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业质量评价标准》的公共参与 素养培养初探

2018-07-17 09:29李碧影
新课程·中学 2018年3期
关键词:学业思想品德标准

李碧影

摘 要:基于學业质量评价标准的教学为教学明确方向、规范教学、避免盲目、减轻负担、提高效率。从公共参与意识、公共参与知识、公共参与能力等三个方面阐述基于《学业质量评价标准》的公共参与素养培养实践探索。

关键词:思想品德;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公共参与素养 广州市研究室组织编写的《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业质量评价标准(思想品德)》以下简称《学业质量评价标准》是广州市一线教师实施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参考书。它是以《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为依据而研制的,设计思路体现要求初中阶段的学生需要进一步学习正确处理与自我、与他人和集体,以及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遵循了基于学习内容,关注学生体验的学科能力标准为主,体现学科素养的培养要求等原则研制,是连接课程标准与学科教学实践的桥梁和纽带,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导向作用。教师基于《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实施公共参与素养培养的教学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一、基于学业质量评价标准教学和公共参与素养的含义

基于学业质量评价标准的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业质量评价标准(思想品德)》对学生规定的学习结果来确定教学目标、设计评价、组织教学内容、实施教学、评价学生、改进教学等一系列设计和实施教学的过程。什么是公共参与?国内学者李艳霞认为,“所谓公共参与就是指公民通过合法的途径与方式,以政治社会生活主体和客体的双重身份直接或间接参与、影响公共事务的过程。”公共参与素养由三个方面构成,即:公共参与意识、公共参与知识和公共参与能力。有关研究者指出:素养=(知识+能力)态度,态度是用乘方来连接知识与能力,素养是“可教、可学”的,是经由后天学习获得,它可以通过有意的人为教育加以规划、设计与培养,是经由课程教学引起学习者长期习得的。

鉴上所述,现从基于《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实施公共参与意识、公共参与知识、公共参与能力等方面,浅谈公共参与素养培养的实践探索的几点做法:

二、基于学业质量评价标准的公共参与素养培养的策略

(一)聆听学生心灵撞击之声音,找准公共参与意识培养点

基于《学业质量评价标准》的教学理念是帮助初中阶段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学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含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所以教师要善于及时捕捉在实践中的矛盾冲突,聆听学生心灵撞击之声音,设计两难问题,让学生思想在碰撞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公共参与意识。面对全社会对倒地老人“扶还是不扶”的热烈讨论,折射出人们对道德良知的珍视与焦灼,对社会漠视。为了帮学生滤清正取,在《让生命之花绽放》内容学习时,我引入事件:在苏州阊胥路,一名65岁的大妈雨天骑自行车时,不慎摔倒在马路上,造成腿骨骨折,结果在10分钟的时间里,路过的上百辆汽车和几十名行人中,没有一人上前去扶她,甚至她对着围观者大喊“是我自己摔倒的,我不会讹你们”也无济于事。

根据以上内容,设置两难冲突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找准切入点进行突破,化解疑难,滤清错误认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观点。我设计一个问题:假如你也在围观者之列,你打算怎么办?这是一个带有争论性的问题,也是社会中存在的真实现象,学生很感兴趣。在宽松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我会去救她,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有的说:“我去救她,但前提要有视频见证。”有的说:“为保护自己,我不直接去救,但我会打110和120,让警察和医生来诊断。”还有同学说:“我根本不会去凑这个热闹,直接绕过,自然有人管!免得给自己带来麻烦……”各种答案反映出世间百态,面对学生的种种答案,我不是以对和错做简单的评判,而是把同学们的答案整理归类,一起设想每一种态度导致的结果,课堂再次活跃,我见缝插针,对学生在互动中暴露出来的糊涂认识,该纠正的纠正,该点拨的点拨,该夯实的夯实,该提升的提升,最终水到渠成,统一意识到:当他人的生命遭遇危险时,应该及时伸出援助之手;既要帮助他人又要加强自我保护;未成年人要见义勇为,更要见义巧为……我们的社会应该是一个人人相互关爱的社会,人人心中都应该铸就一把判断善恶是非的良知的标尺。学生在思维碰撞中自然理解到要用理性“扶起社会误区”,树立宽容和友善意识。向学生心田里播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意识种子,种子的力量就为学生公共参与行动注入驱动力和戴上紧箍咒。

