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不要机器人来陪伴?

2018-07-19 03:15黄扬名
视野 2018年13期
关键词:护工真人助手

黄扬名

在2018年5月的Google开发者大会上,Google的研发团队展示了一款人工智能语音助手GoogleDuplex。他们用一段视频展现了人工智能可以帮人们预约理发,而且在对话中加入了一些语助词,让接电话的真人无法察觉是在和机器通电话。第二段视频更令人惊艳,因为语音助手居然能区分母语非英语的真人用的不合乎文法的表達方式,还能够做出合理的回应。

这段视频引起了很多讨论,因为人类在不知情的状况下和人工智能互动,有些人认为这样违反伦理。面对反对的声浪,Google发表声明,表示研发者本来预先设定了,人工智能会先表明自己是语音助手,而不是真人。

我觉得这件事情有点荒谬,因为现行社会当中确实已经有很多自动化的语音助手在和人类互动。难道就因为那些旧的语音系统体验不够好,会让人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是在和机器互动,所以不需要警示;如果语音系统能够以假乱真,就一定要先向人类亮明身份?

在我们的生活中,需要预警的都是比较劣质的东西,比如不含果汁成分的“果汁饮品”。警告我们接下来听到的声音来自机器助手而不是真人,究竟是为什么?是因为机器助手比较劣质,还是因为我们害怕被聪明的机器诈骗呢?

2017年9月,欧盟出资250万英镑,要在英国测试机器人Pepper能否协助护工,降低护工的负担。这个计划的相关人士也特别强调,Pepper并不是要取代护工的角色,而是要让护工可以不用那么辛苦。或许,他们也担心,如果哪一天有机器人可以取代护工,人类的工作权益会受到威胁。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思考,如果机器人可以填补护工的人力缺口,那有什么不好呢?

随着机器人技术越来越成熟、价格越来越亲民,机器人正在越来越多地进入我们的生活。这几年,相关新闻屡屡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像Pepper这样的机器人已经出现在商场,甚至进入许多家庭。现阶段与人有直接互动的机器人,主要角色也不见得是照顾陪伴,但这未尝不是未来的一种可能性。

有为数不少的人认为,人与人的互动很难被机器人取代。随着科技的发达、网络社交的进步,很多的人际互动都已经在线上发生了。虽然线下活动还是有独特之处,但是,真的有必要捍卫这些差异性吗?或许,真的有些人际互动是没有办法被取代的,但试想一下,你现在有多少人际互动是在线下发生的?

越是年轻的人,社交生活在线上发生的比例恐怕会越高,甚至已经有一些宅男宅女们不知道怎么和真人面对面说话,就连三五好友聚餐,可能都要各自掏出手机,靠即时通信软件对话。换言之,其实现在的社交已经和过去不同了。如果今天和你在线上互动的那个“人”已经足够像一个真人,那么她/他究竟是一个真人,还是机器语音助手,又何妨呢?

我有一个50岁的朋友,有一天,她在社交网络上贴了一张人形机器人的照片,并且注记:“我才不要这样的人来陪我。不过,我知道我身边有个人会想要这样的机器人陪伴。”我就是那个在她那条内容中被提到的人。

说真的,那个人形机器人长得其实还不差,比很多机器人都更接近真人。这位朋友说得没错,我不排斥机器人来陪伴我,而且我相信,未来我们很有可能没有选择权,而是必须开始学习和机器人做朋友。

在电影《她》中,男主角或许因为生活中的不如意,和具有人工智能的语音助手产生了关系,但我们实在没有必要把人和机器人之间的关系污名化。仔细想想,如果一个人可以倾听你的心事,和你讨论人生的大道理,那这个人到底是不是真实存在,很重要吗?我们会排斥这样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不了解,源于根深蒂固的人类优越感。从演化的观点来说,人类自身的特性确实是值得骄傲的,因为我们是社交圈最大的物种之一;当然,这可能也是因为人类的软弱,没有办法独当一面,所以必须打团体战。

毋庸置疑的是,人需要群居,或者说,需要社交。以前,人们没有想过社交可以是虚拟的,就如同以前的人没有想过我们可以用一块小小的屏幕和好朋友聊天一样。所以,英国哲学家约翰·多恩会说,没有人是与世隔绝的。在电影《荒野生存》中,男主角一心想要独自在野外生活,最后却留下了“被分享的快乐才是真的快乐”的遗言。

随着科技进步,人类的社交正在发生很大的转变。十多年前的一款游戏《第二人生》兴起一阵风潮,很多欧美人士除了过自己的真实生活,也开始在网络上过着自己的第二人生。

现代人使用的网络社群虽然看似真实,但也未尝不是一种虚幻,你怎么知道回应你的真的是你的朋友,真的是一个人,而不是社交网络制造的假回复呢?

既然你都可以接受网络交友,即使始终没有机会和这个人碰面,那为什么不能让机器人走进你的生活?或许,现在的机器人还不够聪明,没办法像人一样灵活地做出回应,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和机器人之间没有办法建立友情。这一切唯一的阻碍就是你的心态,如果你坚决不愿开放心胸,就不可能和机器人做朋友;相反,如果你愿意,哪怕是再愚笨的机器人,你都有可能和她/他相谈甚欢。

面对高龄、少子化,高龄孤单是一个日趋严重的现象,鼓励高龄者社交固然是一种做法,但让机器人扮演起陪伴的角色,也不一定就是一种下策。

事实上,现在一些机器人就比人更懂得怎么当一个好的陪伴者。例如,加拿大团队开发的机器人男孩Ludwig就能够和失智症患者沟通;以色列团队开发的机器人ElliQ,虽然长得不太像人,却懂得让你保有隐私,也能当个聪明的贴身助手。

或许,我们都不会经历“全世界只剩下机器人陪伴我”的那一刻,但我们也不需要排斥身边那些可能的机器人伙伴,你说对吗?

(云凡摘自《财新周刊》)

猜你喜欢
护工真人助手
James Legge’s Translating Chinese Classics into English:An Examination of Translational Eco-environment and his Multidimensional Adaptive Selection
Imaginations and Reimaginations of National Origin—A Case Study of the Two Times that the Gaxian Cave was Discovered
传播真相 追求真理 涵育真人——我的高中历史教育之梦
上海市护工行业市场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小助手
COCO×读者 真人亲身拍摄体验
灵感助手表彰大会(二)
灵感助手表彰大会(一)
模范护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