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格雷马斯行动元及符号矩阵理论下《向瑞士致敬》研究

2018-07-18 06:32
文学教育 2018年22期
关键词:女服务员马斯哈里斯

刘 甜

一.引言

《向瑞士致敬》(以下统称为《致敬》)是美国20世纪著名小说家欧内斯特·米勒·海明威在1933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胜者无所获》(Winner Take Nothing)中收录的一篇。小说包含三个故事,这三个故事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空间背景同是一个室内装饰相似的瑞士车站咖啡厅,分别讲述了三个美国人在候车时与瑞士的当地人——咖啡厅里的女服务员、脚夫和退休的老人——之间的故事与对话。

国内对《致敬》的研究鲜见,仅有的研究则是聚焦于海明威在《致敬》中“借男主人公之口”,将菲兹杰拉德“揶揄戏弄了一番”(吴文,2007)。本文从格雷马斯的结构主义符号学出发,运用“行动元模式”和“符号矩阵”理论,从故事情节的发展方面对该文本进行分析,展现小说的深层结构,通过剖析三组美国人与瑞士当地人的反差对比,展现两国的文化价值取向差异,进一步表现出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疏远倾向。

二.《向瑞士致敬》中的行动元模式

格雷马斯在弗拉基米尔·普洛普的研究基础上对叙事学研究有了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行动元模式”理论。这一理论分析的基础分为四个结构阶段:产生欲望或愿望阶段、具备实现欲望的能力阶段、实现目标阶段以及得到奖赏阶段。格雷马斯深层次地扩展了“行动元”这一概念(格雷马斯,1999)。行动元是结构单位,可以用来解释人物与人物之间、人物与事件之间、事物与事物之间等的相互关系。格雷马斯提出三组“二元对立”的行动位的结构单位,这三组行动位对应了三种基本模式:欲望-追求(主体与客体)、交流(发送者与接受者)、帮助或阻碍(辅助者与反对者)。这三种基本模式,即六个元素之间的结构关系图如下:

具体来说,这三组行动位关系如下:(1)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主体和客体是最基本的语义结构:主体指的是充满欲望或者愿望的存在物,是叙事作品塑造的对象,通常为主人公;客体指的是被主体欲望或者渴望的存在物,是主体追求的对象,主体和客体构成了小说情节发展的基本结构模式。主体和客体关系的语义赋值都是“欲望”,根据“欲望”衔接起来的这一组行动元的对立能够“生成一系列具体叙事,而其中‘欲望’表征的形式便同时是实用的或虚构的‘追求’”。(2)发送者与接受者之间的关系。主体的意图有时不能直接到达客体,于是,发送者给主体一个契机,缩短主体到客体的距离。它可以是人形的,也可以是抽象物;接受者是发送者的对象,也可由主体担任。(3)辅助者和反对者之间的关系。辅助者指的是帮助主体实现欲望的因素,这些因素提供帮助,促进或有利于愿望的实现;反对者是阻碍主体实现欲望的因素,这些因素制造障碍,阻碍或不利于愿望的实现。辅助者和反对者是主体的愿望投射点,客体则处于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是交际的内容(杨春,2016)。在小说《致敬》中,三个小故事有各自的行动元,接下来笔者将一一论述。

1.故事一:惠勒先生在蒙特勒掠影

这个故事是在候车的惠勒先生和咖啡馆里的一位女服务员之间展开的。主体惠勒先生由于火车晚点不得不在瑞士的小镇蒙特勒车站旁滞留一个小时,他所乘坐的“东方快车”[1]是当时世界上顶级列车,由此可见主体是一位有钱的美国人。为了打发消磨时间,惠勒打起了调戏客体女服务员的念头。先是随意问了“你还会说其他语言吗”这个问题,开始了他的搭讪。随之他一而再再而三地招呼女服务员过来,并且话语越来越露骨。当女服务员问“先生你要什么”时,惠勒先生的回答竟是“你”。这时惠勒先生的欲望正式暴露,他想通过调戏女服务员这一个“惠而不费的消遣”来打发候车的无聊时光。接着,惠勒先生甚至提出只要女服务员跟他上楼去就付她一百法郎。这被女服务员拒绝了,她说“你不该跟我开这种玩笑”,并且想让脚夫来跟惠勒先生谈谈。通过海明威的环境描述不难看出,咖啡馆周边不仅有脚夫,还有警察、卖香烟的小子和咖啡馆的其他顾客,这些人物都是故事一里面的反对者。尽管文中没有详细讲述反对者的举动,但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使惠勒先生不敢做出更放肆的举动来,这些反对者为惠勒先生实现其“欲望”制造了障碍。随后,色胆包天的惠勒先生甚至接连提高了价格,最后给出了三百瑞士法郎的价钱让女服务员陪他上楼。当女服务员以“你不要说这种事”来推辞时,惠勒先生竟然摆出一副聊有兴趣的表情,“兴致勃勃地望着她”。这个故事当中的发送者并非真实的人,而是抽象的语言。惠勒先生用德语“fraulein”和法语“mademoiselle”来称呼女服务员,主体这样做有两个原因。一是在遭受客体女服务员的多次拒绝后,主体通过转换语码,即英语-德语-法语三种语言的转换,使客体放松警惕,为惠勒接下来对女服务员的调戏减少障碍;二是通过发送者即多语言的使用,来卖弄主体的“博学多才”和魅力,吸引客体的注意力并博得好感,进而帮助主体达到自己的愿望。

