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弟恋风潮

2018-07-20 03:06游小挺
现代家庭·生活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小女姐弟恋男朋友

游小挺

姐弟恋,现在已不仅仅是明星们的特权,社会上似乎有逐年见涨的趋势。各种找小鲜肉的新闻时常见诸报端,而且在寻常人家也频频出现,甚至也不光是传统的“女大三,抱金砖”,年龄差也大到令人惊叹,10岁~20岁也很常见。姐弟恋,暗潮涌动。你做好准备,来一波姐弟恋了吗?

不久前,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春玲发表了一篇名为《社会变迁背景下中国青年问题研究》的报告,文章里面公布了一组数据,非常惊人。1990年,按照结婚年龄计算,“男大女小”的婚姻模式占70%,“男小女大”的婚姻占13.32%,其余是年龄相差不大的。然而20年过去后,这个数据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男大女小”的婚姻从70%下降到43.13%,而“男小女大”的婚姻则从13.32%上升到40.13%,姐弟恋婚姻数量猛增。

这是一组特别有力的证据,数字难免有些枯燥,所以我们说个例子。

我有个闺蜜,前年离婚了,40岁,还有三个孩子。照以往苦情小说的写法,就该是含辛茹苦地把孩子拉扯大,成就一个伟大的母亲,等到寿终正寝前,伸出颤巍巍的手,握住孩子们,长叹一声:“妈妈……这辈子不容易啊!”

但在这个世纪,这个版本已经彻底落伍了。离婚后,她用离婚分得的家产,投资了两个产业,做得风生水起,在打扮自己上也不遺余力——先是瘦了20斤,然后什么水光针、瘦脸针、医美微整的一套都往脸上招呼,整个人就像换了一个似的。

又美又风骚的人,很快就有男朋友,而且是整整小了他15岁的男朋友!

男朋友爱她的温柔体贴,觉得和她一起,特别有安全感,喜欢腻着她,她也很享受男友对他的依赖,时时刻刻都被放在心里的感觉。偶尔闹别扭的那次,她在外地,他还特地飞过来,解释了一晚上,当闺蜜释怀时,坐第二天的早班飞机回去,好得真是蜜里调油,看得我们这些中年妇女艳羡不已。

她已经活成了21世纪离婚女人的新版本。

无独有偶,饭否上也有个关于姐弟恋的自述,大意如下:

“我今年34,男票比我小8岁,今年26,我还是男票的初恋。年龄歧视在中国实在太普遍了,以至于男人不珍惜女人,女人不珍惜自己,过了30就好像天要塌了一样。

“女人到了34岁是什么样子?

“我不知道别人,我只知道自己的体力变得更好,以前看着总像孩子,现在开始散发出女人的光彩来了。

“眼角纹多了一点,但是笑容不再幼稚苍白,懂得温柔待人了。

“二十几岁时不注意自己的健康,经常熬夜挂着黑眼圈月经不调,现在开始运动健身,脸颊常常是粉红的。

“懂得如何穿衣得体,不再是蠢萌日系风、廉价复古爆款了。

“说话处事待人接物都更有自信,也懂得如何去爱了,不像以前只会撒娇闹脾气不会照顾男友。性事方面,我和男票非常和谐。科学地讲都正是体力与各种感受的巅峰时期,几乎是每天,并且体验超出以往任何时候。二十几岁时可以说我是不懂得如何让男朋友开心的,对自己的身体也不是完全了解。现在游刃有余,知道如何取悦自己以及取悦对方。”

关怀强迫症和恋母情结

每个潮流背后都有它深刻的社会原因。姐弟恋能够风靡起来,有其深刻的原因。

男小女大的恋爱若能在这种关系里维持稳定和长久,绝对有我们所体会不到的自洽性。简单来说,这些男女的身上存在着一些特质,或许是更适合“姐弟恋”的。

就女性的角度而言,适合姐弟恋的这部分群体更渴望别人的依赖,有一种翻译方式将其称之为“关怀强迫症”——Co-dependency,原意是交互依赖,这里指“依赖别人对自己的依赖”。

她们乐于关怀和帮助他人,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以感受到他人的依赖。这种他人的依赖感是自身价值感和成就感的重要来源,也会有衍生的优越感、幸福感产生。

这种依赖感,往往会更容易从比自己年龄小的异性身上获得。

就男性角度而言,大多是因为“恋母情结”的作用。

在男性心理发育还不够成熟时,会感到比自己大几岁的女性更有社会阅历、不浮躁,更为智慧地处理问题,更少有低级趣味。在他们需要引导的阶段,这种类似于崇拜和欣赏的感情会转化为恋情。

我常听到一些男性抱怨,女朋友不独立、不懂事,总是需要人陪伴,蛮不讲理,自己不能专心工作,常常要花很多心思去处理恋爱关系。

当男性觉得同龄或比自己年纪小的女性身上有共通的、自己不接受的特质之后,他们会转变择偶的思路,渴望从年长女性身上去获取以往恋情缺失的部分。这种缺失可能是精神交流、照顾和独立空间。

女性心理压力过大

是不是所有的姐弟恋都进入良性互补的状态呢?

