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统一两激励”,打造“嵌合式”医联体
——全国人大代表李为民访谈

2018-07-12 02:17徐颢
中国社会保障 2018年4期
关键词:联体骨干医生

文·图/本刊记者 徐颢

2018年全国两会,分级诊疗和医联体建设问题一直是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其中,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长李为民提出建议,要打造“嵌合式”医联体,切实解决民族地区医疗骨干匮乏问题,针对民族地区医疗资源短缺问题开出一剂“药方”。为此,李为民代表接受本刊记者专访,剖析他的“嵌合之道”,为分级诊疗的落地寻求途径。

基层不强,分级诊疗难以实现

记者:国务院办公厅自2017年印发《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后,各地探索实践全面开花,您认为目前的医联体建设是否实现了强基层和分级诊疗的初衷?

李为民:目前来讲,医联体在分级诊疗的实施和落地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卫计委提出建立医联体的4种模式,包括城市的医联体、农村的医共体、跨区域的专科联盟,以及边远地区的远程医疗协助网络,其实不论哪种模式,主要都是以技术作为支撑,着重于技术的支持和共享,所以相对而言均属于松散的模式。

这样的医联体,一方面对于一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可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可能会对培养基层医生起到一定的功效。但是,对于基层医院而言,最大的问题还是医生尤其是骨干医生的匮乏,这是边远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医院的症结所在。比如四川藏族甘孜州的石渠县医院,骨干医生仅有13名,辐射周边超过10万名居民;阿坝州壤塘县人民医院骨干医生只有16名。因此,基层医疗机构发展问题,首先在医生数量上就远不合格。即使是县级医院,麻雀虽小也要五脏俱全,内科、外科、妇产科一个都不能少,这样才能满足群众健康需求。

其次,骨干医生的质量也有待提高。少数民族地区许多执业医师没有接受规范化的住院医师培训,在能力、技术水平方面远远低于县级医院所要求的水平。

基层医生的数量、质量未解决,无论怎么推进分级诊疗,难度都会很大。我们总不能硬把病人留在基层,基层或者少数民族地区群众应该享受到与城市同等的医疗水平,这是政府应有的作为。

记者:您认为该如何解决县级医院或者少数民族地区医院的人才匮乏问题?

李为民:最近几年,三级医院对县级医院实行对口帮扶、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这些举措都对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质量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族地区医疗骨干人才缺乏甚至匮乏的问题。但对口帮扶和优质资源下沉,更多的是在“输血”,未能真正达到“造血”的作用,治标不治本。

现代医疗服务一定是团队型的,所以团队体系建设很重要,如何让民族地区培养自己的医学骨干人才,是完成任务式还是“主人翁”式,这对于人才队伍建设差别很大。

嵌合的本质

记者:您提出要打造“嵌合式”医联体,“嵌合”的关键点究竟是什么?这对于解决基层医疗机构人才短缺问题会起到什么作用?

李为民:所谓“嵌”,即嵌入,首先是指三级医院的管理嵌入,以前提出的针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对口支援仅仅只是三级医院派个人过去,现在是要将三级医院整个管理嵌入进去;第二是指人才嵌入,不仅包括专家人才、骨干人才,还应包括医疗质量和水平,不能有类似民族地区医院的医疗质量和水平就该差一些这种错误认识。因此,“嵌合”首先是要把三级医院的管理、人才、专家、医疗质量和水平嵌入到民族地区、县级医院。

所谓“合”,即整合,就是三级医院和民族地区医院实行一体化管理,即三级医院的医生要到民族地区医院去,民族地区医院的医生要到三级医院来,民族地区医院需作为三级医院的分院,两者只是定位不同,三级医院主要解决疑难复杂重症病症。总体而言,我提出的“嵌合式”医联体就是要在过去所讲的医联体的基础上做进一步升华。

记者:请您具体谈谈如何完成这一步升华?

