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半字”“一字”“二字”师

2018-07-18 11:29牛锐
华人时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臧克家骨气郭沫若

牛锐

在中国文学史上,不仅有“半字师”,还有“一字师”“二字师”,说来确实给人以有益的启示。

高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一次他路过杭州清风岭,夜宿古寺,见碧空如洗,明月高悬,江水波光粼粼,不由诗兴大发,在寺院墙壁上题诗一首:“绝岭秋风已自凉,鹤翻松露湿衣裳。前村月落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次日走后感觉“前村月落一江水”一句欠妥,因为月落之时江水随潮而退,只剩半江,应改为“前村月落半江水”才妥当。于是他急忙返回寺院改诗,却发现墙壁上诗中的“一”字已被人改成“半”字。从僧人口中得知,改诗人乃是大名鼎鼎、才高八斗的骆宾王。高适遂称骆宾王是自己的“半字师”。

毛泽东一生有两个“半字师”。1957年,毛泽东与诗人臧克家谈诗,臧克家认为《沁园春·雪》一词中,“原驰腊象”的“腊”字改为“蜡”更贴切,“蜡象”与“银蛇”相对互衬,诗意更浓。毛泽东听后非常高兴,称赞臧克家这“半个字”改得好。1959年庐山会议期间,毛泽东写了《到韶山》一诗,虚心诚恳地向有“荆楚才子”之称的湖北省委副秘书长梅白征求意见。梅白提出“别梦依稀哭逝川”的“哭”字改为“咒”字,意义更深刻,感情更强烈。毛泽东欣然接受,称梅白是他的“半字师”。

与“半字师”相比,“一字师”的故事也较多。唐代末年,有一位叫齐己的诗人写了一首早梅诗,原句是“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他拿此诗去找著名诗人郑谷品评。郑谷称赞说写得不错,但他又对齐己说,如果再改一个字就更生动了。齐己十分高兴地请郑谷修改。于是,郑谷把“数枝”改为“一枝”。这一改,“一”字就不是单纯的数词,而是用来形容动词“开”了,它生动地描绘出了梅花初开乍放的意境,成了整句的“诗眼”。齐己读后,欣喜不尽,急忙叩首下拜,称郑谷为“一字师”。

1942年夏,郭沫若的新编历史剧《屈原》在山城重庆上演。为了检查演出效果,郭沫若也坐在台下观戏。他看到第五幕第一场屈原的侍女婵娟痛斥宋玉所说的:“宋玉,我特別恨你,你辜负了先生的教训,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总觉得骂得不够力度,没有表达出作者的心愿,于是他到后台去找扮演婵娟的张瑞芳商议探讨。张瑞芳也有同感,可就是不知如何表现才好。后来郭沫若在“没有骨气的”后面加了“无耻的”三个字,但还觉得分量不够重。正当他们陷入沉思时,化装师张逸生凑过来说:把“你是”改成“你这”不就够味了嘛!“你这没有骨气的无耻的文人!”郭沫若试念以后,不禁喜形于色,连称改得好。他高兴地拍着张逸生的肩膀说:“你这一改,比原来的够味多了,你真是我的一字师呀!”为此,郭老还特意写了篇《一字之师》的文章,表达他对这位“一字师”的赞赏之情。

“二字师”也很有意思。北宋文人蔡襄批评范仲淹“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瓮中翠波起”两句诗失真,因为当时茶之绝品其色贵白,翠绿色者实为茶之下品。故而,他建议改为:“黄金碾畔玉尘飞,碧玉瓮中素波起。”范仲淹听后大为赞赏,改动二字,诗入情理,意境更高。于是,范仲淹称蔡襄为“二字师”。

(责编 孙礼勇)

猜你喜欢
臧克家骨气郭沫若
富则讲脸面,穷则说骨气
闻一多破格录取臧克家
天上的街市
老马
朽木颂
谷牧探病
拓展延伸
山茶花
富则讲脸面,穷则说骨气
闻一多破格录取臧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