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我们再看一组根据,《社会变迁背景下中国青年问题研究》这份报告显示,目前超九成单身人士对姐弟恋表示认可,超六成男性与半数女性认同姐弟恋,由此可见男性认同比例大于女性认同比例,并且接受年龄在5岁之差,接受姐弟恋的男性认同比例高于女性。但超五成的女性会因为两人年龄差距过大而选择主动放弃恋情,且女性认同比例高于男性,由此可见女性在姐弟恋情中承受较大的压力,处于劣势一方。

简单来说,放弃恋情的大多是女性一方。

上文提到那个新时代的闺蜜,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任何版本都有另外一面,这也是人性的丰富和诡谲之处。闺蜜曾经想放弃她的小鲜肉男朋友,理由很现实,我们不可能结婚,我也不可能再为他生孩子了。

但我们就这个问题细细追问下去时,她的辩解就有些苍白了:不能结婚,因为他们父母肯定反对;不能生孩子,是因为我年纪大了;之前还生了三个,我再也不想生了。

我们不禁反问:结婚是你们之间的事情,还是父母的事情呢?如果你们决意结婚,父母的意见真的会起决定作用吗?还有,你不想生孩子,是生理上确实不能生,还是你心理上没有做好准备不愿意生呢?就算你不想生,现在科技这么发达,就没有其他办法了吗?

当然,重磅的问题是就算不结婚,光恋爱,可以吗?那些担忧都是未来的事情,你们能安然地享受当下吗?未来的事情,就让缘分顺遂时自然到来,不可以吗?

闺蜜沉吟良久,叹息说,其实,只是我对这段感情没有太多信心,直接说吧,是对我自己没有太多信心。

这份没有信心,一半是闺蜜对自己的女性魅力不自知,而之前的离婚经历也多少加重了她的自卑心理,另一半则是社会集体意识的催眠。

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结论阐述过,由于男性和女性在外形、力量和生殖功能上的差异,男性角色已经被进化过程赋予了更高的地位和更多的权力。因此,婚姻关系的社会规范就是丈夫应当有更高的收入、地位和名望,或者至少也应当长得更高,年龄更大,因为身高和年龄常常和社会资源、地位联系在一起。

所以,违反了“男强女弱”这一婚姻规则的情侣还是会遭受来自家庭其他成员和旁观者的负面态度。

过来人会以一副殷切的嘴脸苦口婆心地劝导你,“你马上就青春不再了,他还小,你跟他耗不起”。好像所有的恋爱就必须以婚姻结尾,男小女大没有资格幸福似的。

促成任何恋爱的因素都是多样而复杂的,年龄只是其中一个而已,它决定不了恋爱的走向,更是与你的幸福毫无关系。

双方的共同成长

男小女大的恋爱模式并非是僵化不变的,要想持续这样的关系,需要兩个人一起成长,而关键在于男性要有更快更大的进步,女性有更多的包容和耐心。

一方一直当一个引领者和照顾者会感到自己的心力不断被消耗,然后越来越疲惫;另一方如果一直当一个跟随者和被照顾者,容易产生越来越强的依赖心理,也会有那种觉得自己很无力很软弱很没有价值的感觉。

只有两个人在关系中动态平衡的一起前进,关系才不会止步于此。

破坏关系的绝不是客观上的代沟,而是主观上双方无法平等沟通和交流。换言之,“姐弟恋”的命门不是表面肤浅的生理年龄差异,而是不够匹配的心理成熟程度。

25岁可以历尽千帆,35岁也未必能参透世事。能不能修成正果,生理年龄并不是关键。

从女性角度来说,关键还是内心的成长,特别是自我接纳和信心。

有个彪悍姐,也谈了一个小她9岁的小鲜肉男朋友。有人问她,如果哪一天跟不上男友成长的节奏,人家不要你了,怎么办?她发出爽朗的笑声:哈哈哈,我正好可以找个更年轻的呀!

这个段子,供诸位参考。

猜你喜欢
小女姐弟恋男朋友
与小女 等
小女贼偷香
小女捉鱼(外二首)
小女贼偷香
你男朋友呢
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巴尔扎克的旷世姐弟恋
你能否驾驭姐弟恋
小巫的男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