,淡化竞赛性,观众可以很轻松悠闲地观看节目,聆听美妙的音乐所带来的不一般的诗词体验,娱乐性占了主导地位。可以说,“寓教于乐”,或者是“寓学于乐”,是此节目的最大特点。 通过视听娱乐,获得了美的享受,也提升了对经典诗词的认知和喜爱。如果能够学会“咏”这些歌曲,无疑对长久地记住经典诗词更有帮助。

2.2.3 以故事感人

以故事传播经典,把故事讲好,是大众化传播的一个重要方面。善于挖掘歌曲背后的故事,是这个节目的一个亮点,而不是单纯地把诗词唱出来。故事能够增强诗词的感染力。这个故事,不只是诗词本身的故事,更是传唱人自己的故事。

我们看到,无论是那位支教老师的支教故事,还是他唱的《苔》,都会受到极大的情感冲击,从而留下深刻印象。台湾老人陈彼得演唱完之后的一番感言,具有强大的情感冲击力,戳中了无数观众包括嘉宾团的泪点。无形中,给观众传达了积极的主流价值观,体现了很好的教育意义,获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这就是我们所提倡的大众化传播,传播的最高要求即是使传播效果最大化。笔者认为,在如今提倡的大众化传播方面,《经典咏流传》无疑做得更好,诗词的传唱度会得到更好的拓展。从这个角度来说,《经典咏流传》是一档优质的文化综艺节目。

3 《经典咏流传》的不足

当然,作为一台新的文化类的综艺节目,各方面都还没有做到成熟。很多环节或者理念还是值得商榷的。笔者看了几期《经典咏流传》,获得巨大的娱乐感的同时,也觉得还有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

3.1 形式方面

这是最主要的方面。观众和嘉宾的红心按键意义不大,因为节目没有竞赛性,所以有画蛇添足之感,也许一是受类似的综艺节目的影响,二是也许试图从观众中获得一种反馈。还有也许是收到了以往众多综艺节目,真人秀节目的惯性影响,总是想让嘉宾有点事情做,体现嘉宾的权威和地位。笔者认为,取消红心按钮的设置会有更佳的节目效果。

3.2 内容方面

(1)嘉宾方面,专业性要加强,嘉宾的专业性在这样的传统文化传播的节目中相当重要,不能只是一味地认可或者是感动,比如嘉宾对古典诗词的诠释,要适当地展开,才能更好地传播诗词。同时,要适当地批判,对诗词要做全方位的评价。甚至也可以让一般观众对诗词进行个性的解读。因为“诗无达诂”,诗词的解读从来都没有标准的答案,一般的观众也往往会有独到的见解。音乐层面的诠释也应该加强,比如这样的诗词用这样的节奏的曲子来表达,有什么特点,相融合的程度如何,风格是否匹配和兼容,也可以让观众增加一些音乐知识。比如《青玉案.元夕》,是什么样的特色的曲风?这样的谱曲好在什么地方?这样,才能让观众的印象更为深刻,也从不同层面对诗词加深印象。此外,嘉宾可以考虑适当轮换,给节目带来新意。

(2)传唱人方面,一般都是以明星名家作为传唱人,当红明星的细腻专业的演绎也给观众带来了如痴如醉的视听感受,但可以适当增加普通人传唱人的比例,专业歌手的演绎当然动听,但普通人的谱曲并现场演绎更接地气,更容易感人,比如《苔》的传唱人,就是他自己谱曲。此外还可以考虑那些更有故事感的年纪稍大的传唱人,年纪稍大的传唱人对古典诗词有着更深的认知和体验,比如陈彼得老人,笔者的印象中,陈彼得的出场是最为让人印象深刻的,那种对古典诗词的由衷敬意和所应持有的态度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3)诗词改编以及演绎方面,不能脱离诗词本意和创作背景。有些现代歌词,跟古诗词的韵味相去甚远,结合在一起有生硬牵强之感,更谈不上二者的水乳交融。 比如,刘祯的《赠从弟》的原词和《男儿当自强》的歌词的衔接显得生硬做作,古诗的韵味被消解了,笔者认为这是一个不算成功的嫁接。

(4)互动性方面。主持人、传唱者、嘉宾点评团,三者之间的互动都做得不错,但三者都缺少与现场观众的互动,这应该是很大的不足和硬伤,我们看到,观众只是听歌、鼓掌、专注的投入,往往是一曲终了,可以看到一双双满含热泪的眼睛。除此之外,观众更多的是摆设,是动作上的表达,没有语言上的互动。如果能给予观众表达对歌曲和诗词的感受的机会,增强观众与传唱人以及嘉宾的互动会更完美。

当然,瑕不掩瑜,况且所谓的不足也只是笔者的个人之见。无论如何,《经典咏流传》是很受人欢迎和喜爱的文化类综艺节目。《经典咏流传》用中国化的音乐,传播本民族的优秀经典文化,不只是节目形式的创新,更是一种全新的立意。这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表达。《经典咏流传》无疑是让人欣喜的一台优秀的大型文化综艺节目。其崭新的节目形式让人流连忘返,拓展了传播的受众面。也让不同层面的观众提升了经典诗词的修养。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在这台节目上有了很好体现。我们国家已经提出,要发展我们民族的文化,要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无疑,这台节目在实现创新性发展方面,作了有效的尝试。文化发展的标志之一,就是文化创新。我们希望,有更多的文化类节目出现在荧屏上,更希望这些文化类节目有更新的形式,大胆做出创新的举措,让我们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弘扬。

猜你喜欢
经典咏流传流传古诗词
踏青古诗词
革命先烈精神永远流传
蹴鞠有达人,一“踢”永流传
《经典咏流传》:歌以咏志,乐以抒怀
《经典咏流传》
传承诗词之美 《经典咏流传》“和诗以歌”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