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似性”与“相邻性”

2018-07-13 03:11杨司桂
三峡论坛 2018年3期
关键词:相似性

杨司桂

摘 要:“相似性”与“相邻性”是雅各布森在论述语言的两个方面时的一对重要概念。雅各布森运用这对概念,不仅对“隐喻”及“转喻”进行了新的解读,还对“诗性语言”和“日常语言”的区分从理论层面上进行了解读;此外,雅各布森的“相似性”与“相邻性”还为诗性功能的构建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

关键词:雅各布森;相似性;相邻性

中图分类号:HO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18)03-0072-04

罗曼·雅各布森(Roman Jakobson) 是俄国著名的语言学家、诗学家及文学理论家,在语言学、 文学理论、结构语言人类学、符号学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尤其在语言学的三个见解、音位的区别性特征以及语言与诗学等方面的贡献尤为突出。囿于篇幅,本文仅从雅各布森的《语言的两个方面》(Two Aspects of Language)这篇论文中所提的“相似性”与“相邻性”这两大维度,谈谈雅各布森对隐喻与转喻、日常语言和诗性语言以及诗性功能等方面的阐释。

一、隐喻与转喻

我们平常所理解的隐喻(metaphor)与转喻(metonymy)属于修辞格的范畴,隐喻指的是以某一事物喻指另一事物,把本体直接说成喻体,强调两种事物之间某方面存在的相似性,如功能、状态、形状等;而转喻是借与一事物密切相关的东西来表示另一事物,着重两事物之间的联系。雅各布森所说的隐喻和转喻与修辞学上所说的有点差异,仅仅与“相似性”与“相邻性”密切相关。雅各布森说道,“话语的发展可以沿着两条语义路径进行:一个主题转换到另一个主题,要么是通过相似性, 要么是通过相邻性。”[1]77第一条路径是隐喻方式,而第二条是转喻路径。可见,在雅各布森看来,是先有“相似性”与“相邻性”,然后由此推导出“隐喻”和“转喻”。其实,在雅各布森看来,“相似性”与“相邻性”就直接代表着“隐喻”和“转喻”。至于雅各布森后来为什么要用“隐喻”和“转喻”来替代“相似性”与“相邻性”,可能是因为“它们(笔者注:指相似性与相邻性)则不像专业术语”[2]94。

对于隐喻与转喻这两个专业术语的引出,源于雅各布森对失语症这一问题的探究:在一次非常出名的儿童测试中,他发现,“hut(小屋)”一词在儿童头脑中最初反映是不一样的,一个是“a poor little house(一个简陋的房子)”,而另一个则是“burn out(烧毁)”。前者是一种替代,用“a poor little house(一个简陋的房子)”替代“hut(小屋)”,这两者之间存在某些“相似性”; 而后者则是一种组合,即“hut(小屋)”与“burn out(烧尽)”可进行线性组合,具有很大程度的“相邻性”。雅各布森由此得出启发,便用“隐喻”与“转喻”对“相似性”与“相邻性”取而代之。其实,雅各布森对于隐喻与转喻的区别也是诉诸于“相似性”和“相邻性”,同时认为:隐喻表现在选择轴上的相似性,“相似把隐喻性词语同它所替代的词语联系起来。”[3]71而转喻则表现在组合轴上的相邻关系或曰接近关系。

同理,雅各布森把话语表述中的同义反复以及同音反复也视为一种隐喻, 并在《论语言的两个方面》的第十一到十三自然段进行了专门阐述:雅各布森使用了一个利用排比而达到戏剧效果的俄罗斯民间传说中的一个例子来进行说明——“托马斯是光棍,耶利米是未婚”(Thomas is a bachelor; Jeremiah is unmarried)。在这两个排比句式中,不仅谓语成份具有“相似性”而且这两个句式的主语部分都是表男性的专有名词。后来,这种句式稍加修改,成了传统婚礼上客人们经常咏唱的“赫列布是光棍,伊万诺维奇是未婚”(Gleb is a bachelor; Ivanovic is unmarried)。这种修改过的句式中的谓语部分仍然是同义的,尽管主语有点变化:都是专有名词,指称同一个人,即赫列布·伊万若维奇·乌斯宾斯基(Gleb Ivanovic Uspenskij,1840-1902)。乌斯宾斯基是俄罗斯的著名作家,晚年患精神病,出现了语言障碍,他的姓和第一个名“赫列布”与“伊万若维奇”通常合在一起,作为礼貌用语而使用:赫列布通常指称好人,拥有一切美德,而伊万若维奇则是罪恶的代号。在这里,主语结构及其谓语结构的相似性论证了——雅各布森所说的“同义反复”这种相似性也是一种隐喻。这样,由于“相似性”的存在,隐喻的范围就扩大了。

