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开发与传统村落原真性保护的路径探讨

2018-07-14 07:09赵孟莹
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8年12期
关键词:真性原住民村落

赵孟莹

随着我国传统村落保护进程的推进,旅游与古村落联系愈发紧密。旅游的现代化开发和传统村落原真性保护之间开始出现一系列的矛盾。本文以旅游开发视角出发,从多个角度探讨保留传统村落原真性的解决路径。

传统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传统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在保护传统村落的过程中,原真性是村落保护的基本原则和核心要求,如何保留传统村落的原真性是旅游开发过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一、基本思路

(一)以人为本,保留风俗,发挥原住民的主体作用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村落的经济发展已无法满足当地人的生产生活需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出村落,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久而久之,村落渐渐衰落甚至废弃,造成“建筑空缺”现象,农村空心化问题严重。地域没有人气,村落保护自然缺乏生气。传统村落在集体记忆和身份认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具有突出的社会价值。但当地居民并没有意识到传统村落的内涵,保护意识不高,积极性不强,参与度不够。

(二)以地为根,维护风貌,保护传统村落的文化载体

“地”是指传统村落内的古建筑及相关设施。建筑群是传统村落文化内涵的集中反映,也是旅游者最直观的能感受到的部分。一些地方对传统村落的不可再生性认识不足,无法进行有效保护,使村落的风貌和格局任其自然损毁。建筑的完整性程度决定了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以物质载体为依托,保护好传统村落的精神文化载体。

(三)以文为魂,营造风气,发扬传统村落的文化内涵

树立文化认同:作为文化传承主体的村民,树立起对自身的文化认同,承担起支持、践行、发扬传统文化的责任。

建立文化自信:有了足够的文化认同才能产生内在的文化自信,为进行文化传播和文化输出打下坚实的基础,推进旅游资源的深入开发。

根植文化传承:独特的传统文化是村落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多种多样的文化符号对旅游者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传承是根本,在传承的基础上发展。

进行文化再造: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结合时代发展趋势,融入新兴元素,使传统村落既含有底蕴有富有吸引力。

(四)以产为依,挖掘风物,以旅游开发推动传统村落保护。

1.民间工艺品产业化

民间工艺品是村落智慧的结晶,代表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将传统村落的民间技艺进行旅游产业化的开发和生产,在吸纳当地居民的就业的同时,也挽救了濒危的传统技艺。

2.民俗活动常态化

原住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是传统村落原真性保护的核心和关键。强调社区参与,增强认同感和归属感。吸引旅游者前来参观游览,打造原生态的旅游吸引物。

3.旅游产业链条化

旅游开发不可避免的会对传统村落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旅游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远远大于其弊端。旅游开发为传统村落的保护提供了资金保障,传统村落的开发为旅游带来了资金收入。

(五)以文为景,打造风景,增强传统村落吸引力

许多传统村落在开发过程中,过分偏向于旅游设施的改善,忽视基础设施建设。开发传统村落的同时,须注重区域内环境的整体打造,营造和谐统一的文化氛围。

二、基本路径

(一)旅游开发与原真性保护并重

传统村落因其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现实情况的不同,其保护路径也不尽相同。边修复边开发,一切保护措施要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不能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传统村落的保护。保留原真性的本质是要保护传统村落,保护的本质是要让村落变成具有经济生产功能。旅游开发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留住传统村落的外衣又保留其内在的文化价值。

(二)静态保护与动态传播相结合

传统村落的保护是缓慢、渐进的、相对独立的过程。在旅游开发中,要借助媒体网络进行动态传播。静态事物包括:古建筑、周边环境及文化氛围等;动态事物包括:各类民俗活动、舞台展演以及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等。对于静态固定的事物,采取以保护为主的措施;对于动态的文化展示,采取以动态更新的传播路径。通过民俗文化活动、舞台展演、宣传视频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到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中来。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吸收新的思想,帮助村民树立文化自信。