李为民:一定需要三级医院牵头,形成一个统一体,这包括三个方面的统一:统一管理,包括财务统一和医疗业务管理统一,同时政府还要在此基础上加大对民族地区医疗卫生的财政投入;统一薪酬分配,要使民族地区医院工作的人员和在城市三级医院工作的人员享受同等的薪酬待遇,有效解决民族地区医院医生待遇低的问题,目前两者较大的差距直接影响到基层人才外流;统一人力资源的调配,把城市三级医院与少数民族地区医院医生的人力资源统一进行管理,其中最关键的是把三级医院的医生激励到民族地区的县医院,同时要安排民族地区县医院的医生每隔两三年到三级医院工作两三个月,以此更新基层医生的知识,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这才是“嵌合”的本质。

破局,唯有政府

记者:华西医院目前有几种医联体模式,是否尝试建立“嵌合式”医联体?

李为民:华西医院目前存在5种模式的医联体:集团式的医联体、托管型的医联体、专科联盟、社区联盟以及远程的网络联盟,少数民族地区更多采用的是远程的网络联盟。

在这里,我要强调一点,推动“嵌合式”医联体一定需要政府主导,而非哪家三甲医院来推动,没有政府主导就无法破局。比如政府可以规定,每一家三甲医院必须和民族地区医院建立2—3个嵌合式医联体,问题一下子就解决了。如果四川省内60家民族地区的县级医院都与华西医院建立嵌合式医联体,肯定是不现实的,华西医院没有这个能力,这必须由政府牵头来统筹。

记者:这个比例是怎么确定的?

李为民:四川省有60家民族地区的县级医院、38家三甲医院,一家三甲医院承担1—2个民族地区县级医院的嵌合式医联体是可行的,更何况全国范围内还有那么多三甲医院呢。

两大激励机制很关键

记者:依您看,建立“嵌合式”医联体,还需要哪些机制保障?

李为民:目前主要需要建立两大激励机制:首先,要建立高水平医生到民族地区县级医院工作的激励机制。怎么才能让他们愿意去呢?既要解决待遇保障问题,也要解决个人未来的发展和后顾之忧。将心比心,不能让他们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还献子孙,否则,谁会愿意去呢?由此,我建议,对于招聘的、经过规范化培训的骨干医生,在民族地区医院工作8年以上,可以通过嵌合式医联体运行机制,选拔表现好、成绩优秀的人员到三级医院工作。其次,对于三级医院专家级的医生,到民族地区县级医院工作也须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如何建立?那便是在提拔关键岗位如院长、副院长、主任时必须要有在基层履职1—2年的经验。

如果说第一个激励机制解决了一般骨干医生的问题,第二个激励机制则解决了专家型人才的流动问题。当然,所有人才、管理的问题都要在嵌合式医联体的范畴内共同来解决,真正打通体系,实现自由流动。

记者:我能感受到您对于打造“嵌合式”医联体的迫切意愿和决心,通过本刊,您还想呼吁点什么?

李为民:其实,我关于建设“嵌合式”医联体的构思由来已久,但这绝非是某家或者某几家三级医院牵头能做的事,一定需要国家主导,从政府层面推动。

民族地区医院骨干医师短缺问题一直是制约四川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取得胜利的一大瓶颈。国家对于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就包括精准的医疗扶贫,其中最重要的还是人才扶贫。过去采用的“输血式”人才模式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终究未能从源头上解决问题。我认为,唯有打造“嵌合式”医联体,同时建立激励机制,方能对症。衷心希望国家加大对民族地区医疗卫生的投入,总体规划设计“嵌合式”医联体,让民族地区人民享受同等优质医疗资源,最终让分级诊疗的构想蓝图真正落地。

猜你喜欢
联体骨干医生
最美医生
做人民的公仆 做事业的骨干
核心研发骨干均16年以上!创美克在产品研发上再发力
医生
望着路,不想走
医联体:足不出户的健康保障
百花齐放的湖北医联体
大连 创三级联动医联体
做好医联体需“三医”共改
关于组建“一线话题”骨干队伍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