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及心肌肌钙蛋白检测在冠心病患者临床诊治中的价值

2018-07-12 06:39张小威包芙莉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8年13期
关键词:标志物阳性率心电图

陈 强,张小威,姚 蕾,李 丹,刘 通,包芙莉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五中心医院检验科,新疆乌苏 833000)

近年来,冠心病(CHD)的发病率及病死率逐年提高,及时诊治对CHD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有重要的意义。研究表明,发生心肌梗死的CHD患者,若推迟1 h抢救,病死率将会升高1.7‰,因此越早确诊,成功救治的概率就越高[1-3]。目前临床上对CHD的诊断使用最普遍、最基本的仍是心电图,当患者出现心肌异常时心电图可以捕捉到患者的异常表现,但心电图有一定的局限性[4]。有CHD患者在静息状态下心肌缺血表现不明显,需要做负荷试验和动态心电图。在实验室检测中,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一直是心肌损伤的金标准[5]。近几年随着对CHD病理发展的深入研究,发现血小板相关指标与CHD患者诊治及预后有密切的关系,心肌肌钙蛋白(cTn)在心肌损伤中的检测较CK-MB更精确。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193例CHD患者的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超敏心肌肌钙蛋白T(hs-cTnT)、心肌肌钙蛋白 T(cTnT)、心肌肌钙蛋白 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检测数据,探讨血小板指标及cTn在CHD临床诊治中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4月至2016年4月在本院确诊并住院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93例,按照WHO CHD诊断标准分为心绞痛(AP)组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组。AP组107例,其中男62例、女45例,平均(58.91±9.53)岁;AMI组86例,其中男47例、女39例,平均(61.52±10.04)岁。CHD患者纳入标准:均符合WHO关于CHD的诊断标准及分类,具体为(1)临床症状典型;(2)24 h之内反复心绞痛,血清酶增高,符合心肌梗死的过程者;(3)心电图上出现ST-T改变;(4)心电图有异常Q波及(或)ST-T有符合心肌梗死的衍变;(5)疼痛诱因不明,硝酸甘油效果差或无效。同时选取本院体检健康的医师9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41例、女49例,平均(53.28±8.27)岁。各组研究对象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仪器与试剂E170电化学发光免疫全自动分析仪、P800生化全自动分析仪及其原装配套试剂(德国Roche公司生产),VITROS ECIQ生化分析仪及其原装配套试剂(美国强生公司生产)。

1.3方法

1.3.1标本采集及血小板检测CHD患者在急诊入院时1 h内抽取血液标本,血细胞分析采集2 mL,生化试验采集3 mL,3 000 r/min离心15 min,取血清待检,1 h内完成检测[6]。患者在入院后需多次采集血液标本,采血时间间隔2 h。对照组采集清晨空腹静脉血,血细胞分析用2 mL,生化试验用3 mL,3 000 r/min离心15 min,取血清待检,1 h内检测完成。检测项目包括RDW、PLT、PDW、MPV、PCT。

1.3.2心肌标志物检测对生化试验用血液标本3 000 r/min离心15 min,取血清200 μL到样品杯中,E170电化学发光免疫全自动分析仪及其原装配套试剂检测hs-cTnT、cTnT,P800生化全自动分析仪及其原装配套试剂检测CK-MB,VITROS ECIQ生化分析仪及其原装配套试剂检测cTnI。hs-cTnT、cTnT、CK-MB检测结果自动传入LIS5.0检验系统,cTnI检测结果人工输入LIS5.0检验系统[7-9]。对照组2 h内检测完毕,CHD患者每天监测一次,每次均在1 h内检测完成。同时记录检测情况,观察患者心肌标志物的峰值数据变化。

1.3.3各项指标正常参考值范围RDW:11%~15%,PLT:(100~300)×109/L,PDW:15%~17%,MPV:9~13 fL,PCT:0.11%~0.28%,hs-cTnT:0~0.015 ng/mL,cTnT:0~0.015 ng/mL,cTnI:0~0.03 ng/mL,CK-MB:0~25 IU/L。

2 结  果

2.1各组研究对象血小板指标对比AP组、AMI组患者的RDW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P组和AMI组的RDW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的PLT、PDW、MPV、P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各组研究对象心肌标志物对比AMI组患者的hs-cTnT、cTnT、cTnI、CK-MB水平明显高于AP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组患者hs-cTnT、cTnT、cTnI、CK-M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各组研究对象血小板指标对比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2  各组研究对象心肌标志物对比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与AMI组比较,#P<0.05