此外,就“相似性”及“相邻性”的使用情况而言,雅各布森指出,在一般的言语活动中,相似性的隐喻与相邻性的转喻这两个言语过程都是持续发生作用的,“但经仔细考察,我们发现:由于受到文化模式、个性特征以及语言风格的影响,人们对这两大过程的使用有所偏重。”[1]76那么,具体的偏重又表现在哪些方面呢?雅各布森指出,“在俄国抒情诗歌中,隐喻式结构占据优势,而在英雄史诗中,转喻方式则处于优势。”[1]77在《论语言的两个方面》一文中,雅各布森還强调道:隐喻方式主要出现在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诗中,而转喻方式则偏重于现实主义诗及散文中。“虽然人们已一再承认隐喻方式在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文学流派中的首要地位,但尚未完全意识到,构成所谓的现实主义倾向和事实上预先就决定了这一倾向的,是居支配地位的转喻,……沿着相邻关系的途径,现实主义作家转喻地偏离情节而转向环境,偏离人物而转向时空。”[1]77

雅各布森还指出,“相似性隐喻”及“相邻性转喻”的选择优势,不仅仅限于语言艺术,在其他领域如绘画、电影等也是如此:

绘画史上一个显著例子是立体派鲜明的转喻取向,该派作品中的物体转为一系列的提喻。超现实主义画家们则明显地表现出对隐喻的偏好。在电影艺术里,自大卫· 格里菲斯(D.W.Griffith)以来,电影已经以角度变换、全景镜头和焦点镜头等高度发达的技巧,打破了剧院传统,并带来空前多样的提喻式特写镜头”和转喻性式“场景镜头”。在卓别林和爱森斯坦等人的影片中,这些手法依次为一种新奇的隐喻性的“蒙太奇”及其“叠溶”所取代,也就是所谓的“电影的明喻”。[1]77

有关“相似性”及“相邻性”的适用阈,在《论语言的两个方面》一文的结尾,雅各布森再一次进行了强调:诗歌是基于相似性,所以隐喻多于用诗歌中;而与之相反,散文基本是靠相邻性而谋篇布局的,所以转喻几乎是用于散文体的。截止,有关相似性与相邻性的具体适用阈可图示如下:

二、日常语言与诗性语言

在“相似性”与“相邻性”的基础上,雅各布森不仅推导出“隐喻”与“转喻”,还对 “日常语言”及“诗性语言”(原文是“poetic language”,可译为“诗学语言”、“诗性语言”或“诗性语言”,本文取“诗性语言”,这更符合雅各布森的本意,也可以与诗性功能的一般性理解相区别。)进行阐释,不过,他对这两类语言的阐释是基于索绪尔的纵组合与横组合的概念之上的。故为了更好地了解“相似性”与“相邻性”和“日常语言”与“诗性语言”之间的学理关系,笔者先用一个例子来阐述一下索绪尔的纵组合与横组合之含义:

The boy kicked the maid.

此句的主语“the boy”可以用其他许多词来替代,如“the manager”、“the master”、“the teacher”、“the bachelor”等。从语法上讲,它们都具有某些相似之处,即都具有“kick”的功能(相似之处),都是能动的。同理,我们也可以用一些动词来替代“kicked”,前提是这些词在语义上不与主语发生冲突,例如,我们可以用“kissed”、“killed”、“kidnapped”等来取代“kicked”。如下图所示:

根据索绪尔的观点,“the boy”(或者“kicked”)及其背后所有不在场的词(如“the manager”、“the master”、“the teacher”、“the bachelor”和“kissed”、“killed”、“kidnapped”)是一根轴上的词,共同构成了一个聚合轴,即纵聚合轴,而纵聚合轴的特征就是在场的词与不在场的词之间具有某些相似性。根据索绪尔的说法,国内有学者把这些相似性细分为四类:“1、语音的接近;2、词头、词尾的接近(在汉字中是字形与笔划的接近);3、词意的接近;4、词性的接近。从这四个方面来看,两个词之间有任何一种线索上的接近,便可形成一个聚合结构。”[4]P192而造句的过程就是从这根轴上的词做出选择。而横组合轴指的是横向语链上各种词语之间的关系,如本例中“the boy”和“kicked”的关系,尽管两者没有什么相似性,却互为前提及限定,放在一起能产生一定的意义,具有一种相邻性的关系:在书写层面具有空间上的相邻,在口语层面上具有时间上的相近。这就是索绪尔的纵聚合轴和横组合轴,而雅各布森在索绪尔的基础上提出了选择轴与组合轴的概念。雅各布森的选择轴就是基于相似性的基础之上的遣词择句;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与很多不在场的词,如“到”、“过”或“入”等构成了一个聚合体,然后就在这个聚合轴上进行“寻寻觅觅”及“精挑细选”。而组合轴就是把“精挑细选”出来的词在相邻的基础上在水平面上组合成一个语言链,从而形成一个话语。这种体现在具有共时向度的选择轴上所有具有相似性的词语要素,正是诗性语言的关切所在,其相似性的隐喻模式让人在垂直轴上产生联想,如上文所提到的“绿”字,所体现出来的就是一种诗性语言;而在具有历时向度的横组合轴上呈线性状态的单维能指流就是我们所说的日常语言。换言之,雅各布森所说的选择轴的诗性语言就是一种“相似性”,而在组合轴上的日常语言就是一种“相邻性”。

