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嬴自刭缘由探微

2018-07-22 16:12陈翠莹
青年时代 2018年10期

陈翠莹

摘 要:侯嬴为信陵君谋划“窃符救赵”后自刭,是他的果敢立断和政治远谋,改变了历史走向,保住了处于危难当中的赵国和魏国,成为千古闻名的高士。古往今来,对侯嬴自刭的缘由众说纷纭,本文梳理各方缘由,并论证较为合理的观点。

关键词:侯嬴自刭;窃符救赵;魏公子列传

战国时期,“士”成为政治上具有重大影响和作用的社会群体,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学士,如孟子、荀子等;策士,如张仪、蔺相如等;侠士,如侯嬴、毛遂等。为报答公子,他们各显才能,不惜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战国时期诸侯争霸,连年混战,各国对人才的需要极度膨胀,除了军功制,养士制也是招贤纳士的主要途径。贾谊《过秦论》:“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子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战国四公子是养士的典型。司马迁在《史记》中为他们留有不少篇幅。其中,《史记·魏公子列传》以“窃符救赵”为核心事件,细致入微地刻画了魏公子、侯嬴、朱亥等人物形象。

一、从文本细节看人物

侯嬴是魏国国都大梁夷门的守门人,年逾七十,家境贫寒,地位低下,一直不得志。后来,信陵君得知他的贤能,便“往请,欲厚遗之。”起初,侯嬴不受;于是信陵君“置酒大会宾客”,并“从车骑,虚左”,亲自到侯生家中迎接他,大有刘备“三顾茅庐”之诚意。侯嬴多次“为难”公子——坐上座,让信陵君驾车到集市等,信陵君 “色终不变”,表现得十分谦恭。这可以看出信陵君出于真心求贤若渴的一面。也正是因为如此,侯嬴才愿意真正成为信陵君的门客,愿意为信陵君谋划、献计。

魏安釐王二十年(前257),秦昭王在长平大败赵国军队,欲进兵围攻邯郸。赵国和魏国唇齿相依,若是赵国被攻陷,魏国也是迟早要落入秦国的虎牙之中。但是魏王忌惮秦王,保持观望的态度。这时,赵国平原君以“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游说信陵君出兵救赵。果真,信陵君“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他向来仁爱宽厚,无法置他姐姐的安危于度外。于是要带上他所有的门客,前往赵国。

信陵君过夷门,遇到侯嬴,向侯嬴告辞。起初,侯嬴轻描淡写地说了几句。信陵君折回。侯生笑曰:“臣固知公子之还也。”曰:“公子喜士,名闻天下。今有难,无他端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然公子遇臣厚,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从这一细节,可以看出侯嬴对信陵君的个性以及此时形势洞若观火,能推测信陵君的行为,这体现出侯嬴的智慧和远谋。

当侯嬴提到将军晋鄙不听从命令,则让朱亥杀晋鄙的时候,“公子泣”。公子曰:“晋鄙嚄唶宿将,往,恐不听,必当杀之,是以泣耳。岂畏死哉!”司马迁通过这一细节,向读者展示了信陵君仁爱宽厚的一面,也意味着此时的信陵君决心不足。

侯生曰:“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公子遂行。依据侯嬴的说法,他的自刭是为了“送公子”,鼓足了信陵君的士气,让公子下定决心去救赵。侯嬴自刭的缘由,引起了无数读者的思考,大致观点有四种。

二、自刭缘由梳理与探微

1.激励说

李贽《藏书》:“侯生以死激朱亥而晋鄙椎。何者?……朱亥于公子亦无深交之分也。故侯生死而朱亥决矣。”

激励说的观点是,侯嬴自刭是为了激励朱亥,帮助信陵君完成救赵大事。

侯嬴嘱咐信陵君,若是晋鄙不肯,便让朱亥杀之。“公子泣”,信陵君是宅心仁厚,心软之人,侯嬴担心信陵君面对晋鄙时有所犹豫,会引来大患,便告知信陵君其将自刭,消除信陵君心理上的顾虑,让朱亥狠心杀晋鄙以成大业。

再者,朱亥与信陵君交情不深,朱亥在紧急关头是否愿意帮助信陵君倒是未知,而侯嬴和朱亥的交情之深,恰恰可以激励朱亥,辅助信陵君,让“窃符救赵”一事旗开得胜。

激励说有其合理之处,但是朱亥本就是市井的一名屠夫,一名勇士,在关键时候仍然是能够果决的,可见这并不是侯嬴自刭的主要因素。

2.求名说

陈懿《读史漫笔》:“侯嬴自刭固侠烈之慨,亦料魏王知公子谋夷门擘画,势必收而诛之,故宁自杀以为名,正是高处。”

求名说的观点是,侯嬴为了个人名声,以功成身死换来千秋万岁名。侯嬴作为战国时期的义士和高士,有一种“重声名轻生死”的观念,如此说来,这一说法倒也有合理之处。

侯嬴一旦自刭,便等于向魏国以及世人宣告,自己是“窃符救赵”的策划者,有远慮的他,必然也能推测到事情进展必将顺利,赵国将解围。况且他已年逾七十,也不久于人世了,倒不如以死成就自己往后千秋万代的名声。

