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凌昊:营造一个关于时间的剧场

2018-07-14 06:45闻声
摄影世界 2018年7期
关键词:消逝现实记忆

闻声

“当幕布拉起,我们的对话早已完结——留光显影”是青年艺术家沈凌吴在上海“留下空间”举办的最新个展,展期长达半年,5月12日刚落下帷幕。在这个展览中,他用多种媒材,讨论了一个日久弥新的话题——记忆的产生和消逝。

关于记忆的产生和作用,古往今来不少哲学家、文学家、心理学家和艺术家都在讨论,却似乎永远也讨论不清。虽然从生理学的角度,我们已经大致了解人为什么会有记忆,又为什么会忘记,但因为记忆又关乎更多维的生命体验,我们总是无法确切地诉说记忆与自己的关系。记忆可以是属于集体的,却最终归结于个体,在识记、保持、回忆和再认的各个记忆环节中,都会伴随自己专属的情感和经验。

记忆和时间有关,这是沈凌昊在“留光显影”展览中讨论的话题,有点晦涩且难于用文字表达。前一秒的我和后一秒的我会有不一样吗,或者把时间单位拉长,我们所经历的种种会在时间维度上留下何种印记?

我总以为,用艺术的方式来呈现记忆和时间,与造梦差不多。人们能从作品中回望自己经历或听闻的现实,却因抓不住摸不着,甚至无法形容和诉说,而恍如梦境。但这也正是这一主题的引人之处,它能包含多种可能性,过程和结果都充满奇遇色彩。

展览中,沈凌吴把整个展示空间变成了一个关于时间的剧场,每当观众走进精心搭建的空间,仿佛回到了过往,又仿佛走进了未来,似乎看到了现实,又如步入了梦境。而这一切,都会在幕布拉起时结束。

展览名字是如何起的?请简要介绍下其中包含哪些作品?

沈凌昊:展览的名字源于这次展览的主作品《剩余物一留光显影》。当观众穿过黑色的幕布,可以看到34件由感光材料制作的图像装置,这些图像是我通过对展览空间(留下空间)所处的“曲园”建筑群、街道的研究和考察得来的。位于展厅顶部的UV灯会周期性地激发作品的感光部分,并在视觉上产生“留光现象”,即作品中的图像会在黑暗中发出夜光,并慢慢消逝。同时,观众的影子也会“显影”在同样由感光材料制作的感光空间中。

另一个原因是我试图在此次展览中,通过一种不断演进的动态化的艺术生产方式,将更多“跨学科”的对话和协作方式带入到展览中。像《剩余物-留光显影》这件作品,图像的选择与视觉逻辑的设计,我通过与研究上海弄堂历史的学者周力老师交流,以及和“曲园”居民的采访中不断明确。而这种艺术家与学者,以及当地居民的“在地性”对话贯穿着整个创作过程。可以说大部分作品都是这种“对话”系统的剩余物。

除了《剩余物-留光显影》这件主作品外,还有《剩余物-图像》(摄影)、《剩余物-边界&边界文献》(摄影装置)、《剩余物-后花园地图》(影像装置)、《剩余物-对话&声音&练习曲》(声音装置)等四个部分,另外还有与新媒体艺术家班磊合作的特别项目“框”。

《剩余物-图像》是我在扫描过去所拍摄底片的过程中,发现的一些冲印失误以及无法被归类的图像。这个系列是我对于剩余物这一主题最初的创作,也是整个展览的起点。《剩余物一边界&边界文献》主要集中在对“曲园”被保留下的历史建筑群,在城市化过程中所处的地理、时间以及文化等多维度边界关系的考察。《剩余物-后花园地图》是根据上海小说家BTR所撰写的小说《后花园地图》为原型,创作的一件影像装置作品。《剩余物-对话&声音&练习曲》是三件不同内容的声音装置,采用了采访录音、文献收录和现场实录的方式,并通过碎片化的声音剪辑,构成一种叙事结构,从而呈现城市边界的精神形态。与艺术家班磊合作的特别项目“框”,是在展览结束前的一次新媒体表演,也是在原展览的基础上进行一次解构和重塑。

这个展览中,你想表达“时间的回溯感”和“记忆的消逝性”,这两点其实都是比较晦涩的概念,你怎么理解它们?对你来说,你需要在作品和展览中回溯什么?

沈凌昊:我一直以来的创作,跟城市回忆以及城市化进程中慢慢消逝的风景有关。在作品中使用的感光材料带来的视觉感受,与记忆有相似的地方。出现、再隐没,在同一時间发生,很像记忆产生又消失的感觉。于是我选择以一系列在“曲园”拍摄的碎片化图像,来呈现时间的消逝感。

整个展览也以“剩余物”作为主线。我对“剩余物”的理解是那些人们已经习以为常,或者慢慢被忽略掉、关于过去的记忆。我试图通过这次的展览营造一个“时间的剧场”,所有的作品之间都有彼此的线索,辉煌的历史、被人们所遗忘的声音、隐没于城市中的古老建筑、虚构和真实的历史文献,所有的关系都是贯通的,而当观众进入“剩余物-留光显影”的空间,看着自己慢慢消失的影子,个体的印迹消逝在时间中,如同我们对时间的意识过程,不是基于当下,而是基于过去及所建构的记忆。我们所回溯的和正在消逝的就是时间本身。

这个展览中包含多种媒介呈现形式,你如何看待不同媒介的特性,以及将它们被整合起来以后,在传达作品意图方面的功能?

