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金融支持路径研究

2018-07-13 07:30范应胜
时代金融 2018年26期
关键词:金融服务金融机构战略

范应胜

(中国人民银行保山市中心支行,云南 保山 678000)

近年来,我国持续加快了农业经济发展步伐,通过以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为切入点,推动农业经济提质增效,农村经济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但与此同时,农业经济发展正面临着新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乡村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较为突出,农民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农村环境和生态问题比较突出,乡村发展整体水平亟待提升。面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新问题,我国做出了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并对战略的实施做出了具体要求,主要涉及到乡村的生产发展、生态建设、精神面貌、社会治理、生活状态等五个领域。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于我国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现代农业以及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离不开金融的支持,金融如何找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切入点,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形成有效支撑,切实发挥出金融支持的保障作用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一、引言

2018年,中央出台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的一号文件,该文件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做了全面部署。目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农村人口对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求会越来越迫切。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即使城镇化速度逐步加快,到2030年-2035年期间,仍有将近4亿的农民,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农村依旧是我国最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最后阵地。因此,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既是我国从解决城乡差别、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城乡统筹一体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对经济战略的实施起着资源配置的关键作用,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金融能够提供有效支持,金融业可通过金融体制改革、信贷资金投入以及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等方面为突破口,加大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持。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其突破口在于加大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产品,提高乡村金融服务水平,从而带动调整优化农业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和布局结构,着重解决涉农金融服务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引导金融机构优金融资源配置,对乡村振兴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做到重点支持,并在农村地区不断拓展和延伸农村金融服功能,形成全覆盖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二、相关文献

(一)乡村振兴战略综述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乡村衰落是一个严峻的客观事实,改革开放促进了我国经济增长,但同时也改变了我国的社会结构,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农民工现象称为我国独特的一种经济现象,而与之相对应的则是青壮年劳动力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劳动力向东南沿海聚集的过程,也正是中西部农村走向衰落的过程,贫困村、空巢村、老人村、留守儿童村……已成为当下我国(尤其是中西部)广大农村不争的客观事实。据住建部统计数据显示:1978-2012年,我国行政村总数从69万个减少到58.8万个,自然村总数从1984年的420万个减少到2012年的267万个,年均减少5.5万个。乡村衰落的最重要特征是农业基础设施荒废、农业产业难兴、农村与城市差距越来越大。但随着“城镇化”和“现代化”概念的提出,我国乡村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变迁,乡土文化的重要性逐渐被忽略,传统乡土文化的地位似乎岌岌可危。在这样的背景下,重塑乡村文化形象,树立乡村发展理念,实现乡村振兴显得尤为重要。

(二)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探索与实践

近年来,在发展农村经济,实现乡村振兴方面,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如何实施乡村振兴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如:提出“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特色小镇建设”等,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初步探索与实践。其中:新农村建设的具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其目的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美丽乡村建设,最早是由浙江安吉县提出的“中国美丽乡村”计划,而安吉县的美丽乡村建设已成为了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新理念;特色小镇建设其本质是要发展具有特色优势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信息产业、先进制造、民俗文化传承、科技教育等魅力小镇。目前,国家相关部委已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国将培育1000个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的特色小镇。与此同时,国家发改委明确了特色小镇开发的要求与其开发模式的类型,其目的是要保护独特风貌、挖掘文化内涵、彰显乡愁特色。“田园综合体”试点主要是指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通过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平台、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业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目前,我国已在河北、山西、内蒙古、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云南、陕西、甘肃18个省份开展了试点工作。

三、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金融支持切入点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结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际,以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发展为突破口,不断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产品和服务方式、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推动农村金融服务多元化,为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夯实了基础。

(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金融机构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所提出的健全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推动农村金融机构回归本源的要求,积极拓展涉农信贷业务领域,有效增加“三农”信贷投入,不断加大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力度,有效满足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金融服务需求。截止2017年末,我国农村地区贷款余额25.1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9.3%,增速同比提高了2.8个百分点,当年新增农村地区贷款2.5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多增6060亿元;农业贷款余额3.9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7%,增速同比高出1.5个百分点,当年新增农村地区贷款2187亿元,较上报同期多增394亿元。

(二)农村经济的信贷资源配置有所优化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其目的就是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在这一战略背景下,金融机构应加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支持力度,通过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对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形成有力支持。各金融机构应根据农业转型升级的要关要求,在加大对传统农产业信贷支持的基础上,加大对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信贷支持力度,将更多的信贷资金投向强化农业物资装备、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等现代农业领域。截止2017年末,我国农村企业及各类组织贷款余额17.03万亿元,比年初增长1.51万亿元,同比增长6.97%;城市涉农贷款余额5.81万亿元,比年初增长0.54万亿元,同比增长11.30%。

