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名保护视角的RBD福州上下杭模式建构研究

2018-07-14 07:09陈翠翠吴晓琼沈小棋钟文艳黄欣星
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8年12期
关键词:福州商业建构

陈翠翠 吴晓琼 沈小棋 钟文艳 黄欣星

文章基于地名保护视角,选取福州上下杭历史街区为案例,从地名保护和街区开发两方面分析福州上下杭历史街区老地名的文化价值、商业价值和游憩价值,在此基础上分析福州上下杭RBD(Recreational Business District)发展的路径,从点-线-面三个层面分析打造RBD福州“双杭模式”的构想,以期对包括上下杭历史街区在内的我国RBD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

在我国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城市地名普遍面临保护、更新、命名等方面的复杂问题。如何在保护好街区精神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完善街区建设,将历史街区打造充满内涵特色的游憩商业区,是政府面临的重大挑战。福州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在其漫长的岁月中,历史街区所拥有的老地名依附众多文化传承,已成为福州历史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但因老地名无法用肉眼看到其历史,只能借助文字语言描述,极易受到破坏,亟待人们的关注和保护。本文由此提出从地名保护的视角打造上下杭RBD片区,就每一个老地名进行历史搜寻与文化追溯(以地寻源),重现其在上下杭兴盛的那些年代的商业布局,也在RBD构建中凸显地名文化,从而将上下杭街区打造成一个文博商旅互协性的游憩商业区。

一、文献回顾

关于RBD的研究最早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Stansfield C A和Rickert J E在研究旅游区购物问题时,为了描述该类旅游地的结构和功能特性首次提出了RBD的概念。Klaus J与Meyer-Arendt在研究墨西哥湾海湾滨海旅游胜地时,也结合RBD进行了研究。20世纪80年代末,RBD才延伸到城市旅游的研究范畴中。Getz于1993年提出了旅游商业区的组成模型。此外,学者在进行旅游及游憩相关方面的研究时,与城市地理学的一些理论相结合。保继刚将RBD的概念运用到城市与旅游研究中,并提出通过旅游业的带动作用,将其发展为一个具有新的城市功能的旅游商业区。随后,黄震方探讨了大城市商业游憩区的形成机制,并对此提出了城市商业游憩区的开发原则以及产品体系。朱腾刚认为建设城市游憩商业区(RBD)应以人为本作为理念,充分发掘城市的游憩功能,从而改善城市的游憩环境、提高城市的旅游竞争力、构建和谐的旅游城市。姜国华认为,城市商业游憩区是集购物、餐饮、文化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区域,有着突出的游憩功能和要素。张静认为,以历史街区为依托的城市RBD片区开发,是带动老城重新焕发活力的一种有效方式。韩剑磊等从外部环境感知和内部融入度两个角度,对昆明市城市RBD进行满意度评价分析,并进行其旅游体验提升路径、对策分析。

本文沿用保继刚等提出的概念“RBD是城市中以游憩与商业服务为主的各种设施(购物、饮食、娱乐、文化、交往、健身等)集聚的特定区域,是城市游憩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RBD作为旅游吸引物的角度和延续地名的内涵和价值的基础上进行研究,探讨如何建构富有地名文化韵味的福州上下杭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开发模式,同时也弥补了从地名文化探讨打造城市游憩商业区这一课题的空白。

二、研究对象

一个地区的地名是标志当地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活化石,作为福州曾经的商业中心,上下杭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因此也留下了许多极具地域特色的地名。它们是盛极一时商贾文化的缩影,具有极大的价值,详见表1。

三、基于地名保护的福州上下杭RBD模式建构研究

每个历史文化街区都有其空间肌理、街巷格局、历史和民俗文化、建筑等方面的特色要素,这也是城市游憩空间形成的重要物质基础。根据相关理论,结合国内外案例分析,本文以点(特色建筑设施)、线(街巷布局)、面(规划功能区)的方式将地名保护融入上下杭RBD的建构中,“双杭模式”由此酝酿而生(见图1)。

(一)復原点:地名溯源推动活态传承,丰富体验式参与

上下杭街区的改造中,相关部门首先要对仅存的商号、会馆和庙宇进行保护性修葺、重建等;其次对商业投资者的投资产业进行甄别,商业投资者应政府要求投资具有上下杭特色的产业。由此,上下杭得以在提升游憩体验、发展体验经济时,使经济效益与文化效益、社会效益相协调,达到优化上下杭历史街区产业布局的效果,让地名在开发的同时得到保护与传承。

1.会馆

上下杭共有14座会馆,其密度高居我国传统商业街区前列,每个会馆都体现了不同地区的商业文化和生活文化。然而,由于历史因素和自然灾害以及保护措施不利等因素,现仅存6座会馆。如今,可通过地名及其历史重塑这些会馆,把不同会馆所代表地区的生活文化、商业文化巧妙地浓缩在上下杭这个区域,以多样化的形式展现闽商文化。

