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1雕塑展”观后感

2018-07-14 19:48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院530022
大众文艺 2018年7期
关键词:木凳战马安静

曾 莉 (广西艺术学院 美术学院 530022)

2017年11月9日,广西艺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第三工作室8位研究生的造型雕塑展开幕,展览之名为三个数字“871”,意为8个人7年1个展。

参展的8位学生均是造型艺术学院第三工作室2009级同班同学,分别于2013年、2014年、2015年就学于何镇海教授和覃继刚教授两位导师。其中四位已毕业,四位仍在读,但大家都在广艺学习7年(本科4年,硕士3年),所以共同策划了此次展览。

顺时针绕展厅一圈,展出的作品分别来自于梁洪、关启希、文东东、邓业万、安静、杨春生、陈浪华、吴晚霞。视频里循环播放着这群年轻人对自己创作的解说及对艺术的感悟。

这次展览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展厅的每一件展品都让人感受到作者的技与道。成功的作品是熟练的技术与思想的结合体。

梁洪的作品《汉山•乐人•乐水》是系列作品,初期只以铁做成山,后来在山下加入不锈钢,生锈的铁与明亮的不锈钢形成材料与视觉上的强烈对比。山体上线刻花山岩画中的形象。现代材质里融入广西地方元素,有视感亦有情怀。难怪这组打动观者的作品在2017年获得了“广西工艺美术作品展”“八桂天工”银奖。

关启希参展的木雕作品《六根》,五个佛面挂在墙上,一个完整佛身躺在桌上。五个佛面一个面相完整,其余四个则各有残缺,五对眼睛表现各异,有闭眼的、有圆睁金刚怒目的、有伤感的、有慈悲的、有沉思的。每张脸都从眼睛处拉出几条彩色的琴弦延伸至下颌处。躺着的佛身,琴弦则从眼睛处拉到了脚部。琴弦可以拨弄,有琴声飘荡。

这组作品来自佛传故事,释迦牟尼结束苦修,在毕钵罗树下最终得悟成佛。但在悟的过程中魔王频频来扰,但被佛主抵挡,魔王无奈,便对佛祖说:“既不能扰你,便去扰天下民众。”已成佛的释迦牟尼虽身在毕钵罗树下,但已摆脱了肉身的各种限制,具神通,故可见世间之人因魔王之故而受种种苦。慈悲的他不忍世人受苦,故泪流。关启希受此启发而有了《六根》,那些琴弦便是佛的泪。

关启希可能不研究佛教,但有佛缘,有慧根,故以所思运于手成于雕,而有这样灵性的作品。

文东东对材料感兴趣,故对材料有敏感度。喜欢摆弄材料,组装、对接而产生非一般的视觉效果。这次他展出的作品是《新器形》,由红砖(他对红砖很执爱)和瓷器及金属组合,呈现出来的果然是“新器形”,具视觉之“新”。

邓业万展出的作品是木雕《战马》,一组马头,让人印象深刻。驰骋疆场的战马在我们认知里是昂扬雄健不可一世的,但他的战马却是柔软至极的,仿若可随意捏柔的面团。不但如此,这些战马没有雄姿,只有无奈、哀伤、悲愤。邓业万参看了许多古代战马的雕刻作品,主要是石雕,如霍去病墓前赫赫有名的“马踏匈奴”。最终是源于传统而不固守传统,经过思索而成就了另一面目的战马。这是走出战场的战马,是战马真实生活的一部分,却比气势憾人的战马更能拨动人心。

安静的作品安静的在一角静静绽放,这是一组名为《邂逅》的木雕。细密的雕凿印迹布满木身,不管是哪种造型,都给人“绽放”之感。安静喜欢木质材料,喜欢其原初的质感与纹理,尽量保存其本来面目。广西广布的喀斯特地貌中那些千万年上亿年的钟乳石,大自然让其呈现鬼斧神工的纹理。自然的神奇牵动了安静不安静的思维,挑动了她的灵感,便有了这样的“邂逅”。

杨春生的木雕《筑巢》依其所得木材原型稍加改造便成为温馨有爱的两只鸟,它们伫立枝头,要为爱筑巢。春生有系列作品《拼凑•远方的记忆》,是在福建甫田实验基地依到手的木材组装修饰而成的创意之作,记忆福建学习的点滴,故名“远方的记忆”。

陈浪华是这群年轻艺术家里获奖专业户,其作品从2011年(那时其为大二学生)便开始获奖,其获奖次数与级别每年递增。稍列几项,2015年《娱戏的木凳》获得“第四届中国大学生艺术作品展”金奖,并被收藏。同年,此作品亦获得“第九届中国-东盟青年艺术创作大赛优秀奖”。2016年《流逝的年代》获“第十届中国-东盟青年艺术创作大赛”优秀奖。2017年《流逝的年代系列》获得“广西艺术作品展览-第五届广西美术作品展”雕塑类优秀奖。

