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对非遗旅游扶贫效应感知与参与行为研究

2018-07-17 06:37黄登斌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8年15期
关键词:感知

黄登斌

[提要] 新疆南疆四地州属于我国深度贫困地区之一,也是新时期我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非遗旅游扶贫根本出发点是为了使贫困人口能够从非遗旅游开发中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净利益。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与社会交换理论,以南疆深度贫困地区库木库萨尔村居民为研究对象,运用問卷调查与数理统计法,深入探析当地居民对非遗旅游扶贫效应的感知与参与行为,并对当地居民致贫原因进行深层次分析。

关键词:南疆深度贫困区;感知;参与行为;非遗旅游扶贫

基金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计划项目:“居民对非遗旅游扶贫效应的感知与参与行为研究”(项目编号:XJGRI2017130)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8年5月3日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每年农村贫困人口数减少均超过1,000万人,充分表明了当前我国在脱贫攻坚方面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2016年底,我国的贫困发生率为4.5%,而之前2012年底的贫困发生率却为10.2%,相比之下贫困发生率下降了5.7个百分点。从贫困人口的总量这一方面来看,截至 2016年底,在我国农村人口当中贫困人口还将近有4,300多万。从贫困人口结构上来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现有贫困人口大多集中在各类资源匮乏、社会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区域位置偏远的地区。从贫困人口的群体分布上来看,其主要是患重大疾病者、残疾人以及文化知识水平偏低、缺乏职业技能的困难群众。习近平在2017年6月亲自主持召开了关于解决深度贫困地区当前脱贫攻坚任务的重要会议,并且在会议上明确指出,当前我国脱贫攻坚任务仍然会面对较大的困难与挑战,并且主要难点就是如何解决好深度贫困区贫困居民脱贫致富的问题。在当前我国脱贫攻坚的实践当中,旅游扶贫属于精准扶贫当中十分重要的方式之一,而非遗旅游扶贫则属于旅游扶贫当中的一种较为特殊的形式。新疆南疆四地州就属于这些深度贫困地区之一,2015年南疆贫困人口数仍占新疆总贫困人口数的70%左右。本文研究样本点库木库萨尔村位于喀什地区麦盖提县,该地区属于少数民族聚集地区。该地区区域位置偏远,物质实体资源极度匮乏,水资源严重不足,可耕种土地面积不足,通过实体资源的开发来实现脱贫极其困难。但是,该地区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且集中,并且一直以来当地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及发展程度不够。所以,正确合理利用非遗旅游扶贫这种绿色造血式扶贫方式来促进该地区贫困居民摆脱贫困现状显得十分重要以及必要。

二、南疆深度贫困区库木库萨尔村概况

麦盖提县主要申报并且获批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具体包括:新疆维吾尔刀郎木卡姆艺术、维吾尔刀郎麦西来普、维吾尔刀郎民间舞蹈、维吾尔族服饰、维吾尔族曲棍球、维吾尔族卡龙琴、维吾尔族刺绣等;并且麦盖提县最早所申报的“刀郎麦西莱甫”与“刀郎木卡姆”已经被列为世界级与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且这两项重点项目也是急需获得传承以及保护的。该县境内主要的旅游景区景点有10个,具体包括:国家3A级旅游景区刀郎文化广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刀郎画乡、国家3A级旅游景区刀郎文化产业园(世界和平公园)、国家3A级旅游景区刀郎乡里、刀郎千岛湖、千年胡杨森林公园等。并且当地的刀郎木卡姆艺人人数有600余人。在全县范围内积极打造了集刀郎木卡姆艺术表演、维吾尔刀郎麦西来普、维吾尔刀郎民间舞蹈、维吾尔族特色服饰、维吾尔族曲棍球比赛、刀郎民俗体验、维吾尔族刺绣、特色餐饮体验等为一体的刀郎文化旅游产业。2016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为了进一步深入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更好地发挥乡村旅游在扶贫攻坚中的关键作用,各级各类相关部门共同商讨制订了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其最终目标是促使实施当地的贫困人口达到1万元以上年人均旅游收入,并且要使这1万个重点支持的乡村每年来自旅游方面的总收入要突破100万元。其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共有754个村入选,喀什地区麦盖提县有8个村,其中之一就是本文研究的库木库萨尔乡的库木库萨尔村。

