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制”教学管理模式研究探析

2018-07-13 08:19祝文琴王华张庆堂
时代汽车 2018年7期
关键词:工作室制导师专业

祝文琴 王华 张庆堂

1.3.江阴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江阴市 214405 2.启东市第二中等专业学校 江苏省启东市 226299

十九大报告指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同时国家出台了“一带一路”、新型城镇化、中国制造2025等事关国家民族未来的建设规划等等,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作室制”的教学管理模式是在导师制、学徙制之后对高职教育的探索及创新举措。“工作室制”的教学管理模式是以工作室为载体,在学校内部选拔最优秀的“双师”型教师,通过师生双向选择,带领相应专业的学生,与企业建立长效的合作,以承担企业的实际技术任务为纽带,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中学习相应的专业技能,拓展专业知识,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为毕业后直接融入企业提供了必要条件,为学生理想就业提供帮助。

1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意义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是助推产教改革,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创新模式。为校政企共同发展提供了交流和学习的平台,为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拓展、职业素养的培养和进一步提升的提供了良好途径。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也是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教育的良好途经。 其意义在于:

(1)以工作室为平台,优化学校和社会的教育教学资源,促进高等职业院校的内涵建设,在教书育人的同时,制定相应的符合行业管理、企业管理、学校管理要求的管理制度来管理工作室,从根本上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

(2)以工作室为教学实践的载体,采用教师和学生双向选择模式,从大一开始,按专业确定双方的导师和学徙名单,完成工作室的选择。通过互选方式,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竞争性,实现在校期间师生与企业、岗位的零距离接触,使专业教育与职业岗位需要有机结合起来。

(3)可以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职业特性。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主张在工作室中边教、边学、边做,将理论教学、技术服务与实践这融为一体。强调在工作室教学过程中体验真实的工作气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团队精神、责任意识以及良好的职业心态和作风。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学会做事、学会作人,为走上社会、顺利实现就业做好充分的思想和心理准备。

2 原有教学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在经历扩大规模建设后,生源也出现了多元化,有中职注册类学生、对口单招类学生、3+3中高职衔接类学生、参加普通高中类学生;有技工类中专学校注册学生、普通中专学校毕业学生、普通高中毕业学生。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需求也往多元化方向发展,使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面临新的挑战,具体问题如下:

2.1 教学管理模式方面

原有的教学管理模式面对的是单一的学生,即来自于普通高中毕业学生,通过对普通高中毕业学生的了解和区域经济人才需求调研,原有的教学管理模式是能够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能够为区域经济的发展输送优质的人才。但随着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要求的变化,生源的变化,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使得原有的教学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日益提高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2.2 师资配备方面

师资的配备直接关系着教学的质量。因生源的多元化,使得学校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呈现多元化,因此对师资的配备的数量和质量上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而原有的师资紧张,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管理都由专业教师兼任,他们既要完成学校日常的授课任务,还要分出精力和时间兼任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对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无法完全兼顾,导致对“双师”教师的培养、“双师”教学团队数量和质量的提升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从而对人才培养的质量造成很大的影响。

2.3 教学课程体系与方法

因生源的多元化,使得原有的教学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无法满足多层次的生源的需求,造成学生无法理解学习内容,无法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学习效果不明显,从而无法达到预设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区域经济建设和发展的人才需求不符。

3 “工作室制”模式下的教学管理措施

“工作室制”是对导师制、学徙制管理模式的有效优化,为导师制和学徙制的具体实施提供了有效的管理和实践平台,并加强了对导师和学徙的有效管理和监督,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探索,针对目前教学管理考核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下解决思路:

3.1 校政企合作,建立工作室

因现有生源的多元化导致学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能力的多层次化,而工作室的建立,使得教师在教育多层次学生方面有了可妥善解决矛盾的方法和有效实施的手段。

为发展区域经济建设,地方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奖励和鼓励更多的人才服务地方;学校也积极响应政府号召,鼓励和支持“双师”教师下企业专业实践,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参加职业技能比赛,进行专业建设和教材建设,申报院级、省级、国家级教科研项目;企业则是双师和技能型人才培养和实践的基地,通过企业的实际项目,让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检验,更磨炼了教师的动手能力,对专业建设和教材建设也提供了更好地素材,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将理论知识转换为应用能力,培养了职业技能,而工作室的建立,将校政企三方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合作共同培养专业人才的平台和联系的纽带,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三者的优势,整合资源,优化合作机制。

学校以政府文件为标准,以企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工作室制”。由各专业进行申报,学校邀请校内专家和企业技术主管组成专家组,对申报资料进行查阅,对申报导师面视,最后专家组进行匿名投票、公示,最终确定工作室名单,并要求每个工作室制定三年计划及一年计划,每年年终对“工作室”在教科研方面进行综合考核。

建立的工作室内由一个导师和几个助理教师及企业外聘教师组成,在学生刚刚入校时,由各专业导师针对相关专业的班级学生进行入学专业教育和宣传,通过相互了解,进行师生双向选择,确定导师及其学生名单。导师将企业项目引入工作室,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将项目分解成相应任务,由各学生小组将相应任务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导师负责技术分解及项目监督,助理教师负责各分解任务进度的引导和监控,最后由各小组汇报各任务的完成过程、结果及心得体会,助理教师点评相应小组,导师最后进行总结,并将任务完成的过程及结果进行文字汇总后存档。

3.2 科学设计“工作室制”教学管理模式

“工作室制”教学管理模式由各院系经过企业调研和学生情况调研,从宏观人才需求、企业人才需求、生源状况、师资等综合情况来推优建立工作室,并以工作室为平台进行教、学、研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在专业建设上负责专业人才目标的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专业课程的设置等。以工作室为专业发展的核心进行专业教学研究、科研课题申报、项目制课程建设和课程资源建设、校企、校校合作交流等。院系领导在校教务管理部门领导下制定专业工作室的建立、运行、考核管理制度。工作室导师负责每年制室计划、总结并上报院系领导,院系领导审核其计划是否合理,对实施过程进行监督,对年终工作室工作进行考核。

3.3 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

“工作室制”教学管理模式下的教学不同于传统的教学管理方式,教学课程体系的设置,是以区域经济的五年规划为参考,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职业教育相关政策为基础,真正在教学环节体现“工学结合”;课程的开发及教学资源的建设等都离不开教师和企业的共同努力,这就需要政府和学校给予政策支持,理论联系实践,不断完善各部门的管理制度,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激发教师的创造性。在课程体系优化的过程中,教学方法也必须加以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主要体现将课程融入项目,以项目为载体,以工作室为平台,引导学生的课程学习,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教学考核注重过程考核、团队考核。

4 结语

随着国家战略新态势和区域经济对人才质量的不断提高,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工作室制”教学管理模式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应用还在起步阶段,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的特点,使得采用“工作室制”教学管理模式,能更好的建立校政企共同合作,推行职业资格培训、理实一体和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一个更有效的方法。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7SJB0873。

猜你喜欢
工作室制导师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部分专业介绍
V eraW an g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工作室制”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基于“红色之旅”项目驱动的《调酒与咖啡》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机制探讨
和谐秘诀
真正的爱是使人自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