(三)农村金融服务产品创新有效推进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加大对三农信贷支持的过程中,充分结合自身业务特点,根据农村经济发展对信贷资金的需要,通过创新涉农贷款方式、优化贷款流程,不断推进农村金融服务产品创新,对农业经济发展形成了有力支持。目前,我国正稳步推进农村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抵押权抵押贷款试点,在全国范围内,已有67个贫困地区试点县的农村资产得到有效利用,拓宽了农产业贷款担保抵押范围,为农业经济发展开辟了新的融资渠道。同时,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结合地区农产业发展实际以及农业项目融资需求,在部分地区创新推出了农机具抵押、林权抵押、应收账款质押等涉农贷款业务,各金融机构在此基础上,通过设立涉农信贷业务部门、简化贷款审批发放流程,延长贷款期限等方式,为地区特色农产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金融服务。

(四)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

近年来,我国以农村支付体系建设为突破口,通过加强农村金融网点建设、推广新型金融服务工具、创新服务模式等方式,加快了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扩大了农村金融服务范围,提升了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目前,我国农村支付体系网络已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各金融机构积极推广网络支付、手机支付等新型支付方式,并以此为契机,创新推出了银行卡助农取款和农民工银行卡等特色农村金融服务产品。截止2017年末,我国农村地区的金融网点数量达到了12.6万个,农村地区累计开立单位银行结算账户1966.5万户,增长7.9%,个人银行结算账户39.7亿户,增长11.4%;农村地区手机银行开通数累计5.2亿户,当年新增1.4亿户;网上银行开通数累计5.3亿户,当年新增1.0亿户。

四、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金融支持面临的挑战

(一)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制约农村金融核心主体的利润需求

当前,我国部分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金融服务水平和渗透率总体偏低。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加剧了银行竞争,由于农村地区市场份额较小、同业竞争激烈导致利润空间缩窄,国有银行纷纷将农村金融网点撤销或合并。目前各县级地区主要以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邮储银行作为支农主力军,农村金融服务缺失和布局空白现象明显;同时我国部分农村地区以山区地形为主,人口杂居分散,经济贸易聚积区、农村集市和边民互市区域较少,在新设金融机构、网点布局和自助终端配备等方面,由于无法达到盈利的存贷款规模和业务交易量,农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受阻。

(二)金融业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不够

就目前而言,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效率低下,初加工为主,精细化加工发展缓慢,龙头企业的规模、股权结构以及品牌化及质量溯源制度建设较慢,制约了现代农业综合竞争力的进一步提高。而金融在这一发展过程中,由于金融的引领作用发挥不够,使金融对农村这一领域的服务基本处于空白。各金融机构在对农业基础设施(包括农田水利建设、耕地质量的提高、科学技术推广应用、农业的设备制造等)的贷款很少,与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能力要求不相适应。

(三)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有待健全

目前,我国农村村金融服务体系是以农村信用社、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为核心,部分商业银行参与,民间金融为补充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但是从支农效果看,农村信用社、农业发展银行仍然是农村金融服务的主力军,国有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作用需要加强,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实行向城市收缩战略,将设置在县城以下的机构全部撤销,致使乡镇的金融网点急速减少,金融服务体系在乡镇进一步削弱,导致对现代农业支持能力不断下降。

五、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金融支持路径探索

(一)持续推动农村普惠金融健康持续发展

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要求,推动加快建设现代化普惠金融体系,继续宣传引导树立正确的普惠金融理念,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和金融知识普及教育。继续发挥政策引导和激励作用,引导金融资源向深度贫困地区、小微企业、创新创业等群体倾斜。同时,发挥部门合力,加强财税金融政策的协调配合,发挥政策对金融资源的撬动作用,完善各类财税奖补减免政策,优化财政贴息资金的审批流程,按时合规发放贴息资金,提高承贷银行推进普惠金融的积极性和利益保障。落实金融机构税收减免和农户贷款税收优惠政策,确保涉农/小微企业贷款增量奖励和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按时拨付。建立地方风险补偿专项资金提升金融机构在普惠金融贷款的风险分散和缓释功能。

(二)建立金融机构农村金融的可持续经营机制

以普惠金融为方向,发挥政策性、商业性和微型金融的互补作用,进一步深化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在竞争有序前提下放宽机构市场准入、下放网点布局审批权,支持社区银行、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社、小额信贷和消费金融等机构发展,充分发挥“草根金融”的优势,构建多层次、多样化、开放竞争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积极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延伸网点、扩大业务范围、推广POS机、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新型支付业务,多渠道为农民提供便捷的支付结算渠道;支持农产品、经济作物、农业生产资料等各类交易市场使用银行卡、电子汇划等非现金支付结算,实现金融服务向边远农村延伸。

(三)持续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模式和产品。

遵循市场化运作模式,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金融机构的核心主体作用,改变以不动产抵押为核心的贷款抵押机制,探索建立多种类担保体系。结合贫困居民缺乏足值抵押品和担保物的实际,探索建立以稳定现金流和信用为基础发放贷款,综合考虑资产、家庭状况及信用,借鉴“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推广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支持力度,提高农村地区信贷资金的可得性需求。

猜你喜欢
金融服务金融机构战略
改革是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的重要途径
“三农”和普惠金融服务再上新台阶
让金融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协力推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金融机构共商共建“一带一路”
战略
战略
解决小微金融机构的风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