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叫做“故事屋”好

2018-07-12 03:03彭敦运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8年11期
关键词:张莉咨询室台账

彭敦运

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是很正常的,若将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就叫做“心理咨询”和“心理诊断”,甚至在校园里大张旗鼓地挂起“心理咨询室”这样的牌子,似乎不太适宜。因为这样,心理教育极有可能会催生乃至显化师生间的心理歧视。我们能不能借助信息技术的支撑,来模糊处理这种流行于学校里的教育“病”呢?

故事漂流链

第四中学没有“心理咨询室”,在办公楼第一层最显眼的地方有间“故事屋”,屋里有两台计算机,两位心理学教师在这里办公。与其他学校不同的是,这个故事屋里总是人来人往,不像其他学校的心理咨询那样讳莫如深。更有趣的是,进来的学生往往直接走向其中的一位教师,索要不同主题的故事。教师也会把这些学生的要求一一记录下来,并按约定的时间,把这些被索要的故事发到“用户”的微信上,并要求“用户”用视频通话或者声音做出反馈,如果连续三次得不到反馈,“用户”再索要故事,就必须当面重新申请,并说明上次没有按要求反馈的理由。

今天,八(7)班的张薇已经收到刘老师发来的第四个故事了,这个故事的题目叫《站起来,首先要靠自己》,故事的结尾,有刘老师附上的几句学习心得:“我也曾像故事的主人公一样,觉得自己不行,不是学外语的料子,总希望有个能人来帮帮我,后来,我试着像李彬那样坚持一天学一点,说自己行行行,嘿,一个暑假后,我的外語还真的上来了。你不妨试试?”附加语的后面,是一幅调皮的卡通画。

不难看出,张薇是因为英语学习遇到心理障碍才求助于“故事屋”的。在获得刘老师的同意后,我调看了“故事屋”发送给她的前三个故事——3月17日发出的《李俊也遇到过》,3月19日发出的《弹簧》和4月10日发出的《张海迪著书》,以及张薇回馈给老师的音频。很明显,这四个故事形成了一个“漂流链”,随着故事“编号”的增加,折射出张薇学习心态的逐步好转,也反映了在这长达41天的时间里,刘老师对张薇学习外语心态的持续跟踪。

在计算机中“张薇”的台账上,我看到了她那已经变成文字的音频内容,老师及时做出的分析、对策和故事后面的“附言”,还有刘老师对这一过程处置的自我评价。更有趣的是,这里还存储了张薇妈妈的几次配合行动以及她的体会,而最后这一项,张薇是不知道的。

得到刘老师的允许后,我也粗略地翻看了一下另外几个台账。我惊喜地发现,在这些台账中,发送的不仅有平面的故事,还有动画、视频,甚至还有微电影;不仅有刘老师自己积攒的资源,还有来自学校同侪、社区和家长们提供的东西。刘老师的计算机与网络互通,她的“故事屋”不仅面对学校里一千多名学生,而且还关联着校外的一些网民,连当地派出所的两名警察与刘老师都是全天候24小时互通的。

刘老师说,她的计算机里,已经存储了自己学校里的170多个像“张薇”这样的台账,其中大部分都得到了圆满解决,但也有十几个没有收尾的“烂账”。面对着这些烂账,她显得很是遗憾,其中一个最让她痛心的是在学校心理咨询室刚建不久时,一位女同学前来咨询,结果被同学们指为“精神有病”,后来竟然把问题越搞越复杂,最后那位同学读不下去了,只得被迫转学。也就是从这件事情之后,刘老师建议校长,把“心理咨询室”改成了“故事屋”。

靠生教育

“心理咨询室”改成“故事屋”不只是一个名称变更的问题,它反映了这一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教育思想以及相关的教学艺术。

众所周知,心理教育是要讲艺术的。记得一位教育意识颇强的名叫张莉的家长曾经给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她的儿子是个“乖乖男”,可是当兵不到半年,一天,突然在微信里要她给寄几条烟去。张莉是不同意儿子学抽烟的,但怎么来做孩子的工作呢?如果直截了当地回绝,说不定马上就会把事情搞僵。张莉仔细地研究了这条短信后,再三思考,决定采用以下这样一个办法。