2.商行

这些承载浓郁地名文化的商行旧址,政府应对其进行开放式管理,让游客也能够参与其中,亲身体验当地文化,形成良性体验模式,有利于游客提升地方认同,特别是在体验过程中可拉近不同文化背景的游客对上下杭各色商行的印象养成。

(二)更新线:地名溯源完善街巷布局,发挥再生产作用

1.设立街巷老地名标识,追溯地名历史形成文化品牌

因独特的商业文化和宗教文化,上下杭的每一条街巷都有其历史渊源和故事脉络。因此,老地名的内涵需要被挖掘且展示出来。首先,形成上下杭地名带有独特历史文化标志的要素,拓展标识性,在道路的交汇点设立标志物,增加“线型连续”的创新。其次,发挥道路的文化功能,让游客在游览中了解历史街区的文化,在地名标识中体现新意与心意。

2.打造地名文创产业链,完善上下杭RBD产业体系

文化只能通过再生产而非复制的方式延续和发展,地名因为自身作为记录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载体,具有极大的商业开发价值。因而打造地名文化创意产业,首先,需要依靠政府力量,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和实施政策扶持文创企业;其次,文创商家应提取具有上下杭代表性的文化要素进行创意加工;最后,在政府和商家的运作下,形成成熟的文创产业链,并完善上下杭游憩产业体系的文化性。

(三)体现面:地名溯源融入文本规划,优化全业态结构

根据《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内容,结合地名文化的融入渗透,从宏观上把握上下杭历史街区基本格局、基础设施、资源情况等,及其与周围地区的相互作用,将其街区业态结构优化为以下片区。

1.上杭路商贸会所区

政府进行招商引资时注重甄别,为有意愿在上下杭经营店铺的老居民提供优惠政策。商家结合会馆和传统院落,发挥地域文化的特色的同时不失街区活力,建设适应现代生活的商贸高级会所。

2.文化展示区

以张真君祖殿、陈文龙尚书庙、工商联八角楼、高氏文昌阁和杨鸿斌故居为核心。保护当地物质性遗产保护的同时,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也要重视并予以结合,通过老字号的复兴、传统民风民俗的再现等,实现传统文化以及古城历史脉络有效的保护性开发和再生发展,并建立民间文化保护机构,全面提升历史文化街区向RBD的文化吸引力。

3.龙岭顶民俗休闲区

政府利用龙岭顶现有环境资源布置休闲商业,同时结合关帝庙突出民俗展示功能。引入上下杭老居民在此同时销售光饼、鼎边糊等传统食品,对上下杭地名文化熟悉的老居民同时可以为游客充当导游,增强游客的地方感受。

4.创意街区

在张真君祖殿西侧现有风貌建筑的基础上,规划建设手工作坊和入驻地名文创产品商铺。在游憩化氛围的打造中,除了大的街区、空间的氛围外,还要在细节方面,如商店内部的购物氛围也应得到创意体现,使游客在消费时的感受成为游憩经历中值得记忆的事件。

四、结论

随着上下杭街区商业功能的完善,其派生的游憩功能也随之渐渐凸显,最终演变成为集商业、游憩功能为一体的传统游憩商业区。因此,规划建设RBD必须在完善商业功能的基础上,充分重视商业文化、商业氛围、建筑景观和历史风貌等的营造,合理配置各种商业、休闲、娱乐服务设施等。将地名保护融入城市RBD建构,是“双杭模式”的最大亮点。“双杭模式”在基于地名保护的角度建构RBD,为地名的保护和延续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不仅将上下杭历史街区内部的小地名规划齐全、分类完整,形成产业链和文化品牌,也让上下杭历史街区这个整体区域的发展模式独树一帜。

本文与先前诸多RBD建构研究不同的是,在提出RBD建构过程中,本文重视地名的保護和开发,依托上下杭街区中丰富的地名文化资源,形成独具特色的福州“双杭模式”,并从一种新的视角为国内外城市RBD建构的开发改造研究提供借鉴。城市RBD作为现代化城市规划发展的新模式,它的建设和提升是一个长期而持续而持续的过程,由于其形成历史较短,国内外学者对它的研究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上下杭街区作为一个刚刚开展开发进程不久的历史街区,还充满着许多未知性和可能性,希望研究能够为当地政府和商业机构、旅游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作者单位:1.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2.福建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猜你喜欢
福州商业建构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我认识的几位福州女
以爱之名 和谐至美——福州十中简介之三
逐梦福州 只为“她”
商业前沿
寻味福州
商业前沿
商业前沿
建构游戏玩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