沈凌昊:通过这一系列的影像作品、声音文本、历史信息、影像装置等作品,我希望建构一个关于记忆的感知情境,为观者多维度、多视角地提供一系列进入“记忆”这个功能的通道,并刺激观者自身的经验系统与记忆本能,唤醒观者自身最真切的感受与认知。这种多媒介的作品呈现是多种元素相互叠加、交织、牵引而形成的一个关乎记忆经验的系统。整个展览犹如有着特殊句法的文章,让每个元素成为一个独立的单位,像词语一般纳入展览的句法中,依靠结构进行调解,让观者无意中随着各种元素主动踏进这个句法,形成自主感知。

我看到展览中的作品,最早的创作于2015年,而大部分作品是经过一段时间考察记录的方式才完成的。在当时,你创作的初衷是什么?

沈凌昊:最先创作的是《剩余物-图像》。在这件作品中,我收集了大量在扫描旧底片过程中,发现的一些冲印失误以及无法被归类的图像。这些无法被辨明的图像就像某种无法被追溯的记忆,并作为失效的图像被存留下来,它们如同时间的剩余物。当时创作这件作品更多是因为对于这种偶发性图像的着迷,以及图像学意义上失效后的抽象美学样式。但与之相比,这次的创作方法会更自我一点,没有这么强的社会性。但这个系列的早期实验,才让我产生了对于“剩余物”这个概念的兴趣。

在创作和布展的过程中,你遇到什么难点?你想讨论的主题其实不是很容易视觉化,当把不同的媒介在一个空间展示出来,会遇到什么具体的问题,你又是如何解决的?

沈凌昊:就像你之前所说的,这次展览里有很多种不同的媒介,有摄影、视频、装置、交互性作品,如何把所有的作品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是布展时比较花时间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而且展览中有很多文献类的作品,这需要观众花时间去看或者听。所以这次展览中“剩余物一后花园地图”部分,我们通过让观众扫描作品二维码的方式,通过手机的耳机来收听由BTR创作的小说《后花园地图》。如此,观众很好地隔绝了外部的干扰。同时,我们也预设了不同的展场情景,如一些声音作品有的在户外,有的则是在会议室空间。

此外,我并不是单一地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为城市化存在的问题设计一个解决方案,我让自己成为一个忠实的感知体,将自己抛入现实生活的第一线,去体察最真实的现实,形成自己的认知与判断,然后再将自己变成一个传感器,把自己的感受与思考可视化地表现出来,以此对观看者产生刺激、促发反思,以获得一个开放式的可能性。

有不少艺术家在讨论记忆和时间,我觉得其中都会涉及一个如何把现实转换成超现实,再落地为现实的过程。有时,与其说记忆,更像是一种梦境。从这方面来说,你的这个展览是利用一个空间来为观者营造一个适合展开梦境的载体,然后让他们在其中利用感受来回溯自己的生活。你如何看观众在展览中与作品和艺术家的互动?

沈凌昊:在这次展览中,各种元素在框架之间,处于一种离散又统一的关系,这些框架并非混沌模糊的象限,相反,这些空间框架是一个情境生成的母体。在这里,现实的每个表征都受到保护,并都受制于环境、句法和空间框架。空间框架连续起一个个不间断的感知体,使之实现了事物的连续性。

观众在最初的历史及现实背景中激发出自身的记忆经验,随后在隐喻式的模拟结构中重新认识记忆的功能系统,最终在体验式的情境中,获得主体意识的觉醒,主动地重新认识并发现只属于自己的记忆经验以及与每个人都紧密相关的社会记忆。在展览最后一天,我与艺术家班磊一起将整个展览打造成一个关于“虚构”的试验场,把之前所建构的展览逻辑再次打破。这种在变化中不断自我生长的展览方式也使每个人都能参与进来,每个人都是构成这个“梦境”现场的一部分。

在你看來,摄影在整个展览中的作用是什么?

沈凌昊:摄影可以说是我创作与思考的原点。在“剩余物一边界”这个部分中,我首先用摄影手段对现实生活进行截取采样,并使之成为某种象征性的媒介。在这一部分里,我不仅关注社区人员的生活现状,同时也对这个区域的历史、建筑风格等多重层面进行考察。照片是一种最贴近真实世界的复制品,它作为独立的物之前,首先是现实的痕迹。因此,照片便具有了双重性。它不作为符号直接对应于它所托身的现实世界,但作为物的照片又成为了一种符号,表示它所复制的那个现实切面背后的整体以及其他相似的状况。于是,这样的照片不但让人看到现实,同时也会让人联想到与之关联的一切,并激发出自身记忆中的类似经验。这就是我看到这些照片时立刻就会激发起自身记忆的缘故。可以说,这些照片就是连通两个全然不同的时间空间的一种媒介。

猜你喜欢
消逝现实记忆
梦回五千年:探寻消逝的良渚
记忆中的他们
记忆翻新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现实的困惑
从虚拟走到现实,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