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教育视角下英语听说课程课堂文化的构建

2018-07-12 08:54康春杰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消费导刊 2018年22期
关键词:英语课堂语言英语

康春杰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课堂文化构建是当今中外教育界关于有效教学研究的热点之一。长期以来,我国的课堂文化受到社会文化和传统教育习惯的影响,表现出一定的惰性,导致教师形象和课堂活动都呈现出单调现象,课堂缺乏生命活力。课堂文化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隐性因素,结合我国英语课程本质的“二元性”特点,为研究者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语言课程的本质应该在怎样的课堂文化下体现其价值的完整性?怎样的教育观念能与这种课堂文化相匹配?语用教育的价值分析及其影响英语新课堂文化的构建可以成为一个关注点。

一、英语课堂文化的价值释义与现状

教育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文化的概念因文化的不同界说而赋予广阔的蕴义。从文化的内容上出发,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3]本文将课堂文化归属于学校文化的微观领域,视为整个社会文化的亚文化形态。作为学校文化的一种表达方式和基本载体,课堂文化指在课堂空间内师生教学活动所体现出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以及学习方式等方面的总和,可以从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面来分析。

具有英语学科背景的课堂文化除具有以上共性之外,结合新课程标准,还体现了二元性文化的学科本质特点,即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同时也是人文素养提高的过程。英语课堂文化从“一元性”(工具性)向“二元性”的转变正是体现了语言课程价值完整性的回归。

当前的英语课堂中,英语教师展现的显性课程丰富多彩,教科书内容讲授形式多样,教学资源丰富生动,但自身的语言素养和气质,课堂教学设计与学业评价并没有恰当地传授给学生优良的隐性课程,体现英语学科的本质特点。

二、语用教育的内涵与价值分析

语用教育是一个整体且系统的上位概念。语言知识、课程、教学法等诸多研究为语用教育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内容和依据。

斯滕伯格(R. Stenberg)指明了隐性知识具有程序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与学业性知识同样重要。[5]石中英从缄默知识的角度来完善传统的教学观念,以扩展教学实践的理论视野和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他指出认识和理解教学生活中的缄默知识应是整个教学目的得以真正实现的一个必要前提, 是教师整个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当前深化教学改革,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的一个重要条件。

教育观念是一个内涵广阔的概念,其本身就是教师内隐的一种教育价值观,价值内容可涵盖教师的课程观、学习观、教师观等,这些观念直接影响教师具体的教学法和课堂行为。 从课堂文化的微观层面来看,隐性教育观念具有深远的现实指导意义。这种教育的理念完全渗透到课堂文化的三个层面,课堂主体呈现鲜明的学科本质特点。

三、语用教育视角下构建英语课堂文化的教师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是是教师在适应现代经济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拥有的对教育及教育过程中各种教育现象丰富的和总体性认识,它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的教育观念不仅包括用言语表达的部分,如他们学习并接受的解释教育现象的概念和理论,他们在生活经历和日常工作中有意识地总结和积累起来的教育经验等,而且包括他们通过无意识的内隐学习所形成的关于教育的缄默知识。因此,在语言课堂中,英语教师的传授解说和学养气质是英语课堂文化展现的载体;教师设计的有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内化的语言知识能力是英语课堂文化运行的标志。

(一)课程观

课程观包括教师对于课程理解、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总体性认识。不同的课程观往往隐含着不同的课程思维方式,直接影响到人们对实质性课程问题的思考和解答。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类学科,其本质决定了教学应注重语言的工具性和文化性的特点,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必须考虑语言的知识性和运用性价值。学生的学业成就是有效教学的关键指标,学业成就的评价就是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学生学习结果的信息或证据,判断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的过程。对于课程本质的理解决定了教师在教学理念上有深层次的思考。

