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市纪念性雕塑的视觉性呈现研究
——以上海人民英雄纪念塔为例

2018-07-14 19:48陈烈胜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201620
大众文艺 2018年7期
关键词:公共性雕塑上海

吴 燕 陈烈胜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201620)

一、城市纪念性雕塑与视觉传达

“公共”英文中为commonality,其意思为公共平民之意;"艺术”的英译为art,一般与视觉相关,是以运用二维与三维的再现,在人的视觉中留下印象。当前视觉传达的运用已在各个领域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其影响日益增长。因此,公共艺术与视觉传达设计的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公共艺术形式,体现了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也使得我们生活中的公共艺术形式更加丰富,传达信息的手段更为有力。

二、上海城市公共雕塑艺术的发展与要求

近代,上海就开始了现代城市化发展,同时西方殖民者将公共空间中设置的公共纪念碑、雕塑的传统带入了上海后,使得上海成为我国城市公共艺术或雕塑发展最早的城市之一。上海相对发达的都市化形态、建国后上海的城市雕塑建设受到领导及各界人士的支持与重视、大量杰出的艺术家们汇聚在此,成就了上海的城市公共雕塑无论在数量还是品质上都处于全国瞩目的城市之一。

2004年7月,《上海市城市雕塑总体规划(2004——2020年)》针对特定的区域空间做了特定雕塑题材的整体定位:黄浦江滨江景观轴的城市雕塑景观体系需反应历史文脉、艺术文化题材的城市雕塑,以此反应城市历史记忆和水岸文化的特色。

三、上海人民英雄纪念塔的分析与研究

上海人民英雄纪念塔,是黄浦滨江景观轴不可不提的地标性的纪念性雕塑群,也是具有经典意义的公共艺术设计。纪念塔的设计内涵具有深刻的概括性,由三个枪状的塔体组成,象征着鸦片战争、五四运动、解放战争以来为国牺牲的先烈们。塔身巍峨雄伟,当人置身塔下仰望塔顶之时,一根根挺拔的线条将人们的视线引向蓝天,思绪也追随着视觉的引向陷入无限沉思之中,使人产生崇高的敬意。

人民英雄纪念塔的设计融汇了抑扬顿挫与高低起伏的节奏感,完美体现了中国式的设计语言。巨大的下沉式广场营造了一个凝重、沉思的空间,便于民众在此瞻仰、怀念先烈们。广场的四周设有大型花岗石浮雕,全长120米,高3.8米,雕刻内容均是具有典型意义的历史事件。艺术家以写实的手法展现了上海人们从1840年至1949年间的革命斗争景象,栩栩如生的雕刻还原了革命时代的先烈们为理想而奋斗的壮志豪情。纪念性雕塑为大众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概念,运用艺术的手法将前人的优秀品质与思想传递延续下来,让人在接受教育的同时,又美化了城市、提升了大众审美情趣。

四、结合新时代发展的反思

由于公共艺术文化受到大众消费文化的冲击后,给现代绘画、建筑、公共空间和城市雕塑等带来了新的发展和机遇。纪念性雕塑由此也开始逐渐放低姿态,出现了从神性向人性的靠近,王洪亮的《狼牙山五壮士》就是此类典型的代表作。

但纪念性雕塑因其内容的严肃性、话题的沉重性,使得此类雕塑的公共性上存在着局限。人们在被动接受,甚至是忽略它的存在。公共性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变化,不同的研究者也会有不同理解。有的是从公共艺术的角度来探索当代文化的共享性与政治上关于民主、平等的权利关系;有的是从公共艺术的民主化、大众化来揭示公共艺术的公共性。但这些都未能清晰的说明公共艺术内在的公共性,也未能有效地提出公共性如何运用于艺术作品中的有效策略。

借助公共艺术作品与民众进行有效交流沟通才是实现公共艺术的公共性的唯一途径。而这种交流是建立于感性经验基础上的——观者首先是通过感官的方式与外部世界进行信息的互换与流通的。如果缺失了或忽视了作品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那么所谓文化上的共识和经验以及价值上的认同便无从谈起。由此可见,交流沟通的行为关系实际上就是公共艺术与公众之间互动关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如何有效地运用视觉语言与新的技术发展,使纪念性雕塑在与大众交流沟通上的互动更具主观能动性,则是一个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也许我们可以从许多成功的公共艺术中找到如何让城市纪念性雕塑在保持内容的庄重感的同时,又不失互动性的启示。