再者,如果侯嬴不自刭,东窗事发,魏王必定追查“始作俑者”。而魏国上下皆知,信陵君与侯嬴交好,侯嬴足智多谋,此计必为侯嬴所献。既然早晚必有一死,他还不如自刭,免遭侮辱,反而换来千秋万岁之名声。

在《史记·魏公子列传》中提到侯嬴“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可见不是见钱眼开,追名逐利之人。经过分析,若将侯嬴自刭的缘由,归结为求名说,属无稽之谈。

3.有愧说

徐中行《史记评林》:“侯生之死,世谓报公子,余谓谢晋鄙也。”

有愧说的观点是,侯嬴窃符救赵的行为,其实是叛国的行为,不仅违抗魏国国君的命令,还让魏国损失了一名勇猛有为的大将——晋鄙。因此,侯嬴愧对魏国而自刭。

侯嬴虽然是信陵君的一名食客,一名义士,但他还是一个心系国家的人。当初,他愿意追随信陵君,也是看好信陵君“养士为国”这一初衷。这也是信陵君养士与其他三位君子不一样,最能得司马迁赏识之处。

结合时代背景,虽然侯嬴是信陵君的门客,但他也是魏国的子民,他的心中不可能没有爱国之心,而况“窃符救赵”的行为是叛国的行为。“有愧说”虽然言之有理,但侯嬴不是一个愚忠之人,他对当时魏国和赵国唇齿相依的状况是比较清楚的,是一个洞若观火之人。可见“有愧说”还是有些牵强。

4.报恩说

侯嬴明白此策并非上策,其中牵涉到的人物众多。不仅有信陵君,还有窃符的如姬、无数传符出宫的人等,虽然最后保全了魏国和赵国的局面,但对魏国来说,此策是叛国之策。若是魏王彻查起来,有无数人为此受牵连,到最后侯嬴也会为此而死。与其在历史上留下“叛国”的罪名,倒不如自剄,死无对证,反倒留下了英名。而况信陵君是一个十分仁爱宽厚的人,对杀晋鄙决心不足,以侯嬴之死换信陵君的决心,促成窃符救赵的成功,是上策。再者,因此,侯嬴献策后自刭,以报答公子知遇之恩,这其中有战国侠士们精神深处蕴含着强烈的“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侯嬴此举,是“义士之道”。

侯嬴自刭选择的时间点极为关键,“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他选择信陵君抵达晋鄙驻扎的地方就自杀。原因何在?一是侯嬴留在国都,可以继续观察魏王对此事的动向,若是有变故,他可以随机应变,为信陵君争取时间;二是让信陵君放心,这件事不会泄露出去;三是为信陵君未来回魏国留下后路——魏王对信陵君本就有防范之心,信陵君大宴宾客以迎侯嬴的事举国皆知,侯嬴足智多谋且与信陵君结为知己,魏王必定得知“窃符救赵”一策出于侯嬴,往后秦国兵临楚国,魏王必重新召回信陵君,而侯嬴已自刭,信陵君对魏王的威胁也就少了几分。可以说侯嬴为信陵君打算得很周全。

侯嬴献策与自刭都有报恩的情感因素在其中,但若是将侯嬴自刭的缘由归结为报恩,却有些不合适。侯嬴是一个懂得审时度势之人,不会主要为情感而自刭。

三、小结

综上所述,我们不能将侯嬴自刭的缘由简单归为一种说法,而是兼而有之的。不过,可以确定的是,侯嬴足智多谋,对时局洞若观火,在权衡利弊之下,为信陵君献出不完美,但很周全的“窃符救赵”之计。

侯嬴若是为了激励朱亥、对魏国有愧或是为了自己的名声,大可在信陵君离开后即刻自刎,不必等待时机;他以智谋与冷静审时度势而献策,促成信陵君救赵一事的成功,报信陵君的知遇之恩。综上所述,本文认为侯嬴自刭最为主要的原因是为了让“窃符救赵”一事顺利进行,并为信陵君将来归魏留下后路。“报恩说”相较于其他的说法,较为合理,但这只是侯嬴自刭情感上的因素。

侯嬴遇信陵君,是一名义士的幸运;信陵君遇侯嬴,是一个时代的幸运。侯嬴自刭,后人叹息感伤,但其作为一名谋士,一名义士,一名高士的形象,窃符救赵的智谋,千古年来,为世人所传颂和敬仰。

参考文献:

[1][汉]司马迁.史记[M].中华书局,1959.

[2]郭嵩焘.史记札记[M].商务印书馆,1957.

[3]韩兆琦.史记选注集评[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4]从《魏公子列传》透视人性之深[J].韩华,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4(02).

[5]读《史记·魏公子列传》[J].韩兆琦.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1(06).

[6]战国之“士”[J].费克峰.中国语文教学参考.2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