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2018-07-13 03:50陈雁明
当代旅游(下旬) 2018年3期
关键词:诗歌鉴赏解读意象

摘要:意象作为诗人主观情感特征与外界客观事物的融合,是最基本的诗歌单位,也是解读诗歌的基本切入点。教师教导学生鉴赏诗歌首先得教给他们解读意象的方法。笔者总结实际教学活动中的经验,试图通过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共同参与,并结合具体的意象解读方法,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关键词:诗歌鉴赏;意象;解读;方法

教学的核心问题,是“怎样教才是有效的。”它包括了三个方面:一是教学的效果,通常以学生的成绩标准作为判断的依据。二是教学的效率,以效果与学生的学习时间及教学的代价相比较而得出判断。三是教学的吸引力,一般以学生对继续学习的倾向性做出判断,反映学生的学习意愿、动机、毅力等方面的态度情感。 笔者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不断思考、探索如何提高每堂語文课教学的效果,增加语文教学的吸引力。囿于篇幅,本文仅以“古代诗歌鉴赏”为例,探讨中学诗歌鉴赏的教学方法,并求教于各位方家。

众所周知,诗歌鉴赏是教学中的难点,从《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目标来看,诗歌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鉴赏。诗歌情感最为丰富的文体,要解读诗歌,绝不仅仅是把握诗歌写的景,说的事就达到目的,更多地应去感受、体会作者通过写景和叙事所要表达的内在情感。把握诗歌的情感特征和情感变化,是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重点,而意象就是作者内在主观情感与外在客观物象的统一体,理解了意象便也抓住了诗人所要传达的情感。换言之,教会学生分析、理解意象也就等于交给他们一把打开鉴赏古典诗词大门的钥匙。

一、教师解析“意象”,整体把握

知其然还需知其所以然,作为最常见、最普遍、最小的诗歌单位,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对“意象”这个概念有一个明晰的了解。“意象”一词源于《周易·象辞上篇》——“立象以尽意”,“意”即主体特征,“象”即客体特征,由于主体的情感特征往往难以用言语直接表述,就以渗入客体的方式形成“意象”呈现。故意象是将主观感情熔铸于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是诗人根据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现象。因此,还要区别“意象”与“物象”二词。简而言之,物象是物体的单纯呈现,而意象作为主体情感和客体物象的结合,其目的并非表现物体而是表现主体的情志。因此,往往最常用、最普通的意象背后却有着更加深邃的情志,物象是看得见的,意境是看不见的,意在象中,意为象主。意象是意和象的矛盾统一体。举个例子,“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一系列意象,情绪色彩明显都是带受“断肠人在天涯”的影响。在实际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意象”的涵义,可根据学生情况多举几组例子。

二、调动学生积极性,归纳整理

在解析何为意象之后,教师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一步引导学生增加对意象的感性认识。诗人是生活在文化传统之中的,诗人的艺术感受,艺术表达是被历史的“集体无意识“约定俗成的艺术符号所教育和影响的。某个意象蕴含着什么样的情感和意味并非诗人一时的创造,而是经过历代诗人反复地继承、运用、发展积累而来,这才使得诗歌具有普遍的可传达性和可交际性。身为同一文化背景下的中华儿女(学生)对这种意义的感知能力有一定基础,而对意象的积累越丰富,理解越深刻,就越容易把握意象所要表达的情绪、情感。这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步骤完成。

(一)收集整理

为了激发学生鉴赏诗歌的学习兴趣,发挥他们的主体性,我们要让学生最大程度地参与,将学生以组为单位分为4个小组,对从小学到高中所学的意象进行回忆(也可补充课外阅读积累的),课堂上分组进行交流介绍,展示成果,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是对以往知识进行了一次回顾。

(二)分类汇总

学生收集整理好意象后,教师在其积累的基础上补充一些常见的意象,让他们对所收集的意象进行分类汇总,如可根据常见的意象分类建立如下表格:

汇总编辑后分发给学生,并教给他们对意象分类和记忆的能力,以便在日后的学习中学生可以不断地补充新的意象,力图在每个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一个自己的意象库。通过这些训练,增强他们对诗歌意象的了解,为他们解读诗歌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意象解读方法

