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课例(人教版)

2018-07-12 08:44同文娟李晴
地理教育 2018年6期
关键词:人地协调观初中地理

同文娟 李晴

摘要:本文以人教版“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课例设计为例,通过“唇枪舌战、各抒己见”,“脑洞大开、集思广益”, “动手搜集、自主整理”三个教学片断展示,促进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关键词:初中地理;聚落;人地协调观

一、教学设计

“人類的聚居地——聚落”是人教版地理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对本节要求是“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其行为条件是“运用图片”,地理教学中应重视选用城市和乡村的各种景观图片以辅助教学;行为动词为“描述”和“举例”,对这一部分内容学生需达到了解的认知水平;行为内容是“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应强化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树立人地协调观。

本节教材内容包含“聚落与环境、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两个框题。对于“聚落与环境”这部分内容,教材首先指明乡村和城市的概念,以及在生产方式上的不同,并通过两幅景观图片及一段对话直观形象展示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的差别。其次重点说明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叙述式课文的形式讲明聚落的形成、发展、分布、形态以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对于“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这部分内容,教材以活动式课文的形式介绍聚落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选取丽江古城作为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刻体会传统聚落的重要价值,培养他们保护世界遗产的社会责任感。

人教版教科书这两个框题的内容共有11幅图像,其中地理景观图9幅、地理组合图1幅、地理示意图1幅。这些生动形象、灵动有趣和喜闻乐见的各类图像,符合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心理。初中生往往具有好动、新奇、爱表现以及形象思维较强、想象力丰富、以感性认知为主等特点。地理教学中宜抓住学生的个性特点,采用灵活有趣、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方法激发地理学习兴趣。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教材内容解析以及学生学习实际,本节课堂教学设计思路为:回顾旧知—展开讨论—设置情境—活动探究—自主学习—交流评议—课后拓展。“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密切相联、息息相关,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聚落的概念,可组织学生围绕“住乡村好,还是住城市好”这一问题开展辩论活动,并运用直观具体、表现力强的多媒体手段活化学生的感性认知,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深化学生对聚落概念的理解。聚落的形成发展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它是人类居住活动所创造的最为典型的人文环境。对于聚落与环境这部分内容,将以“寻理想家乡”为主题进行活动探究,在教师适时点拨、铺路搭桥的引导下,促进学生思考交流、学用结合,在积极主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理解聚落与环境的关系。聚落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发生变化,在发展中也会出现各种问题,如何处理好聚落的发展以及保护有文化特色的传统聚落,是人类所面临的重要而现实的问题,对于“体验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这部分内容,主要通过学生课余动手搜集查阅、自己整理资料等自主学习形式,在阅读与概括、思考与分析的过程中,逐步体会传统聚落的不可复制性以及体验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增强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素养。

二、教学片段

片段一:唇枪舌战、各抒己见——“住乡村好还是住城市好”

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作为聚落的两种类型各有其特色,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聚落概念、加深印象,借助“住乡村好还是住城市好”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争辩、分享交流,在唇枪舌战、各抒己见中明确和深化认知。

辩论情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有的学生居住在城市而有的学生居住在乡村,通常把人类的这些聚居地——乡村和城市,统称为聚落。乡村一般规模较小,主要有农村、牧村、渔村等不同类型,居住在乡村的人们一般从事耕作、放牧、捕鱼等生产活动。而城市规模较大,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们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同时课件展示一组有关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景观图片(如图1),让学生进一步观察两者的差异。

辩论主题:“住乡村好还是住城市好”让一、二小组学生变身为城市聚落组代表,而三、四小组学生则变身为乡村聚落组代表,展开辩论活动。(学生可以从房屋密集度、高度、道路的修筑情况、商店、医院等的多少,有无农田、果园、鱼塘等方面,给出观点并阐述理由)

辩论过程:

城市聚落小组代表发言:“住城市好,因为城市里道路纵横,只要出门就有车辆,交通比较方便,同时城市里的房子又多又漂亮,住起来比较舒适。”

乡村聚落小组代表反驳:“城市里虽然道路多、房子多,但是城市空气污染严重,而乡村空气好、菜新鲜,吃的食物又都是自己亲手种植的,保证干净的同时又对身体好。”

城市聚落小组代表回应:“城市里教育条件比较优越,就业机会又多,工资水平较高,各种生活设施都比较完备,因此选择在城市生活会更加方便。”

乡村聚落小组代表反击:“乡村的各种设施虽然没有那么完善,可是在乡村邻里关系亲密,生活圈紧密而充实,人们生活悠然自得,其乐融融。”

教师小结:无论是城市聚落小组、还是乡村聚落小组的学生,在辩论活动中都能够积极参与,主动阐释自己的观点,并且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大家都很活跃。通过激烈的争论不难发现城市和乡村各有其特色,而正是因为城乡之间存在着诸多不同,才决定了城市和乡村的人们有着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才能够看到这样各具特色的城乡聚落景观。

片段二:脑洞大开、集思广益——“寻理想家园”