2.3CHD患者心肌标志物检测情况AP组患者hs-cTnT、cTnT、cTnI、CK-MB的阳性率分别为32.71%(35例)、15.89%(17例)、34.58%(37例)、13.08%(14例),hs-cTnT、cTnT、cTnI的阳性率与CK-MB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患者hs-cTnT、cTnT、cTnI、CK-MB阳性率分别为100%(86例)、100%(86例)、100%(86例)、67.44%(58例),hs-cTnT、cTnT、cTnI阳性率明显高于CK-MB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AMI组心肌标志物变化情况AMI组患者入院后行常规治疗,多次进行心肌标志物检测,研究收集患者hs-cTnT、cTnT、cTnI、CK-MB均值与参考值的倍数变化,hs-cTnT、cTnT、cTnI都有明显的升高,CK-MB没有明显的升高峰值,其中cTnT最为明显,在入院2~3 d达到了峰值。

3 讨  论

对冠心病患者临床诊治上最常用的手段是心电图检查,特点是使用方便。在患者心绞痛发作时可以捕捉心肌缺血的异常波动[10-12]。为了提高心电图检查的灵敏性还可以对患者进行运动负荷和药物引导,诱发患者心肌缺血,诊断是否存在心绞痛症状。动态心电图是另一种常用的诊治方式,可以24 h不间断记录患者心脏变化情况,提高冠心病的检出率。冠状动脉造影是目前诊治冠心病的金标准,可以直观观测患者冠状动脉堵塞情况,对后期手术有重要的指导价值[13-14]。除了以上几种诊治方法,对冠心病患者的血液检测也是必不可少的。有研究表明冠心病病程发展的过程会引起血液指标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实验室检测指标可以辅助患者的临床诊治和预后评估。

在本研究中,CHD患者的RDW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RDW在CHD临床诊治上是一项重要的指标。有研究表明,RDW增大与CHD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呈正相关。既往研究描述把143例CHD患者按照RDW分为RDW<13.1%组和RDW≥13.1%组,在对患者随访中发现,RDW≥13.1%组CHD患者心肌梗死复发率、病死率均比RDW<13.1%组高[15]。RDW反映红细胞大小指标,宽度越大说明血液红细胞形状大小不一,超过正常值多诱发贫血、造血异常或者先天性红细胞异常。CHD患者在发生冠状动脉病变时,脂肪的沉积造成通道变窄、动脉阻塞,在生理或心理受到压力时,心脏需要更多的氧气及养分,流动障碍血液无法正常输送造成患者心肌缺血;冠状动脉病变引起患者神经内分泌系统产生大量血管收缩因子和炎性细胞因子,影响人体血液的生成,导致RDW增加。CHD和冠状动脉血栓有密切的关系,血小板在血栓的形成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血小板由骨髓造血组织中的巨核细胞产生,CHD患者动脉血液流速降低,血小板在血管壁上沉积,刺激骨髓造血组织中的巨核细胞产生新的血小板,血小板体积异质性增大,在血小板指标中,MPV表示平均血小板体积,PDW表示血小板的不均一性。PCT不是一个常数,是PLT和MPV的积。因此,CHD患者PLT、PCT随病程发展下降,MPV、PDW逐渐增大。在本次研究中,各组研究对象的PLT、PCT、MPV、PDW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P组、AMI组的血小板相关参数较对照组高,原因是患者在入院时病情已十分严重,血小板相关参数已经发生了变化,因此在临床上对CHD患者血小板指标进行动态监测很有必要。

CHD导致心肌细胞的损伤,在CHD患者血液中可以监测到cTn,健康者外周血中cTn水平很低,在AMI发作时水平迅速升高,因此cTn是CHD实验室监测的重要指标。cTn由3种不同基因的亚基组成: cTnT、cTnI和cTnC。在本研究中,CHD患者入院2~3 d cTnT、cTnI、hs-cTnT达到峰值,cTnT最明显,CK-MB基本为低水平直线。同时cTnT、cTnI、hs-cTnT的阳性率明显高于CK-MB阳性率,说明cTnT是临床诊断AMI的重要指标。

综上所述,对AMI的诊断,cTnT是重要的检测指标。CHD患者RDW显著升高,血小板相关参数随病程发展变化。

猜你喜欢
标志物阳性率心电图
破伤风抗毒素复温时间对破伤风抗毒素皮试阳性率的影响
视频宣教结合回授法对肺结核患者病原学阳性率的影响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应用
抗核抗体谱IgG 检测在自身免疫疾病中的应用分析
心电图机检定方法分析及简化
《思考心电图之176》
《思考心电图之174》
破伤风抗毒素复温时间对破伤风抗毒素皮试阳性率的影响
脓毒症早期诊断标志物的回顾及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疾病的生物学标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