三、 对等原则与诗性功能

当然,与“相似性”及“相邻性”密切相关的还有“诗性功能”。在谈及它们的关系之前,我们先来看看雅各布森对选择和组合的认识:认为选择与组合是语言活动中两种基本的组织方式。“选择是在对等的基础上,即相似和相反、同义和反义的基础上产生的,而组合即句子的构成则是在相邻的基础上产生的。”[5]39这里的“对等”指的是所有的可以彼此替换的可能要素具有某种“相似性”,既指词语方面的相似性,也指诗歌的音响、格律、语音构成等方面的相似性。而诗性功能指的就是“把对等原则从选择轴投射到组合轴上”[6]27。通常情况下,“对等原则”只存在于选择轴上,在“相似或相同、相反或相对”这种具有“对等”的要素簇中进行选择,然后与邻近的一个或几个词语进行组合,形成我们日常使用的语言;然而,当我们以对等的原则把选择轴上的要素弹射到组合轴上时,日常语言就转为了诗性语言。例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中的“慈母”和“游子”、“手中”和“身上”以及“线”与“衣”,这些本是选择轴上的对等项,是一般的日常语言,但被弹射到横组合轴上时就成为了诗性语言。其实,“对等原则”在横组合的弹射是构成诗歌功能的关键所在,在组合轴上运作得越好,所起的线性破坏作用也就越大,其诗性功能越显著,语言符号不会指向客体世界,而指向了语符自身,这样,语符与所指的稳固的逻辑关系也就被打破了,诗性功能进而得到强化。简言之,用赵毅衡教授的话来说,诗的功能在于符号和指称不能合一。[7]106其实,这种把“对等原则”从选择轴投射到组合轴而形成的诗性功能的背后就是“相似性”及“相邻性”之间的运作,是“相似性”和“相邻性”在语言形式上的一种戏耍或文字游戏。这种情况其实在中国的古诗中也大有存在,“若用中国文学话语来说,就是对仗。”[8]51在此,笔者仅举一例加以说明: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两句诗中的“窗”与“门”、“含”与“泊”、“西岭”与“东吴”、“千秋”与“万里”以及“雪”与“船”在选择轴上都具有“相似性”,是对等的,而被弹射到横组合轴上之后,摇身一变又成为了“相邻性”,具有了诗性功能。鉴于此,我们所说的诗性功能就是“相似性”和“相邻性”之间的一种戏耍或文字游戏。

结语

在《文学理论选集》中,Julie Rivki仅选取了雅各布森的《论语言的两个方面》这篇论文,笔者通过仔细阅读发现,雅各布森从头到尾紧紧绕着“相似性”与“相邻性”这对概念来阐述语言的两个方面,可见,“相似性”与“相邻性”是雅各布森论述语言的两个方面的核心概念。雅各布森无论在阐述“隐喻”和“转喻”观也好,还是“日常语言”与“诗性语言”也罢,抑或在阐释他的“诗性功能”,“相似性”与“相邻性”这两个概念是“步步不离其笔”。就《论语言的两个方面》这篇文章而言,尽管篇幅短小,但观点鲜明,紧紧抓住“相似性”及“相邻性”来阐述语言的两个方面;此外,本文内容含量大,逻辑论证严密及论述合理也是本文的重要特征。

注 释:

[1] Julie Rivkin & Michael Ryan, Literary Theory: An Anthology,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2004.

[2] 吳泓缈:《“相似”和“相近”——雅各布森的隐喻与借喻 》,《长江学术》 ,2008年第2期。

[3] [美]雅各布森:《隐喻和转喻的两极》,《西方二十世纪文论选(第二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4] 俞建章、叶舒宪:《符号:语言与艺术》,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5] Jakobson, “R. Closing statement: Linguistics and Poetics ”,In D. Lodg (ed). Modern Criticism ,London and New York: Longman, 1988.

[6] Roman Jakobson, “Linguistics and Poetics”,Selected Writings III: Poetry of Grammar and Grammar of Poetry ,Hague: Mouton,1981.

[7] 赵毅衡:《文学符号学》,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0年。

[8] 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第二版(增补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责任编辑:杨军会

猜你喜欢
相似性
12个毫无违和感的奇妙动物组合
基于隐喻相似性研究[血]的惯用句
基于复杂网络节点重要性的链路预测算法
一种新的邮件过滤技术研究
从相似性看水资源保护公益广告中多模态隐喻意义的构建
视知觉组织原则在文字设计中的运用
庄子学派与犬儒学派哲学思想异同点浅析
一种基于自适应近邻选择的协同过滤推荐算法
浅谈爱情中的两性差异
潜析结构 把握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