2. 故事二:约翰逊先生在沃韦谈离婚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瑞士西部小镇沃韦。主体约翰逊先生是一位刚离异不久的美国人,作为被分手的一方,心情必然是郁闷不已,加上火车延误的无聊难耐,约翰逊急需找个伙伴谈谈心聊聊天。约翰逊的第一个目标是咖啡馆里的女服务员。约翰逊多次对她进行调侃,但这位女服务员非常聪明。透过她的回答,她不仅丝毫没有透露自己的隐私,还逐渐打消了约翰逊调戏她的想法。搭讪失败的约翰逊将视线对准“坐在钟下桌边,正喝着新酿的酒”的客体——三位脚夫。约翰逊担心如果贸然加入他们,很有可能不受他们的欢迎。于是,他“拿着酒单走到三个脚夫坐着的桌子边”,询问他们“是否喝酒”。聪明的约翰逊点了上等社会阶层的人才能喝得起的香槟酒,并大方地点了两瓶。这时,发送者香槟酒已经发挥了作用,给了主体一个契机,缩短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距离。在约翰逊示意他本人来付酒钱后,脚夫们微笑着对他说“坐下吧,请这边坐”。目前来看,主体的“欲望”——与人侃侃大山以冲淡离婚的悲伤感——似乎找到了所能实现的对象。入座后,约翰逊先生开门见山地说“他老婆决定跟他离婚”。他吐露,虽然只是件“寻常小事”,就像“头一回去看牙医”或是“女孩子头一回来月经”,但离婚这件事仍让他烦恼不已。然而,令约翰逊没想到的是,离婚无疑对美国人来说是件芝麻大点儿的小事,在三位瑞士人眼中却无法接受。他们觉得,离婚要花费“两千瑞士法郎”,无可厚非是一项“不便宜”的活动,实在不明白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美国人要求离婚?他们在听了约翰逊给出的回答——“想要嫁给别人”后,竟然纷纷表示“这可真蠢”。其中最年迈的脚夫虽然表明“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明确地透露在瑞士本地,离婚并不常见。甚至有个脚夫“从来没有结过婚”,没有体验过婚姻生活的他更是不能理解约翰逊的心情。在两个已婚的脚夫纷纷表示自己的婚姻生活“不错”、“很好”后,约翰逊显然更加郁闷了,因为对方“对自己的烦恼并不感兴趣”。截止到现在,主体约翰逊想找人倾诉烦恼的愿望遇到了瓶颈,两国人民截然不同的婚姻观则是阻碍主体实现欲望的因素。然而,约翰逊并非放弃了聊天,而是建议“谈谈别的”。显然话不投机半句多,在短短的几句对话后约翰逊就推辞要离开了。这时距离火车进站仍有三刻钟时间,主体约翰逊的愿望最终破灭了,现在的他宁可独自一人在雪夜里散步也不想继续与人谈心了。

3.故事三:一个会员的儿子在特力泰特

第三个故事同样发生在瑞士一个小镇(特力泰特)火车站旁的咖啡馆里。主体哈里斯先生因为火车晚点而被迫待在车站附近。起初,他试图尝试跟女服务员搭讪,询问她“要喝点什么”或者“是否来支雪茄”,但都被女服务员一一婉拒了。这时,哈里斯先生跟她谈起了大卫·贝斯拉科[2],似乎女服务员并不熟悉这位已过世的美国剧作家,然而这个话题引起了坐在对面的一位老者的注意。此时,本篇故事中的发送者——关于大卫·贝斯拉科的话题——尽管不是作为一个能动的作用,但已经发挥出自身的受动力量,将主体哈里斯先生和客体瑞士老者两位彼此陌生的顾客强行联系在一起。老者猜测哈里斯先生“可能是国家地理学会[3]会员”,因此想坐下和他聊聊,这也正中无聊难耐的哈里斯的下怀。于是,哈里斯没有正面回答他是不是会员,而是邀请他“陪自己喝杯酒”。他们之间的聊天正式开始。几轮对话后,哈里斯暴露自己“不是学会会员”,但他转而提出他的父亲“是多年老会员了”,及时拉回了老者对自己的信任。哈里斯的父亲是否真的是国家地理学会的会员,这有待证实。但无论是真是假,哈里斯把自己打造成会员儿子的身份,这成为故事的辅助者。通过这个身份,他能够继续和老者有一搭没一搭地乱扯,进而实现打发时间的目的。