(三)传统与现代融合

1.吸收传统民俗思想,融合现代发展潮流

传统村落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内涵,但它也是旧时代的遗留产物,其中仍然存在着不符合现代潮流的东西,开发者应有所取舍。在传统的外貌下注入新时代的元素,在传统的外表下引入更多现代化的服务设施。一方面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另一方面提升了旅游服务的接待条件,从而吸引更多的旅游者,促进当代的旅游发展。

2.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保护传统村落遗存

传统的手工测量方式,难于规范和管理。随着时代的发展,新技术的不断应用,利用3D扫描技术,将传统村落古建筑的原貌进行还原。这能够极大规避人工测量的误差,最大限度的保留古建筑的精准数据,以三维模型的形式永久地保存在数据库之中。通过数字化的分析,对古建筑的保护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3.保留原始生产方式,引入现代发展模式

传统村落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农耕型,一类是纪念型。大多数传统村落都属于农耕型,是农业文明的产物。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决定传统村落的走向。在城市化扩张的背景之下,传统村落可能会一步步沦为工业化的附庸。

(四)独立保护与多方参与相协调

1.独立保护

传统村落凝结历史记忆,反映文明进步,它的原真性保护应该予以重视。在传统村落发现、调查、建档、保护、修复等一系列过程中,住房建设部、文化部、文物局和民政部等单位面临权责不清、职能重叠、推脱责任等问题。保护手段应该从运用技术工具保护物质空间环境扩展到运用政策工具管理社会经济的持续变化。传统村落应借鉴文物保护路径,设立独立的保护机构,划定独立的保护区域,在城市边缘划定缓冲区。不断完善立法机制,以法律形式限制不合理的旅游开发。设立独立的保护通道,切实保护原住民的利益。推动我国传统村落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形成一套完整的发现、保护、评价及研究系统。

2.多方参与

原住民:原住民保护意识薄弱,主体意识缺乏,文化自信心不足。社区居民作为村落保护的核心,留住原住民就保留了传统村落的灵魂。原住民的生活方式及生活景观,对旅游者独具吸引力。保留传统村落的原真性,必须留住原住民,留住原生气息。

政府:传统村落是社会的共同财富,政府作为旅游开发过程的主导者,将过分追求商业利益的商家予以取缔,对于产生负面影响的产业予以惩罚。切实落实好政策支持、法律援助、资金保障及技术服务等职责。适当放权,将原住民拉入到传统村落保护的核心地带,激发内生动力。对企业进行监管排查,切实保护传统村落的原真性。

开发方:企业是旅游开发的主力军。鉴于传统村落的特殊性,旅游开发过程中不能放任企业进行有害于传统村落的商业行为。政府应该划定开发红线,规定企业在限定机制内开发。通过探索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保证开发方获得相应经济效益的同时不损害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高校和研究所:作为第三方客体,其言论和评价具有客观参考性,为传统村落的保护提供了技术保障和人才支撑。高校、研究所作为社会公共利益体,以上两者有义务協助政府部门的保护工作,为传统村落的保护贡献力量。

在保护开发传统村落的过程中,只有各方利益主体各司其职、相互协作,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才能达到共赢的目的。充分关注原住民,各方积极参与,形成科学的共生机制,打造和谐的利益链条。开发的同时注意原生文化的保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保留传统村落原真性。

三、结语

传统村落是优秀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在传统村落的保护开发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古建筑的外貌保护的如何,更要留意原真性文化保留了多少,风土人情是否得以延续。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旅游的开发是相辅相成的,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掌握好旅游开发的尺度,将传统村落的原真性保护和开发引向正确的发展道路。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真性原住民村落
彻底改变殖民者和原住民关系的那一刻 精读
建筑原真性探微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非真性询问疑问句与传信语的异常态“同现”
从原住民地权判例看澳大利亚原住民政策的变迁——从灭绝、同化到多元共存
原住民村落的朋友们
真性,真孝,真才子——为丰坊辩
非真性询问选择疑问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