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吉林省农业生产结构调整

2018-07-13 02:06宁肯冯宇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8年8期
关键词:吉林省补贴农户

宁肯 冯宇

引言

“一粮独大”的生产结构在吉林省根深蒂固,在“去产能、调结构、保增长”的供给侧改革宏观背景下,国家针对吉林省玉米产能过剩的现状,将缩减玉米生产作为改革切入的路径。但是缩减玉米生产必然要给吉林省农业和生产者带来冲击。为使农户尽可能地规避由价格波动导致的收入不稳定的风险,引导单一的玉米种植结构向多元化发展,就成为了吉林省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必由之路。本文采用实证分析法,对吉林省主要农村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共244份,回收问卷244份,问卷回收率为100%。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吉林省农业生产结构调整进行分析。

一、吉林省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

(一)一粮独大的生产结构固化

从种植业结构来看,吉林省粮经比例极不协调。2016年全省农作物总种植面积5676.3千公顷,其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合计5021.66千公顷,占总播种面积的88.5%(吉林省统计年鉴,2017),而经济作物所占面积甚小,佐证一粮独大的种植业结构。而粮食作物中,又以玉米独大。2017年全省粮食种植面积达502.33万公顷,其中玉米种植面积358.97万公顷,虽比上年减少了6.72万公顷,但仍然达到粮食种植总面积的70%以上。产量上,全年粮食总产量3720.00万吨,其中玉米产量2802.40万吨,玉米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75%。(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7)可见玉米在吉林省粮食生产结构中的主导地位。伴随着玉米去产能政策的实施,吉林省正在逐年缩减玉米种植面积,这无疑会给广大的以单一玉米种植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农户带来经济冲击。但是由于长期形成的玉米生产偏好,改变农户选择并非易事。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在传统生产文化方面,当地农民形成了“以粮为纲”的生产观念。这是由于国家政策长期向粮食倾斜,粮食收入稳定、风险小、收益较好所造成的。加之由农民文化经济水平局限而产生的从众心理和风险厌恶态度,使农民缺乏创新精神。第二,在人力资本方面,大多数农户掌握的生产技术十分单一。调研数据显示,接受过专业培训的人数只占调查总数的4%,绝大多数农民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多数农业劳动者运用现代科技进行农业生产的能力较差。第三,农村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约束人力资本积累。从调研情况看,吉林省现阶段务农和从事玉米生产的劳动力年龄大多在55岁以上,大多满足于现有生产生活模式,承担风险能力较弱,缺乏激情,不愿意尝试新的产业。

(二)玉米种植替代品缺乏

玉米种植成本低、易管理、收入相对稳定的特点,使其长期以来成为吉林省大多数农户的选择。从收益上讲,近年来玉米生产有单产上升趋势,加之2017—2018年玉米市场价格回暖,卖粮收益增长激励农户继续种植玉米,致使农户失去了改变玉米生产的理由。水稻和大豆等可能的替代作物与玉米相比均不具备成本优势,玉米的雇工费用明显小于水稻和大豆。国家补贴政策长期以来只对粮食进行补贴,对大豆等非粮食作物缺乏补贴。在吉林省粮食直接补贴中,种植玉米与种植水稻补贴额相同,但是从补贴结余来看玉米高于水稻。虽然玉米补贴逐年下降,但种植其它作物的农户将得不到补贴。一系列客观条件表明,目前并没有较为合适的替代品来取代玉米优势,由此形成玉米缺乏替代品。

二、推动吉林省农业良性发展的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新形势下,农业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想要解决吉林省玉米产能过剩的问题,从长期来讲保障吉林省农民收入稳定增长,适度缩减玉米种植面积,将生产结构向更为均衡的方向调整,是使吉林省农业良性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用政策撬动生产结构调整