(二)以内容为载体,找准公共参与知识的传授点

教学内容是传授公共参与知识的重要因素和载体。生活理念,是基于《学业质量标准》教学的一个亮点,实现生活理念的教学不是远离学生生活的“空中楼阁”,而要把教材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中各种情景结合起来,只有“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素材,才能发挥思想品德教育作用。因此,教师要用好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要善于挖掘和丰富公共参与知识的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本地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具体状况、自己的知识积累等因素,在合理使用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内容,向学生传授公共参与知识。教师应如何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内容?教师首先将教材作为重要参照,立足学业质量评价标准,从学生成长需要出发而选择教学内容。例如:《我们享有“上帝”的权利》这框,教师了解到学生经常在小卖部购买一些没有质量保证的食品,例如:快乐兄弟、魔法士、开胃牛筋……这些产品在大商场从没有出现过,质量问题不敢想象;消费时学生出现插队和乱扔包装袋等不良行为。我把这些不良行为拍下来,当照片和那些食品在课堂上出现时,课堂立刻呈现一番新景象:有笑的、有议的、有的相互指责。我及时提问:

(1)同学们购买的这些食品是否安全?如何判断?(2)当同学们发觉购买的食品有问题时,该如何解决?(3)请评析消费时插队、乱扔包装袋的行为。学生经过一番质疑、讨论后,脸上多几分成熟和觉醒,偶有丝悔意,同时指出消费行为不够理性,不够环保,维权意识低……插队是不履行消费者义务等。教学内容、设问的设计,都是根据学业质量评价标准而设计的,通过观察法,可以看到学生公共参与知识悄悄在学生的愉悦、动态课堂中得以传授。

(三)以活動为载体,创新公共参与能力着陆点

基于学业质量评价教学就是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教师就要深化课堂改革,用民主开放的思想和行动去开启学生的智慧,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激发兴趣,使学生全员发展、生动活泼地发展。探究式学习方式不失是一种好方式,探究式学习方式关注学生,贴近学生生活,突出生活化色彩,激发学生兴趣,留给学生时间和空间,强调学生主体,调动学生参与教学。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体验、调查等多种方式,可以更真切地感受到社会生活的生动变化,在探索与体验中实现成长,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在社会中实践,从而提高学生公共参与能力。第一,在课堂开展辩论、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竞赛、游戏等活动,使学生亲身体会、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公共生活能力。例如:“关于初二下册各种权利学习,期末复习课,分小组表演侵权行为和维权途径”;“进行收集艺术珍品、集邮、摄影、小制作”等推介展示会;“开设模拟法庭”活动;开展课前5分钟新闻播报、时事竞赛等活动。第二,开展社会实践、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社区服务等活动。例如,在学习人民当家做主的法治国家中,引导学生为村、社区建设出谋划策。例如,试一试:你所在地村子或社区的居民有哪些不文明的习惯,请你列举一些,并附上具体的整改建议,然后反映给所在的村委会或者居委会。又如,在学会合理消费学习中,指导开展“我的钱,我做主”活动月,指导学生在一个月内的零用钱用三分之一作为生活消费、三分之一理财、三分之一定存,还组织学生参与爱心助学活动,为我校的贫困学生捐款“一日零用钱”,将那份火热的爱心传递到他们身上。知识内化为能力要有一个探究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实践活动,学生在实践中不断锻炼自己,不断强化道德认识,弘扬社会正气,培育和谐人际关系,学生文化参与能力、经济参与能力、政治参与能力都得以发展,从而公共参与能力得以全面提高。

(四)采取生活化评价方式,巩固公共参与素养培养的实效性

1.建立生活化学习记录袋

基于学业质量评价标准的评价倡导多主体参与评价,注重学生个体差异,通过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家长评价等共同参与交互活动,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师生共同发展过程的学习记录袋,可以超越时空不拘一格地记录下学生课内课外学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这是一种用代表性事实来反映学生成长情况综合评价的方法,公共参与素养培养更加需要生活化学习记录袋的综合评价方式。袋里面装什么,不作明确的限制,只要能够反映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参与公共生活的内容都可以记录,使学生教育更有长效性和实效性。