过了几天,儿子没有收到烟,就直接打电话过来问。张莉回答说,以前你每次给我发微信都有称呼,不是“皇额娘”就是“妈姐”,多让老妈开心啊。这次不仅没有往日的称呼,而且提出了一个这么不合理的要求,我怀疑这是骗子的信息,怎么可能是我那么懂事、不准备学抽烟的儿子给我发的微信呢?

手机那头的儿子突然语塞了,停了一会才接着说,要烟还真不是冒充,只是自己一时糊涂,现在自己知道错了。张莉见气氛融洽下来,便一边跟儿子聊天,一边诱导他明白“抽烟不好”的道理,最后儿子不仅承认了错误,而且下决心好好做人,好好当兵,严格要求自己,结尾还让“妈姐”这一称谓重新上岗,最后用一个“拥抱”与妈妈“886”(拜拜啦)。

你看,这里母子间的交往,都讲究了策略,何况师生?

无论是心理咨询还是心理教育,目的都在于改变人。

要想改变一个人而不伤彼此的情感,甚至让对方感激和更喜欢你,最有效的做法就是赞美,用故事来间接地暗示对方,提醒其注意自己犯的错误,从而达到修正自己,提高自己的目的。我们用心理学引导学生,无一不是出于爱的目的,只有让他们得到被爱的体验时,才能使其从心里真正接受引导,接受批评,进而改进不足。

记得《教育研究》2009年第9期的开篇曾谈到过“靠生教育”。郭思乐教授在这里将其解释为它是一种全面依靠学生、依靠生命精彩的教育。我想,像这样的“靠生教育”是应该有许多下位概念的,譬如靠生教学、靠生心理引导……我知道,这又是自己在想当然了。不过,我还是“苔花学牡丹”,把靠生心理引导的内涵做一个定位:它是依靠生动、生活、生成、生命四个基本特性支撑起来的教育活动。

教育家说,靠生教育是相对于仿生教育而言的。

什么是仿生教育?就是模仿生命成长的历程来监控、管理生命的成长,这样的非人性教育就是仿生教育。大家熟悉的应试教育就是典型的仿生教育。

生命向来就是完整的、不可拆解的,这一理念是靠生教育的重要基石。而应试教育之所以违背生命原则,就在于它抽掉了这一根基。仅仅强调对学生的心理矫正看来还是不够的,因为这种强调旨在追求短期效果,它脱离了作为“人”的提升的素质教育本质。如果这样,心理教育的高效课堂就必然堕落为分数、指标课堂。因此,仅仅强调心理咨询“覆盖面”和“有效率”,实质上是在否定“人的发展为纲”这一教育改革的核心宗旨。

对于教师及教育管理者来说,这样的心理教育,恰好凸显了自我,即“我的意志”“我的理解”“我的绩效(它和学生的可记录的绩效相连)”,而不是学生生命质量的提升,也不是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更不是教育实践的自然结果。

我这样说,并不是排斥心理咨询,更不想离开心理矫正,全盘否定心理教育终端。心理教育终端既然存在就有它存在的理由。我是想说,我们的心理教育终端在漫长的实践过程中,完全有充分的时空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完全可以用“靠生”的理论,柔和的、间接的引导来为学生自身发展提供一切良好的契机。

所以,在普通中小学,把“心理咨询室”改成“故事屋”会更好。

猜你喜欢
张莉咨询室台账
叶立东:村支书的“新台账”
追寻两份立功喜报背后的故事
基于Python的两项直达延期政策审计算法研究
是讲述,也是辨认(外一篇)
冬天里的温暖
On Some Teaching Methods in Cultivating Students’ Cross—cultural Awareness
不以台账论“英雄”
心理咨询室配套产品一览表
学校心理咨询室切莫成为摆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