农业政策具有生产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吉林省农民对玉米的种植偏好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种植玉米在获得收入上的比较优势,而这种优势又是由长期以来国家政策向玉米倾斜导致的。缺乏政策支持使农民失去改变生产习惯的动力,而市场在调整生产结构问题上存在失灵,加剧了生产习惯的积习难改。政策杠杆可以凭借其强制性和权威性,弥补市场失灵的不足,降低玉米的比较优势,直接通过利益激励改变农民的生产选择,从而撬动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相比于其他手段具有时间和效率上的优势。

(二)提高农业生产者的人力资本

农业生产离不开技术力量,而人力资本则是技术的具体外在表现。吉林省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2016年普查结果显示,全省619万余人从事农业生产,其中具备大专以上学历的有6.6万人次,仅占总人数的1%,而初中及以下学历的人数占比94%。文化水平较低的农民不易接受新技术和生产培训,进而导致了农民不具备过硬的生产技术。这种人力资本在质量上的积累不足,直接限制了农民紧跟市场需求主动调整种植结构。想要调整和优化吉林省农业生产结构,首先要加强农村人力资本的建设。只有通过教育和培训改善农民的人力资本,才能破除知识水平和生产技术不足给调整生产结构带来阻碍。

三、对策建议

(一)完善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政策

1.制定价格与收入双重补贴方式

2017年,国家取消了大豆目标价格补贴,与玉米一同采用“市场化收购+生产者补贴”政策,再一次使产品价格交给市场机制。这一政策的改变,使一些失去政策红利的生产组织和农户立即转变了种植选择,让本就艰难生存在进口大豆冲击之下的国内大豆产业更加难以发展。供给侧改革背景下,要求吉林省合理调减非优势产区玉米生产,增加大豆种植面积。而事实证明,农户和生产组织的选择是高度依赖国家政策的。本文认为,认为国家应该重提大豆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同时借鉴美国面临一战后农业危机的应对措施—“生产灵活性合同补贴”政策。政府可以与非优势玉米产区的农户签订合同,使其在保证耕地用途不变的前提下调整种植计划,使其自行改换除玉米外的其他作物,并对其给予收入补贴。只有解决农户对收入减少的担忧,才能使其愿意配合国家的生产结构调整。收入与价格双重补贴的设想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政府的财政压力,却能够加速推动生产结构调整到适宜的轨道上来。

2.增加金融机构的支持

为了解决农户资金缺乏和农民贷款难的普遍问题之间的矛盾,使农户有充足的资金购置农机具,加强农村信贷和农业保险机制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政府应当出台资金扶持政策,设立资金撬动金融资本的项目,例如,农牧贷、农地贷等,引导金融资本流入生产结构调整。满足小农户对资金需求及规避风险的需要,进行投资和风险保障,适度简化贷款和保险所需的繁杂程序、降低门槛,使其帮助到更多需要资金的农户。

(二)强化人才引进与技术培训

提升农业生产者整体文化水平,加强对农民的多样化生产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生产效率,使其在农业生产中发挥更大潜力,有利于农产品提量提质,也有助于农民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以长远的眼光判断未来发展局势,做出推动结构改革的有利选择。同时,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鼓励社会人才流动到乡村,也是振兴乡村产业的有效途径。《农业部关于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的意见》指出:“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加强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支持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的农村实用人才通过弹性学制参加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创新培训机制,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等主体承担培训。”除此之外,本文认为提高农民生产技术水平有以下途径:第一,为生产结构调整的重点乡村分派技术指导员,利用农闲时期对农民进行主要作物的生产技术培训与指导。第二,与高校开展合作,定期邀请专业人才下达农村进行公益讲堂,传播基本农业知识。第三,加快互联网技术的普及,鼓励农民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及时了解国家政策和市场走势,通过论坛等形式进行技术经验交流。

猜你喜欢
吉林省补贴农户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吉林省“十四五”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吉林省梅河口老年大学之歌
3月份吉林省原煤产量89.67万t 同比下降11.19%
“三清一改”农民能得到哪些补贴?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
“二孩补贴”难抵养娃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