(1)记录袋记录的内容

a.学生社会活动的内容,如:生生、师生之间交往,每天言行举止,社会实践或社区活动,家务劳动,孝敬父母、爱集体、社会等好的行为。

b.一张卡:记录每天守法守纪及诚实守信、友善的行为。

c.一张自我评价或他人评价表。

除外:如果学生愿意把失误装进去作为教训也是可以的。

(2)记录袋操作的方法

a.主要以学生自我记录为主,教师、同学、家长共同参与,教师和家长主要负责所教育孩子的全面记录情况,选好小组长,每位小组长协助老师监督两位同学在校记录情况。

b.每天小结一次,老师每周表扬一次,每月评一次选班级之星、进步之星,期末总评加分。

2.布置生活化的课后作业

体验是一种基于学生自身的活动体验获得感性认识的学习过程,它是人的一种基本学习方式。布置生活化作业不但能使课本理论知识得以更好地落实于行动,达到知、性统一效果,而且起到了课程动态的生长性延伸。所以说公共参与素养培养会在生活化作业中得以巩固。思想品德作业可以是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实践行动记录、生活所感所悟等,在《维护消费者权益》授完课后,我布置学生一次社会实践作业,即在周末有父母的陪同下到肉菜市场挑选一些质量好、安全的蔬菜或肉类或水果,并将详细情况记录在相应的实践表格内。记录的内容为:(1)要求细心观察经营者和消费者的行为举止,记录挑选食品的知识或技巧。(2)要求学生实地考察,调查部分消费者维权意识,同时活动后写心得体会。在批阅学生的实践报告时,我非常欣喜,该次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有了较大收获。如:一个学生在感想中写道:“我认为个人确实要掌握一些生活技能,我见卖鱼的商家发觉鱼肉不新鲜,便会抹上鱼血,这时,就需要我们有一双慧眼,让奸商无计可施;当自己的权益受侵害时,要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同时提醒自己也要守法,否则会受到法律的惩罚”。生活化作业不限于形式,教师只要从学习内容、学生需要和实际生活出发,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就能得到实实在在的培养。

3.思想品德考试与生活接轨

设计纸笔测试的试题,要依据课标的“课程内容”和学业表现标准把握学习要求。考核的重点要以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为主,突出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选编具有鲜活的具体情景、应用性、实践性和探究性较强的试题。例如,在精神文明建设单元教学后,设计一道探究性试题。例如:春暖花开,风和日丽,5名女游客带着4个小孩在某森林公园赏花。为拍到“桃花雨”,几名女游客使劲摇晃树枝,大量花瓣随之飘落,一根树枝被活生生掰断。当有人上前劝阻时,女游客不以为然地说:“花总是要落的嘛!”此行为虽“微”,但影响却不小。

当今时代流行“微”,微博、微信、微阅读等已走进百姓生活。在微公益、微服务等“微行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正能量的同时,类似于上述“桃花雨”事件的“微行为”却在散播负能量。因此,身处“微”时代,我们决不能忽视点点滴滴的“微行为”。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思考下列问题:

(1)“微行为”——行为虽小,事关重大。原因何在?

(2)请你聚焦现实生活,列举两个符合或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微行为”。

(3)请选取你所列举的其中一个“微行为”进行评析。

本题贴近社会现实,贴近学生生活,犹如“精神罗盘”,浸润人们的“心灵土壤”,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需要人们在“微视角”“微领域”“微情境”中自觉落实落细落小,以此提高全体公民的素养和品格。

思想品德核心素养培养是一个蝴蝶破茧、凤凰涅槃的过程,它作为一个新生物,前途是光明的,但过程是曲折的,只要老师不断革新自己,不断反思基于学业质量评价标准教学中的不足,积极探索、不断实践,我们终究会成为美丽的蝴蝶和凤凰。

参考文献:

[1]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编.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思想品德[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

[2]柳夕浪.从“素质”到“核心素养”: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进一步追问[J].教学科学研究,2014(3).

[3]范君召.注重核心素养,回归学科本质:论2015年河南省中考思想品德试卷的特色风格[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5(11).

项目来源:本研究为<初中道德与法治培养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7XKT133)。

?誗编辑 李琴芳

猜你喜欢
学业思想品德标准
2022 年3 月实施的工程建设标准
艰苦的学业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树起学业担当之心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忠诚的标准
美还是丑?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融入法制教育的实践探索
初中思想品德翻转课堂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一家之言:新标准将解决快递业“成长中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