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魏晋时期佛教造像的形态美

2018-07-13 07:11孙毛宁
当代旅游(下旬) 2018年3期
关键词:魏晋

摘要:魏晋时期的佛教造像体现了褒衣博带,秀骨清像的特征。它吸收了魏晋时期士族的风度,融合了绘画和其它艺术领域里的精神。佛教造像神圣庄重、典雅而宁静,这种气韵,体现了魏晋整个时代的美学造诣,成就了它在中国艺术史上无法取代的地位。

关键词:魏晋;佛教造像;褒衣博带;秀骨清像

中国人创造“造像”一词,从本质上展现出一种民族文化对外来偶像的理解,决定了“它们”必然要在中华文化的影响下被重新塑造的命运。

一、佛教造像的产生和发展

在二千五百多年前释迦牟尼在世时,是反对偶像崇拜的。在佛教产生后的六百年间,佛教信徒一直遵循释迦牟尼生前的教训,不立偶像崇拜。

在古代犍陀罗遗址发掘时,曾发掘过一枚钱币,钱币上铸有释迦牟尼像,像的周围用希腊字母拼写成了“佛陀”字样。此外,在西域还发现了一尊外形酷似古希腊人的早期佛像。这些佛像是信仰佛教的希腊人把希腊诸神的藝术表现形式引入到佛教中,塑造了具有明显的希腊人脸型的佛像。这种艺术形式虽然背离了释迦牟尼生前反对偶像崇拜的遗训,但是却产生了佛教造像艺术。从这个时候起,佛像开始逐渐在佛教的寺庙中普遍地被供奉起来。并由大月氏经过西域各国逐渐地传到河西四郡和中原地区。

佛教造像受到制作者所处时期、地域、文化的影响以至造像外形千差万别。公元二至三世纪之间,在新疆修建的克孜尔千佛洞中的佛像具有雅利安人的特征:高鼻、细眼、薄唇。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佛像的面庞也逐渐汉族化,鼻梁造型逐渐降低,耳廓越来越大。这种转变过程在敦煌,云冈和龙门三个石窟中表现得十分明显。在这一演变过程中,魏晋时期的佛教造像以其独特的秀骨清像在佛教造像艺术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二、魏晋时期佛教造像的形态美

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各国积极与中国交往,丝绸之路贸易与文化交流非常繁荣。印度佛教也经丝绸之路传入中亚和西域,然后于西汉晚期进入中原内地,由宫廷和上层社会逐渐传到民间,同时修建了大量的庙宇和洞窟,形成了空前狂热的佛教崇拜之风。

对于佛教造像而言,以敦煌、云岗、龙门三大石窟最为典型。对比不同时期的佛像,我们不难发现,魏晋时期的造像多为面容削瘦的“秀骨清像”。佛像多着“褒衣博带”式服装,衣褶层迭稠密,衣裙垂蔽方台座,或束腰须弥座。菩萨所披的帔帛交叉下垂,大裙下摆两角尖长。除了外在的造型,更重要的是魏晋时期的佛像借由外在的造型而体现出来的内在气质。

陈列于青岛市博物馆大厅中的两尊北魏佛像,为青岛市博物馆镇馆之宝。两佛距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各高6米,重约30吨。两佛造型基本相同,神态宁静,身姿飘逸,高贵典雅,充分体现出北魏后期佛像的艺术特征。两尊佛像雕刻技法娴熟,衣纹细致柔和,神态栩栩如生,体现了魏晋佛教造像的形态美。

三、形成魏晋时期佛教造像形态的原因

伴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佛教造像中的性感内容被有意无意的淡化,肉感不再是造型重点,造像开始向中性转化,匠人们试图以理想化的形像来表现永恒。对于造像细节的刻画,则是以简化概括与整体直观来表现,这种方式跟佛教思想与老庄美学思想有相合之处。魏晋佛像清丽洒脱的风格,则得益于孝文帝汉化改革后所推崇的南朝文化。北魏孝文帝即位后,进行了一系列汉化改革并迁都洛阳,以南朝为榜样,制定礼乐制度,大力吸收南朝文化。当时的南朝士族在政治、经济上享有较高的地位。而他们那种潇洒不群、超然自得的风度成为当时社会的流行风尚。这种风尚在绘画和雕刻领域里的表现,则是讲求“以形写神”和“气韵生动”。

四、魏晋时期佛教造像的形态与其它艺术的相互影响

魏晋时期佛教造像“秀骨清像”的造型风格也反映在当时的绘画作品中。东晋时期的顾恺之、戴逵,南朝刘宋时期的陆探微的画作中我们都能窥见这种“秀骨清像”的画风和“褒衣博带”的衣冠服饰。南朝刘宋时陆探微深受顾恺之画风的影响。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曾这样评价陆探微的画:“陆公参灵酌妙,动与神会,笔迹劲利,如刀锥焉。秀骨清像,似觉生动。”这不仅是对陆探微画的评价,也可以看作是对六朝美学风格的整体概括。

魏晋南北朝所遗留的艺术品中最为浩瀚的,当属佛教造像。佛教由汉末直到十六国时期,不断为汉朝文化吸收融合,产生了数十处石窟造像、不可胜计的寺院建筑、小型金铜佛造像、石雕单体造像及大量的造像碑。这些遗存的古文物由于年代久远,屡遭破坏,小型造像则多数散于国外。而我们现在仍然能从现存的魏晋时期佛教造像中体会这种秀骨清像的艺术特色。

五、总结

中国佛教造像的发展有一个本土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魏晋时期的佛像以其独特的造型和鲜明的特点在艺术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笔。最初传入中国的佛像具有明显的犍陀罗风格,佛像具有强烈的肉感,衣饰轻薄贴体,衣纹紧密有力,宽额、高鼻、深目。在中原文化的影响下,这种肉感的特征逐渐被淡化,面部特征更具中原人的特点,衣着也由中亚印度的半裸袒肩式或通肩长衫,变为中原士族的宽衣博带式。造像神圣庄重、典丽而宁静,这种遗韵气象,已不同于最初传入我国的佛教造像,而是对佛教文化内涵与宗教义理的重新诠释与理解。魏晋时期的佛教造像体现了魏晋整个时代的美学造诣,同时也成就了其在中国艺术史上无法取代的地位。

(作者单位:河南省工业设计学校)

作者简介:孙毛宁,硕士,河南省工业设计学校教师。

猜你喜欢
魏晋
汉末魏晋时期的医患关系考
魏晋·彩墨砖画 出行图
魏晋时期忠君道德管窥——以《世说新语》为例
刘海宁作品(二)
嘉峪关魏晋墓壁画砖反映的丝路文化
医学专业“Python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总结与思考
魏晋风骨养万世
汉魏晋族群与阶级集团的反复及对政治文化的影响
同源共生:论魏晋经学与玄学的关系
魏晋时期奴婢使用问题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