因此对于英语学科价值的追求应是以激发学生的语言感受为前提,训练学生的语言运用目标为主线,通过体验和感知语言在真实语境下的恰当运用,结合学习者本身的认知水平潜移默化地内化语言知识的过程,最后将内化的语言知识与学习者可遇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形成有效的语言输出,生成更具生命价值的知识和能力,达到语言实践的目标,检验语言的掌握程度应从实践运用能力出发更为科学有效。

(二)学生观

学生观是对学生的本质及其特点的看法,是教师教育观念的具体体现。现代学生观指出学生是主体性的人。学生不应该是教学活动中的被动客体,而是拥有自觉性和积极性的学习主体,因此教学活动要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的需求。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教师应该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公平地展开教学活动,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学生也是独特的人。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与成人之间都存在差异性,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对于教育现象观察、思考、选择和体验都是各不相同的。英语教师应当努力在课堂营造英语课程相关的文化元素,增大学生对英语学科产生兴趣的可能,在学生主动接受显性知识的同时,加大其缄默知识对英语语言知识的能力和运用产生的后续影响。这种缄默的认知过程可以影响每一个学生各自对问题情景相关的缄默认识模式以及对于学科的情感、态度、信念、价值观念等。

(三)教师观

教师观是教师对教师职业的特点、责任、教师的角色以及科学履行职责所必备的素质等方面的认识。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课程观念,培养和增强课程意识,建立教师即课程的观念,积极开发校内外课程资源,教师的角色应该由传统的课堂管理者转变为参与者、合作者和引领者,由教书匠转变为反思实践者和研究者,将自身以研究者心态置身于教学情景之中去。教师对于这门学科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必将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情绪和方法。

四、隐性教育视角下构建英语课堂文化的路径分析

(一)潜移默化的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具有物质性和非物质性。在英语课堂,课堂布置呈现语英语语言文化相关的内容为宜,无论是英美国家名人名言或特色饰品陈列,或是课桌非常规摆放都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潜移默化的文化传播。英语教师对于语言教学的教育理念指导其在课堂内实施的教学,包括纯正的语音语调,恰当的课堂用语、英语原版的教学资源导入,基于情景和任务的教学方法,这些都是无形将英语相关的元素自然融入了学习者生活的场所。

(二)平等公正的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是指课堂内部用以调节和规范师生活动及其相互关系的各种规则,有各种规章条文的显性元素,也有由师生角色所规定的隐性的特点。受传统师道尊严的影响,课堂制度一贯以教师权威性为主导。在评价制度上,英语教师应当在评判拼写或语法结构错误的背后,帮助学生发现和分析消极的缄默知识的影响,共同改进对语言运用的认知模式。评判方式除展现显性知识的纸笔考试外,还可以采取对话和讨论等模式。在这样的课堂制度文化下,对于英语学科与生俱来的特殊性,学生可逐渐地消除抗拒感,增强学习的自信和探究的兴趣。

(三)师生互动的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指课堂主体的意识形态、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目标取向等。在这种对话互动的过程中, 对话双方都不是固守教材知识, 而是努力开掘自己对于英语这门语言学科知识和文化的理解。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英语语言和文化带给每一个人的感受和认知。 师生的角色变化贯穿于课堂,也意味着教师与学生的缄默知识在发生碰撞和共生,这种过程对于语言的内化理解和实践运用是有积极意义的。

毋容置疑,教育改革最终都要落实到课堂,课堂的建构直接影响教育改革的成效。作为知识、规范、价值等为依托的教育活动,与文化的关系极为密切;离开了文化,教育无法生存;离开了教育,文化无由发展。课堂文化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背景,对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教师的教育观念对于课堂文化的构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将语用教育的教育观念作为一个视角来审视课堂文化,为完善英语课堂文化的构建,对于英语课程的教学实施、英语课程的设计开发、英语课程的学生评价、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等研究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

猜你喜欢
英语课堂语言英语
用爱浇灌英语课堂
语言是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让快乐回归英语课堂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读英语
我有我语言
高效英语课堂的打造
让初中英语课堂充满活力
酷酷英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