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森林之歌》到《自然的力量》:国产生态纪录片的空间叙事策略分析

2018-07-13 06:48南京林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210037
大众文艺 2018年21期
关键词:纪录片力量森林

(南京林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210037)

郑英明 (吉林艺术学院戏剧影视学院 130021)

2007年12月开始播出的《森林之歌》被誉为“开创了中国大型自然生态纪录片的先河”1,是国内生态纪录片的里程碑式作品。之所以为“大型”,不仅因为它历时4年拍摄与制作,有11集之多,更因为它是我国第一部引进国外商业制作模式的生态纪录片,并且对我国辽阔疆域中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森林生态作全景式展现;它播出时的收视率为2007年9月至2008年1月央视一套同时段最高2,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森林之歌》之后,由于生态意识的发展以及技术条件的渐渐成熟,生态纪录片有了不小的发展,不仅出现如《水问》、《美丽克什克腾》、《自然守望者》、《拯救查干淖尔》等以央视为平台制作并播出的大型生态纪录片,也有各地方电视台、公司等制作的小型生态纪录片,如《农夫和野鸭》、《胡杨》、《山之魂》等。这些纪录片的抒情与说理倾向渐渐减弱,而越来越注重情节与叙事。到2016年至2017年央视播出的《自然的力量》,如同十年后与《森林之歌》的呼应,它历时5年拍摄与制作,行程50万公里,拍摄地涉足中国四大无人区,不仅是国产生态纪录片制作的又一次大举动,同时也是对国产生态纪录片叙事策略的一次概括。从《森林之歌》到《自然的力量》,能够呈现出十年来国产生态纪录片空间叙事策略的总体发展与倾向。

一、空间结构策略

纵观国内外生态纪录片,可以发现一个常见的结构模式,那就是生态纪录片往往以地域空间为基本组织结构展开叙事,而时间线索则隐藏于每个具体的空间结构之中。这一模式在跨地域叙事的大型生态纪录片中尤为常见。事实上这一常见模式并非偶然,这源于生态纪录片的视听叙事本质和内容特征的双重需要。

视听叙事的基本单位是画面,而画面本身就是一个空间载体,它甚至“赋予空间某种优于时间的形式”3,从这一意义上说,视听叙事首先是空间的叙事,无论是远景还是特写,只要展现在画面之中,必定携带着大量或大或小的空间信息。同时,生态纪录片的内容特征使空间结构成为它的优先选择。生态学的研究层面一般可以分为生物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每个层面都是一个完整的生态学系统,也是一个空间的能指,这决定了生态纪录片无论展现其中的哪个层面,空间是其首要内容。《森林之歌》与《自然的力量》中所展现的地域空间,可以与生态学研究中的生态系统层面的研究对象相对应,如森林、湿地、湖泊、荒漠等等,它们包含生存于其中的生物体、生物种群乃至群落,并且在外观上展现出各自独特的表征。这些独特表征作为影像呈现于画面当中,能够在视觉上形成较大的区分;它们作为这两部纪录片叙事的基本结构单位时,可以构成清晰的叙事脉络。

《森林之歌》一共有11集,除第一集《万木撑天》与第二集《绿满天涯》为政论式风格外,其余9集紧扣不同地域森林生态系统进行讲述。第三集《容颜:绿满天涯》为概述,如解说词所说,“按照中国不同植被类型的分布,深入原始森林内部,开始我们的绿色旅程”,它以浏览的方式呈现其后八集中分别讲述的海南清澜港红树林、尖峰岭热带雨林、川贵交界的亚热带原始森林、武夷山地区中亚热带原始森林、秦岭、长白山、藏东南南迦巴瓦峰不同地域地貌的森林和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胡杨。接下来的八集便以地域空间为划分,分别讲述这八个不同的林地生态。这样的结构非常清晰,将我国的森林版图一目了然地呈现。