积累做好了,接下来便要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意象解读。语文教学有一个“双规体制” ,一方面是教师知识点和方法的授予,另一方面是学生能力的形成。魏书生曾把现行语文课的特点归纳为两条:第一,每篇课文都能够围绕它设计出成百上千道考试题。第二,只要你基础好,不上某篇课文,不会影响考试的成绩。 如上文所提,诗歌教学要注重学生鉴赏,发挥学生主体性,提高学生阅读诗歌的能力,而这需要仰仗教师的引导。对于每首诗歌,每个意象,学生有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但是感觉到了的不一定等于理解,而理解了的才能更好地感觉、品味诗歌的魅力。当体验上升到方法论再回到体验层次来的时候,一切的阅读迷惑和障碍,便能豁然开朗。所以,教师方法论的授予,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才是关键。关于意象解读的方法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1)辨析意象特征。意决定象,意无形,象皆可见,所以我们可以从意象的特点、质地、色彩、季节等方面来把握诗人所蕴含的情感。如“杨柳”象征着分离,蕴含了离情;“明月”常是游子思乡的慰藉;四季的物候景象不同,流露的情感特征亦是千变万化:早春的景物多半是欣欣向荣的喜悦;暮春是春红落去的无可奈何与悲叹;秋冬之景则多是萧杀、凄清、悲凉的氛围……从物的特征来联系人类生活的现象,就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和诗歌的主旨。(2)分析意象情感。意象一般以两种形式出现于诗歌中,即单个意象和整体意象。作为诗歌中最基本的艺术形象,对单个意象的解读也是诗歌赏析中最基础的第一步。但是要特别注意,不能一看见某个熟悉的意象就断定这首诗表达的情感,这样就大错特错了。如“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看似清新明丽的春天景色,实是诗人以乐景衬哀情,表达送别故人的惆怅之情。

正是因为意象在不同诗歌中往往被赋予不同的色彩,故对意象的解读要结合具体诗歌具体分析。大体可以从意象的冷暖、强度、虚实、动静等状态进行辨别。如暖色通常象征着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风发,(“两个黄鹂鸣翠柳”展示了春天的无限生机),而冷色则常常代表冷漠低沉,消极颓唐,孤寂凄凉,(“枯藤老树昏鸦”勾勒的秋郊夕阳图,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土的彷徨悲苦);诗歌的强度体现在豪放健美和婉約缠绵,同是离别,既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放旷达,也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缠绵悱恻。其他还有如神话传说的虚实辩证(《梦游天姥吟留别》),以动写静的动静结合(《鸟鸣涧》)……分析意象中蕴含的情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解读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3)结合背景,知人论世。要正确解读意象还得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知人论世才能更准确地把握诗人渗透于意象中的时代情感。《咏怀古迹五首》是杜甫于公元716年(大历六年)在夔州写成的组诗。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个人的身世家国之情的。当时的杜甫和昭君的处境相似,从蜀地离开后,流离在西南地区,远离和思念故乡。虽然他在不像昭君出塞那样与家乡有万里之遥,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此刻的故乡,在动荡的山河之下,仍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因此,正好借昭君当年想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他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4)展开联想,理解主旨。古人讲“立象以尽意”,一方面借助客观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另一方面有又强调讲情景交融。物我两忘,天人合一,所以诗歌意象是诗人内心想法的反应,更是对当时生活的映射,解读有些诗歌意象时,往往离不开联想。从自然现象中联系诗人当时代下的生活,才能更准确地把握诗人的内在情感,如“江间波浪兼天涌”(秋兴八首·其一),“波浪兼天涌”既暗寓了社会的不稳定和多变,又展现了作者不能平息的内心思绪;“塞上风云接地阴”,阴云接地,既象征着国家前景的灰暗,更是体现了作者因此烦闷不堪的心情。可见,通过抓住特征,展开联想,才能更好地理解“秋兴”所兴之情,把握诗作主旨。

四、结语:学以致用

教师的指点和教授方法是必要的,但在课堂上不能因为学生的初步分析不够准确便把自己的分析灌输给学生。知识点给了,方法也教了,剩下就是锻炼和提升学生能力,魏书生多次用“骑自行车”这种类比来解说对语文能力形成的“观点” :一位家长反复地对孩子讲诸如骑车要领(知识),“结果给孩子一辆自行车,照旧还不会骑”,另一位家长则给孩子一辆自行车,又找了一个大操场,让孩子自己练,“练不了三天,孩子便会骑车了。”所以在讲授完意象解读的方法后,教师根据学生情况,组织学生开展意象解读活动(竞赛),选取一些与课内诗歌难度相当的文学作品让学生自行解读(必要时才引导),在具体的实践中培养提升解读能力,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所在。

(作者单位:福建省三明第一中学)

作者简介:陈雁明,1990年生,男,文学学士,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学。

[1]盛群力. 现代教学设计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

[2]王荣生. 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魏书生. 魏书生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实践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4]魏书生. 魏书生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实践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猜你喜欢
诗歌鉴赏解读意象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来自林间的风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题和阅读题的审题训练刍议
通过微课培养高中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特色的解读
基于情景交融的诗歌品读教学研究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