三、居民感知与参与行为描述性统计分析

(一)正式问卷的投放。本文以新疆南疆深度贫困地区麦盖提县库木库萨尔村为案例调查区,且于2017年3月正式开始对样本点的居民进行了书面调查问卷与实地入户访谈相结合的调研,调查问卷采用现场填写与收回的方式。由于当地的被调查者主要是维吾尔族少数民族,其教育文化水平整体偏低,所以本研究调查问卷的语言为维吾尔语。与此同时,本研究的调查组带有精通双语的维吾尔族的研究生同学,对于一些当地少数民族居民不易理解以及专业性较强的一些调查题项进行逐个解释,并且仔细咨询受访者之后代为填写。调查问卷总共发放400份,最终回收有效调查问卷367份,调查问卷的回收有效率为91.2%。

(二)居民感知与参与行为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1、人口统计学特征。本研究的调查问卷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被调查者的个人基本情况以及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扶贫效应感知、参与态度与参与行为的情况。被调查居民的基本情况表明:(1)性别。女性人数占总被调查者人数的57.0%,因此在实地受访者当中男性人数少于女性;(2)年龄。年龄处于21~40岁的偏多,占总调查人数的75.7%,共计278人;(3)教育程度。其中,初中及以下学历的被调查者占总人数的86%,所以被调研者的受教育文化程度整体偏低;(4)职业。近80%被调查者为农牧民;(5)人均年收入低于10,000元的占95%。

2、居民感知的统计特征。本研究通过运用SPSS23.0统计分析软件对总体样本数据进行了信度方面的检验。从信度方面的检验结果可以得知,本文研究的测量总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919,据此说明了本文的样本数据具有不错的信度。

通常情况下,李克特量表的五级评分的平均值计算结果在1.0~2.4的范围区间内则表示反对,属于2.5~3.4的范围区间内就表示中立,在3.5~5.0的范围区间内则表示赞成。从居民对非遗旅游扶贫社会文化效应的感知测度表中我们可以看出PP3、PP4、PP6、PP8、PP9这5项为正向陈述变量中居民都为赞成,表明非遗旅游发展对促进本地文化活动的多样性、促进民族团结、改善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当地的知名度、加强非遗的保护与复兴等方面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NP1、NP3、NP4这3项为反向陈述变量,居民均持反对态度,表明居民普遍认为非遗旅游开发并没有干扰了居民的日常生活、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与风俗文化以及占用了大量的耕地,造成用地紧张等这些负面现象。因此,当地居民认为非遗旅游扶贫起到了正面的社会文化效应,而负面的社会文化效应居民则被当地居民所忽视。(表1)

从居民对非遗旅游扶贫经济效应的感知测度可以发现,PP1、PP2、PP5这3项为正向陈述变量中居民都为赞成,表明非遗旅游发展对增加本地居民的收入、带动本地相关产业的发展、使农特产品更好卖且价格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NP2这1项为反向陈述变量,居民持反对态度,表明居民普遍认为非遗旅游开发并没有导致当地日用品价格上涨、生活费用增加这一负面现象出现。因此,当地居民认为非遗旅游扶贫起到了正面的经济效应,而负面的经济效应则被当地居民所忽视。但是,PP1、PP2、PP5这3项均值均在4.0以下表明其对当地的正面经济效应并不是非常显著。(表2)

從居民对非遗旅游扶贫环境效应的感知测度可以发现PP7这一项为正向陈述变量中居民都为赞成,说明在当地进行非遗旅游扶贫开发对改善村里的整体卫生环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NP5这一项为反向陈述变量,居民持反对态度,表明普遍居民认为非遗旅游开发并没有使当地环境污染加重,噪音增多这一负面现象出现。因此,当地居民认为非遗旅游扶贫起到了正面的环境效应,而负面的环境效应同样被当地居民所忽视。(表3)

3、居民参与态度的统计特征。从居民对非遗旅游扶贫的参与态度可以发现,85.27%的居民支持非遗旅游扶贫在本地发展;77.37%的居民对当前非遗旅游扶贫开发现状是满意的;有43.32%的居民认为非遗旅游扶贫对提高当地经济发展有很大的作用,并且当地经济发展会依赖旅游的发展,而有33.24%的当地居民则认为非遗旅游扶贫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有一定的重要作用,但当地经济发展不会依赖旅游的发展;63.76%的居民认为非遗旅游扶贫能给贫困人口带来好处,28.88%的居民认为有一些,但不明显,1.63%的居民没有感受到;77.65%的居民支持对进一步加强非遗旅游扶贫开发,而则有11.43%的居民反对进一步加强非遗旅游扶贫开发。88.82%的居民是愿意从事非遗旅游业相关工作,5.44%的居民则是不愿意从事非遗旅游业相关工作。