聚落是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场所,聚落环境是人类有意识地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聚落的形成与环境密切相关,自然环境条件能够决定聚落的发展,认识聚落的形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本节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设置“寻理想家园”主题探究活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想象、分析思索,在脑洞大开、集思广益中理解和领悟关系。

情境创设:视频呈现一个落魄酋长,他的部落原先的地方被一个神秘、野蛮又强大的种族侵占,酋长只能带着他的族人寻找新的栖息地,以便休养生息、夺回领地。可是酋长不知道选择怎样的环境来定居,于是发出求救信息,希望寻找一个理想家园。

确定任务:让学生做聪明的开拓者,帮助酋长及其族人寻求理想的居住地并说明理由。前后四人合作探究,提示学生可以从地形、土壤、水源、气候等方面去开动脑筋、激活思维。

合作探究:学生四人一组,有的翻阅资料、认真勾划;有的交流讨论、分享观点;有的不声不响、独自思考……教师一边巡视观察、细心指导,一边不失时机、针对学习进程,为学生呈现不同的地形、土壤(如图2)、水源、气候等自然条件的课件资料,促进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为酋长及其族人选择理想的家乡并说明理由。

师生总结: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教师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不同表现给予肯定和表扬,并及时补充学生有疑惑或不太明确的相关知识。询问学生从刚才为酋长及其族人寻找理想家园的过程中,是否体会到聚落的形成与环境密切相关。并结合聚落与自然环境关系图(如图3)进行精讲,一般而言,在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方比较容易形成聚落。

片段三:动手搜集、自主整理——“体验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是学习本节知识后学生应该形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尤其是要让学生明白具有文化特色的传统聚落本身就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让学生在课前搜集、查阅和整理不同民居建筑风格的相关资料,促进学生自觉学习、乐于探索,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自我动手搜集、自主整理的过程中体验和升华情感。

课前任务: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它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某个城市、民族、国家的文化精神,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制度、民俗风情、经济科技等的发展水平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等。世界各地自然环境差异很大,聚落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往往形成不同的建筑风格。学生需在课前搜集资料,整理自己感兴趣且具有当地特色的建筑。

课堂汇报:学生展示课前收集整理的不同建筑风格的图片(如图4)并进行讲解。有的介绍寒带地区的冰房子,这里终年严寒,就地取材搭建冰屋,冰房子很低矮,无窗户,但保温效果好;有的选择西亚热带沙漠地区的房屋,终年炎热,导致这里的房子具有墙厚、窗小等特点;还有的解说内蒙古地区便于携带的蒙古包和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易于通风散热的吊脚楼等。

深化讲解: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经济、科研价值,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在于:为我们研究人类各个时期的文化精神、社会制度、民族风情等,特别为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如何协调好人地关系,合理的利用和改造自然等,可提供宝贵的案例和素材。为了更好地保护和挽救这些无价之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目前世界上有许多聚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引出思考:应该如何处理聚落的发展和有文化特色的传统聚落之间的矛盾?

案例拓展:让学生结合教科书“活动”提供的“丽江古城的案例”材料,进一步思考传统聚落的发展与保护,并完成“活动”相关习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查阅和整理福建土楼的概况及近20年的发展变化,为我国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发展建言献策、出谋划策。

三、教学反思

唇枪舌战、各抒己见——“住乡村好还是住城市好”。此教学片段为了让学生在新旧地理知识之间搭建联系,促进他们在搜集信息、细心观察和积累材料的基础上,畅所欲言,大胆表达,激烈争辩,思维碰撞。“人类的聚居地——聚落”这一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无论是乡村聚落还是城市聚落对学生都不陌生,对其各自的特点学生都有一定了解,也能有话可说,在积极踊跃参与、活跃课堂氛围的同时,可激发地理学习热情,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精神。

脑洞大开、集思广益——“寻理想家园”。此教学片段注重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学生通过为酋长及其族人选择理想的家乡这一探究学习过程,自然而然得出聚落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这一结论,比教师直接讲解效果好。但是教师设计时只注重问题情境的趣味性,却忽略问题情境的真实性,这也提示教师设计教学必须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考虑问题,尤其是教学情境的设计必须凸显主题、整合知识、贯穿始终,盡可能做到真实。

动手搜集、自主整理——“体验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此教学片段主要激发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乐于学习,学生可以通过课前查阅传统民居建筑资料以及自学丽江古城的案例等,体会传统聚落的不可复制性以及所承载的重要的历史意义。学生在自觉学习、主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懂得正确处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从而强化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和人地协调观。

猜你喜欢
人地协调观初中地理
基于“人地协调观”的地理教学设计与实施探究
刍议原创试题中人地协调观落实途径
浅谈人地协调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
基于旅行视角的人地协调观培养
人地协调,渗透在教学细节中
关于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的理解与存在问题
对初中地理教材中“活动”教学内容探析
浅析初中地理课堂合作小组创建的有效策略
刍议初中地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试谈乡土地理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