陈浪华执着于自己的两个主题,即“木凳”和“算盘”。他的“木凳”系列有《快乐的木凳》和《娱戏的木凳》,“算盘”系列均名为《流逝的年代》。每出一系列都有新的思考与惊喜。木凳是我们常见之物,但在陈浪华手里,却由静而动,变得活泼可爱,富有生机。让人过目不忘。毛姆定是欢喜这组可爱的作品,因其认为“艺术的主要目的是使人愉悦”。

今天基本消失的古老计算工具算盘,在这里被嵌入了现代的收音机、电视、电脑等组合中,熟悉又陌生。亦是让观者无法忘怀的作品。

吴晚霞喜爱对不同材料加以综合,《山里人》是木与陶的合体。展出的《钟馗系列》是陶瓷作品,选择了家喻户晓的神话吉祥人物钟馗来表达自己的创作理念,让传统的人物由神性而具人性,由天上而入世间,可爱好玩,多了尘世的味道。

这8位80后为何有这样的成绩呢?

首先是执着。他们本科是同班,班上共15名同学,居然有超过一半的同学上研究生。他们都执着于对艺术的追求。虽然这次的展览“871”的“1”在邀请函里的解说是“一个展览”,亦可理解为“对艺术的一根筋”。

其次是勤奋、团结。丰子恺说“凡艺术必以技术为本”。2P137经常练手,更是学雕塑之必须。吴晚霞说在工作室或教室,经常见到大家在创作,若自己想偷懒都觉无从偷起。勤奋可以相互感染。他们经常切磋,就各自的创作提出建议,提供帮助。

从本科到硕士,一路走来,8人友谊深厚。他们互相取了绰号。安静是“师姐”,关启希是“希哥”,杨春生是“春哥”,文东东叫“咚”,梁洪叫“红总、红红、bily红”,陈浪华叫“小刚”,而吴晚霞却叫“老娘”。由此可见他们情谊的温暖。

再次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陈浪华在司空见惯的凳子和算盘上,“努力去发现、发掘别人尚未认识或认识不深的方面、特点和意义”,从而“达到感受与认识的迥乎常人的新的高度和深度”。文东东的《新器形》、关启希的文字系列,均是“平常的旧材料之不平常的新综合”。

这些作品饱含思想亦有根可寻。“艺术上的创新需要独立不倚的精神,但创新的艺术却不是绝去倚傍的凭空臆造。”他们的艺术很“现代”,却倚傍在“传统”里。梁洪的《汉山•乐人•那水》具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特质,还有广西花山岩画的远古形象;安静的《邂逅》是广西地形地貌在艺术上的轻叩;陈浪华的“算盘”是古老的传统工具;邓业万的《战马》灵感来自无数的古代精美石雕;吴晚霞作品中的“钟馗”在唐代便深受喜爱;关启希的《六根》更是源于佛教的因缘。丰子恺说“艺术之道,是个性之道;传统之道,是别的个性之道”,要成为个性的艺术家,“俞非学别的个性不可”。这样的作品“有诗人的妙悟”,又“有匠人的手腕”,是有坚实根基的,非空中楼阁。

再次,导师为他们营造了一个宽松的艺术氛围。何镇海老师和覃继刚老师待学生极平等,私下里他们也叫学生的绰号,学生亲切叫他们“海爷”、“领导”。在学业上,两位导师就学生的特点加以引导,适时给予“点铁成金”的点拨。创作中有困境,则引发其拨开迷雾而“柳暗花明”。如果说导师为他们设立有边界,那便是“海洋”与“天空”。

观看此次展览,颇多感受,而拙于表达,言不尽意。这些简单的艺术作品表达了这群年轻艺术家的心灵状态,“以己心感他人之心而相赏”。期待他们更上一层楼,创作的作品“能使人在微尘中见出大千,在刹那中见出终结”。

注释:

1.(英)毛姆.毛姆读书随笔[M].刘文荣译.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

2.丰子恺.艺术丛话[M]. 长沙:岳麓书社,2010.

3.徐建融.宋代绘画研究十论[M]. 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8.

4.朱光潜.谈美[M]. 长沙:岳麓书社,2010.

5.钱穆.现代中国学术论衡[M]. 北京:三联书店,2001.

6.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M]. 长沙:岳麓书社,2010.

猜你喜欢
木凳战马安静
听,安静会说话
深入敌后,保持安静
有疤的木凳
楼上请安静
楼上请安静
森林大会
那条斑驳的长木凳
闲置的木凳
小战马
战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