4、居民参与行为的统计特征。居民对非遗旅游扶贫的参与行为表明,74.65%的居民愿意配合非遗旅游扶贫开发出让土地,16.09%的居民则不愿意配合;81.74%的居民愿意自主经营一些非遗旅游接待项目,而有13.62%的居民不愿意。有76.56%居民愿意聘用为相关非遗旅游企业职工,17.43%的居民则不愿意聘用。有81.74%的居民愿意参与非遗旅游扶贫开发培训和教育,16.61%的居民则不愿意参与非遗旅游扶贫开发培训和教育。有83.37%的居民愿意为了非遗旅游发展保护资源与环境,而有15.55%的居民不愿意为了非遗旅游发展保护资源与环境。

关于居民参与非遗旅游扶贫的方式当中,最受欢迎的三种方式分别是直接参与非遗旅游相关服务工作的居民(76.56%)、参与手工艺品制作的居民(66.21%)、经营农特产售卖店(41.68%)。而选择参与经营农家乐(18.80%)、经营家庭旅馆(18.25%)、旅游交通接送游人(8.71%)的居民较少。根据实地访谈调查发现居民参与积极性很高,但是其实际参与能力不足,从居民参与非遗旅游的限制因素当中,可以发现其所占比排名依次为资金支持(71.11%)、文化技术(56.13%)、致富信息(44.41%)、政策支持(23.43%)。其中,资金支持、文化技术分别为2个主要限制因素,其占比均在50%以上。(图1)

四、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从贫困人口角度为切入点,当地居民对非遗旅游扶贫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正面效应显著。但是居民对负面效应的感知不明显,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在脱贫致富初期,贫困居民更加关注经济利益与社会生活条件的改善,而对环境的影响漠不关心;另一方面则是由于非遗旅游开发带来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负面影响本来就很小或者还未逐步显现。相比非遗旅游扶贫的经济效应,非经济影响同样重要,如何把握非遗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平衡点,是值得人们深思的重要课题。

(二)建议。从表面上来看,当地居民是经济方面导致的贫困,是当前南疆深度贫困地区居民的主要问题,但是其贫困的深层次原因实际上来自精神,他们对于直接获得的资金或者物质需要是最大的,但是对于间接的致富信息以及政策支持需求相对较小,以至于在南疆深度贫困地区居民当中“等靠要”的思想普遍存在。所以,今后扶贫实践当中政府以及相关部门一方面要关注当地居民的现实经济技术方面需求;另一方面也应该高度重视他们精神上的贫困问题。

第一,不断加大针对非遗旅游产业扶贫开发支持力度。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非遗资源,对非遗旅游产业价值链进行科学合理有效的延伸,将当地的其他劳动密集型产业与非遗旅游产业有机结合起来;深入推进非遗旅游产业集聚。

第二,非遗旅游扶贫开发的各级相关部门以及机构要坚持全域旅游发展的新理念。在非遗旅游产业发展中,不断增强与巩固自身独特竞争优势的同时,应该更进一步地去加强与本地区周边其他乡村以及其他非遗旅游企业的开展区交流合作,充分发挥与利用各区域间的非遗资源优势,从而进一步促进南疆甚至整个新疆的乡村非遗旅游扶贫开发,做到点线面的有机结合。

第三,相关部门应该进一步积极鼓励更多的贫困人口参与到非遗旅游扶贫开发的实践当中,不断解决好提高服务质量的问题。政府部门要不断完善非遗旅游产业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改善内外部投资环境,引进专业的传媒人才,采用先进的传播媒介和技术,不断拓展非遗文化传播的各种渠道,以此来打造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知名度较高的刀郎非遗文化旅游品牌。

第四,一方面要加大对非遗旅游业的补偿力度;另一方面也应该不断完善非遗旅游产业各个利益群体之间的分享机制。在规章与制度方面,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要根据当地独特的民俗风俗习惯来更进一步建立适合当地非遗旅游行业专门的规章与制度,从而实现少数民族特困地区非遗旅游发展和贫困减缓的“双赢”。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永飞.西部民族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扶贫开发研究——以国家级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J].中州学刊,2013(10).

[2]卢世菊,柏贵喜.民族地区旅游扶贫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调发展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2).

[3]秦远好,马亚菊,刘德秀.民族贫困地区居民的旅游扶贫影响感知研究——以重庆石柱县黄水镇为例[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8).

[4]李会琴,李晓琴,侯林春.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区旅游扶贫效应感知研究——以陕西省洛川县谷咀村为例[J].旅游研究,2012(3).

[5]蒋莉,黄静波.罗霄山区旅游扶贫效应的居民感知与态度研究——以湖南汝城国家森林公园九龙江地区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5(4).

猜你喜欢
感知
找准切入点,教活阅读课文
三步导读法:让语文教学“大道至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