三.《向瑞士致敬》的“符号矩阵”式分析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研究,不仅要探究它所阐述的意蕴,更要在了解其表面上所传达的信息后,来探求故事的深层意义。格雷马斯在著作《结构语义学》最开始阐述道:“对人而言,人类世界从本质上来说大概就是意义世界。一个没有意义的世界,决不会称为‘人’的世界”(格雷马斯,1999)。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分析法能够帮助读者了解文本的内在性结构,同时有助于了解叙事结构中的诸意义制约因素的相互作用。如下即为“符号矩阵”图:

图中的S1和S2之间是对立关系,S1和S2之间、S2和S1之间是矛盾关系,S1和S1之间以及S2和S2之间是互补或者蕴含的关系(格雷马斯,2011)。下面,笔者将使用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理论,分别对《向瑞士致敬》里面的三篇故事中主体与客体,即惠勒与女服务员、约翰逊与脚夫、哈里斯与瑞士老者的关系进行结构分析,建立描述模型。如下图:

通过图示,三个故事的基本结构和人物关系十分明显,三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对立是小说的基本线索。第一组对立是惠勒与女服务员之间的对立。尽管海明威没有过多描写美国人惠勒的形象,但从言语、习惯、神态等方面,他的个人素质昭然若揭。他不仅在公众场合吸烟,还在异国他乡当众调戏女服务员。由此可见,调戏者本身的道德品行极其低下。反而对立的另一方——女服务员,面对惠勒的不断搭讪,她的回答都是礼貌妥当的。即使故事最后对她进行了心理描写,表明她内心似乎是想接受惠勒先生的“邀请”的,迫于时间和地点的不合适只能拒绝。但相比于惠勒,这位女服务员无论是在话语还是在表面行为上都没有出现过分的无礼要求。第二组对立是约翰逊与瑞士当地脚夫之间的对立。他们之间的矛盾对立主要体现在其婚姻观的对立。他们的对话进行地十分艰难,尤其是当谈论到“离婚”这个话题时,双方都觉得“似乎谈得没味儿了”。美国人约翰逊尽管对自己的婚姻状况十分焦虑,想迫切找人发泄自己的情绪,但他把与自己处于不同社会阶级地位的脚夫作为倾诉对象,并与这几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分享如此隐私的问题,表明他处事急躁、轻率,缺少冷静、理性的思考。相反,深谙世事的脚夫们在处理离婚这个问题上更加老成稳重,更看重婚姻的稳定性。第三组对立是哈里斯与瑞士老者之间的对立。故事中的这位老年人是一位退休的瑞士哲学博士,十分重视、甚至是痴迷于自己国家地理学会会员的身份。每当提起学会的组织刊物《国家地理杂志》[4],他总是如数家珍般滔滔不绝。在哈里斯说到“撒哈拉沙漠全景图”时,老人竟然清楚这是十五年前刊登的图片,并且还指出哈里斯的错误——“那阿拉伯人是牵着骆驼站着的”。这些无疑表现出这位退休博士的认真、严谨。然而,年轻的美国人哈里斯却凭借不实之词来胡扯一通。仔细揣摩他与老者之间的对话,哈里斯天马行空、不着边际的随意神侃与老者形成了鲜明对比。

四.结言

无论是从美国人的视角看瑞士,还是从瑞士人的视角看美国,两方都有着彼此无法调和的对立面。这些矛盾归根结底起源于两国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比如一个社会群体的性格特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向瑞士致敬》中三组美国人和瑞士人的二元对立,实则是异质文化的矛盾与歧义。海明威不是想要贬低哪一国文化,或是抬高另一国文化。他想表明的是,不能一味从文化中心主义出发,应以“异质思维”来容纳不同的文化。

注 释

[1]东方快车(Simplon-Orient Express)是从法国巴黎经过中欧、巴尔干到伊斯坦布尔的快车的名称。自1883年经营到1977年止,以设备豪华、供应舒适著称。

[2]大卫·贝斯拉科David Belasco(1853-1931):美国剧作家和演员,在演出和舞台设计上有重要革新。

[3]国家地理学会(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是一个于1888年1月27日在美国正式创立的非营利科学与教育组织。

[4]《国家地理杂志》是1888年10月国家地理协会出版的图书,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广为人知的一本杂志,其封面上的亮黄色边框以及月桂纹图样已经成为象征,同时这些标识也是国家地理杂志的注册商标。杂志每年发行12次,但偶尔有特版发布则不在此限。

猜你喜欢
女服务员马斯哈里斯
没人当真的绑架案
我的诚实不贩卖
我的诚实不贩卖
该出手时就出手
吃饭轶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