《自然的力量》同样是以地域空间为单元结构全片,除去最后一集为拍摄花絮之外,第一集《纵横》也是浏览式讲述,选择我国的高原、沙漠、海洋、山峦等地貌中有典型物种的区域进行呈现,以表达自然的力量这一主题;而后的《山峙》、《水流》、《风起》三集,分别以山、水、风为地域空间特征或线索,并连起不同的地域空间;第五集《共生》从人和自然相处的角度,再次综合呈现不同地域的故事。包括同一空间的多次呈现在内,这五集中一共呈现33个地域空间,每集50分钟左右时长,空间转场6至8个。这样的结构以空间为单位却不拘泥于特定空间,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展现出我国疆域的广袤。风起云涌,百川归海,《水流》和《风起》两集,更是利用水和风的流动感串联相隔千里的地域空间,传递出生态环境全球性的理念,也让全片显得灵动富有意蕴。

二、作为空间叙事的主题-并置叙事形式

在叙事学中,有一种被称为“空间叙事”的结构形式。这里的“空间”一词和上文意义不同,上文的空间是指涉性的,而这里的“空间”一词是一种隐喻,它表示一种“主题-并置叙事”4。这种叙事方式一般有几条叙事线索,由于一个共同的主题联系在一起,故事的意义更多地存在于所有叙事线索的关系中。从某种意义上说,《森林之歌》在整体结构上也可以称为“主题-并置叙事”,但显然,《自然的力量》无论分集结构还是整体结构都更符合主题-并置叙事的特征;下面以分集《水流》为例阐述生态纪录片中的主题-并置叙事形式。

《水流》这一集开篇为主题阐述段落,画面主体是各种形式的水及相关动植物,有高山雪域、冰川、湍急的水流、水中游动的湟鱼、冒出水面的海菜花等等;相应的解说词为:“我们生活的星球,充满了无数不可思议的自然奇观。水,一种拥有无限力量的神奇物质,塑造和滋养着我们的星球。它不断变换着自己的形态,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地球上淡水的循环都是从海洋开始,在大气中停留一段时间,直到以雨雪的形式降落大地。水聚成河,创造着辉煌的生命,是万物赖以生存的根基,与温度一起决定了地球上物种的分布。”这一开篇首先将水特点说明,“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为以下的地域空间跨越做好铺垫;最后一句“水聚成河,创造着辉煌的生命,是万物赖以生存的根基,与温度一起决定了地球上物种的分布”,直接点明本集主题水的力量。

除去第三段库木库里沙漠,这些叙事段落的空间都是水域,水流的主题不言自明,而库木库里沙漠一段的解说词点明了这一段与水的关系:“库木库里远离海洋,水汽又受到重重山脉阻隔,降水稀少,对于这片干旱的地区,一切生活都围绕着水展开。并非每个地方都是美好的水世界,生命的展开有时会在极限环境中以极致方式呈现出来。水以各种可能的方式滋养着生命。388条冰川,8条河流,1200平方公里的湖泊,组成了高原盆地中的水世界……” 空气中的水汽被阻隔,冰川融水汇成河流和湖泊,这正是生态学中关于自然界水循环理论的实例;而伊犁河谷的温泉对疣鼻天鹅的滋养,辽河入海口适宜的水温给斑海豹的便利,库木库里沙漠冰川融雪给沙漠生命的希望,乌梁素海成为疣鼻天鹅的繁育地,青海湖大群的湟鱼为产卵拼命溯流而上等等,这些情节都诠释着水作为生命之源的宝贵,它们并连在一起,让观众看到在我们广袤国土的任何角落,水都拥有着滋养地球万物的力量。

这样的主题-并置叙事方式在十年来的国产生态纪录片中并不少见,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在于,生态纪录片由于拍摄对象的特殊性,对情节的编排比人文类纪录片要困难得多,主题-并置叙事可以相当程度地简化情节,用多个相对简单的叙事一起丰富内容,达到深化主题的目的。

注释:

1.杨玉洁:《森林故事——对大型生态纪录片的记录》,《电视字幕(特技与动画)》2008年第2期,第10-17页;

2.此数据来源于王蒙论文《自然类纪录片<森林之歌>的成功原因探析》,《新西部》(理论版),2017年Z1期,第152页;

3.【法】安德烈·戈德罗,弗朗索瓦·若斯特:《什么是电影叙事学》,刘云舟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04页;

4.龙迪勇:《空间叙事学》,三联书店,2015年,170页。

猜你喜欢
纪录片力量森林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麦唛力量 (一)
哈Q森林
孤独的力量
哈Q森林
哈Q森林
哈Q森林
怀疑一切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