(一)光影的视觉效果

由美国女艺术家Paige Bradley设计的《Expansion》,表现了一个如何冲脱为我们设定好的空间景象,比如性别、种族等问题。整个作品被置于一个空旷的环境中,女性纤细的形体与肌肉张力的对比、光源以及材料的拼接使用,无不增加了视觉的冲击力,让路人无法忽视它的存在。

傻姑继续在垃圾堆里翻找。范坚强从车厢里找到一个苹果,蔫得像八十岁老人的脸,他拿着苹果朝傻姑走去,笑着说:“来,给你。”

(二)多变的材质使用

在这个多元、信息大爆炸、个性开放自由的时代,单一的传达方式已无法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在城市纪念性雕塑领域中,结合所处环境的特点与优势以及多元化的视觉表现方式,能够有效地吸引人们的眼球,并愿意与之产生联系与共鸣。马尔瓦洛萨海滩的水船喷泉,就利用水的射流方向和颜色制造出一种错觉,乍看之下像是一艘船,但实际上是人造喷泉。在夕阳、灯光、蓝天白云等周围环境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唯美。

(三)自然环境的利用

美国华盛顿的越南战士纪念墙,充分利用了天然的坡地的起伏,让人无不惊叹其设计的巧妙。纪念墙由两扇黑色抛光花岗岩墙体构成,两扇墙体成夹角相对,两端逐渐缩小,直至消融于大地之中。花岗岩墙体上刻着阵亡战士的名字,游客可以在杰佛逊纪念馆前坐着享受阳光与闲暇时光的静怡,当人们走过华盛顿纪念塔时,刻满阵亡战士名字的墙体映射出自己的身影时,不得不放慢自己的脚步去缅怀、祈祷、反思……

(四)形象元素与心理

罗斯福纪念公园中的罗斯福纪念像,面容坚毅。在这严肃庄重的青铜像旁边,有一只青铜制的小狗,那是罗斯福心爱的宠物法拉。小狗的萌样使得整座严肃的雕像多了一份温度与人情味,使人心生暖。

(五)数字媒体的运用

数字时代下的新媒体公共艺术的发展契合了当今城市文化的发展的需求,也为城市纪念性雕塑的发展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新媒体使物体活了起来,使纪念性雕塑在与人的互动中增加了娱乐性。在芝加哥千禧公园,矗立着两座镶嵌着LED视频墙的透明玻璃砖塔,视频内容是一个嘟着的双唇,水从嘴巴缝中喷射而出,好似瀑布般洒落在黑色花岗岩倒映池上,水珠在塔周围形成了阵阵薄雾。此类的设计由于结合了科技的艺术创作,而具备了强大的互动性、新颖性以及美化环境等功能,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的。

(六)3D壁画艺术的趣味性与视觉冲击力

新科技3D壁画艺术,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它能够将在二维上塑造的形式以三维的形式展现出来,营造出虚拟的三维空间,以一种视觉错位的方式传递出特殊的视觉感受及趣味性。ródka是波兰波兹南的一个具有浓厚历史传统的街区。为庆祝“城市的自主权”,艺术家们创作了一系列的3D壁画来纪念这个小镇,让人仿佛身处童话世界,消除了疲劳与压力。

五、结论

伴随上海城市发展,新时代的居民对城市纪念性雕塑公共艺术的精神需求越来越高,而纪念性雕塑设计也伴随人们精神需求的提高受到大众的关注和重视。视觉传达的表达形式以其多样的形式和优势,应该在上海城市纪念性雕塑设计中受到重视与应用,将纪念性雕塑艺术融入人们的生活中,使人们主动参与其中。只有秉持着开放的观念、深入探索艺术与生活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在这永不停止的互动中,不断地剔除肤浅、固化、虚假的生活装饰,才能使这样的潜移默化式的交流变得更有效,这也是公共艺术的核心价值。

参考文献:

[1]王中.公共艺术概论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2.

[2]郭公民.上海城市公共艺术 [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7.5.

[3]谭茹轩,丁山. 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中平面包装艺术形式的表达[J].跨界•包装,2016.2.

猜你喜欢
公共性雕塑上海
虚拟公共空间中的乡土公共性重建
上海电力大学
巨型雕塑
间隙、公共性与能主之人:楠园小记
我的破烂雕塑
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公共性中的角色探究
写实雕塑
欢乐上海迪士尼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
论大学图书馆公共性形成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