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行政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

2018-07-18 17:52刘纯一
智富时代 2018年5期
关键词:行政伦理现代价值儒家

刘纯一

【摘 要】作为中国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儒家行政伦理思想中既包括具有超越性价值的合理内核,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历史局限。我们要科学看待儒家行政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在扬弃和超越的基础上加以吸收借鉴。

【关键词】儒家;行政伦理;现代价值

一、儒家行政伦理思想的架构

(一)儒家行政伦理的理想:内圣外王

“内圣”是儒家的人格理想,“外王”是儒家政治理想。内圣强调的是个体内在的修养,指人的内心修养可以达到接近圣人的境界;外王则是指其外在的社会功用,指在社会活动中的表现如同君王。[1]8在儒家看来,个人的伦理道德与国家行政逻辑是合为一体的,德和政是一以贯之,两者之间可以是无缝对接。

内圣外王就是将政治作为道德的衍生,认为治国理政即个人道德修养在更高层次和更大范围的作用。内圣和外王在儒家看来,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即所谓一件事情的‘始终‘本末;外王必本内圣,内圣亦必归结于外王,内圣与外王,是一事的表里。“伦理与政治不分,正是儒家思想的特色。” [2]118-119

(二)儒家行政伦理的主旨:以民为本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歌》),这是儒家行政伦理中耳熟能详表述。“本”原意是指树木根部,将民众对一个国家作用比作根之于树木的价值,意在强调民众在国家中的基础性地位,是社会得以运转的资源。

孟子对民本思想的表述,最为人所称道的即“民贵君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章句下》)。《孟子·离娄上》中专门分析了夏桀和商纣的败亡的原因是“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他认为要赢得天下,是有规律可循的,就是要对民众“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这些是孟子从历史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告诫为政者只要做到关注民众的需求、为民解忧,则“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

(三)儒家行政伦理的习得:正己修身

儒家的理想就是将政治道德化,修身正己就是为政的必经之途。“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第十二》)。“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第十三》)。“正”作为“政”的前提。为政者应成为道德楷模、行为标杆,发挥榜样的作用,通过言传身教引导民众,在潜移默化中让民众向善。

孟子也强调为政者的导向作用,“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孟子·离娄上》)。荀子则将为政者道德修养与治国理政紧密联系,“君者仪也,民者景也,仪正而景正。君者盘也,民者水也,盘圆而水圆”(《荀子·君道》),形象的阐明了为政者修身正己的重要性。总而言之,在儒家行政伦理思想的逻辑看来,修身正己就是为政的第一步也是每一步。

二、辩证看待儒家行政伦理思想

(一)儒家行政伦理思想的合理内核

(1)推崇道德

儒家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章句下》),道德不是作为一种外在的力量对人发生作用,道德是人所固有的内在属性,是人的一种自发的追求。所以,每个人通过努力就能够有高尚的道德。儒家行政伦理伦不主张为政者以刑罚治民,认为“刑政”只能求得一时安宁,无法获得长治久安。唯有将道德贯彻于国家的行政管理方能标本兼治,因而儒家行政伦理思想推崇道德的终极作用。

(2)重视民众

儒家认识到民众是国家得以存续的基础,若民众的基本权益得不到保障,社会运转难以有正常秩序,遑论国家的有效治理。儒家行政伦理思想将“以民为本”作为其主旨,在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下肯定“民”的作用,“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荀子·大略》),非常难能可贵。儒家行政伦理思想中“以民为本”,某种程度上超越了时空,与现代治国理政价值相契合。

(3)强调官德

儒家以“正”释“政”,强调“为政以德”将为政者的个人道德作为治国理政的前提以及贯穿其中的重要因素,即“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儒家认为,上天子下到平民,都应将修养自身的道德品行作为自己生存的根本。现今,对领导干部的考核主要为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其中德为首,就是对“为政以德”思想的传承。

(二)儒家行政伦理思想的历史局限

(1)道德至上

儒家行政伦理重德,固然有可取之处,但将道德无条件的推崇备至,走向了极端,容易导致“道德绑架”。而道德与行政虽有密切联系,但两者确属不同的领域,运行规律有异。单纯用道德指导行政,在实际中是行不通的,而且可能会带来诸多问题。反之,若行政权力就控制了道德,个体良知的表達就被排除在外,其结果就是对社会的道德冷漠频繁。崇德不足以治国,且治国忌唯崇德。

(2)治民驭民

我们必须认识到,儒家行政伦理思想中“以民为本”主要是对专制统治者善意的提醒,所谓“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篇》),只是在提醒统治者要重视民众,君主的利益才能得到维护点。儒家的“民本”思想其着力点在于“治民”,其落脚点在于“驭民”。应该清醒认识到,“以民为本”与现今社会提倡的“以人为本”有着本质的区别。

(3)轻视制度

儒家行政伦理思想追求“内圣外王”,将国家的“治”寄希望于圣明的君主和贤德官员的出现,认为“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中庸》)。这是典型的人治理念,妄图依靠道德就可以完成对整个国家政治生活的调节。然而,“人性善的假设会导致现实社会制度设计上的不完善,而现实社会缺乏完善制度的约束,又更促使统治者的诉诸于良心的约束,这真是一个接着做的噩梦。[3]276

三、儒家行政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

(一)“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对儒家“以民为本”思想的超越和升华作。以人为本,一切工作都要围绕老百姓的根本利益展开,摒弃一味追求经济增长速度、以物为本的观念。从认识上,就是要彻底地抛弃政府本位、官本位的思维,明白政府的天职就是为民服务,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就是失职了,政府存在的必要性将受到质疑,政府存在的基础也将丧失。

(二)行政人员的职业道德

对职业道德的强调,在任何时候都是必须。行政人员职业道德,根源于行政人员内在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意识,是推动行政行为趋向于善的一种内在动力。在行政管理中,行政人员的各种腐败行为,总始于思想作风和道德的堕落。要防治腐败就要消除诱发腐败的思想基础和条件,这就有必要重视行政人员的个人德性修养,借鉴儒家行政伦理思想,以德性促德行,建立适合新时代需要的德性修养论是十分重要的途径。

(三)重视制度伦理的建设

制度是一个社会秩序的根本保障,任何制度的设置、变迁、创新都会对所有的社会成员和个人的行为有一种支配作用。注重制度建设,行政体制、行政程序等制度构件的完善,是体现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保障。现阶段我国进行行政伦理建设必须吸取儒家行政伦理思想中轻视制度建设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2]何信全.儒学与现代民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3]唐凯麟,曹刚.重释传统——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评估[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杜,2000.

猜你喜欢
行政伦理现代价值儒家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关于反腐败的思考
中国传统道德的现代价值
简析公共政策制定过程
论库伯走出责任冲突的行政伦理困境
儒家廉政思想对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启示
行政伦理建设的路径探索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
从“以直报怨”到“以德报怨”
——由刖者三逃季羔论儒家的仁与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