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砬山区天然次生林内外温湿度差异分析

2018-07-23 02:19颜廷武辽宁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辽宁沈阳110032
防护林科技 2018年7期
关键词:日较差林冠次生林

颜廷武(辽宁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辽宁 沈阳 110032)

气象要素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平衡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森林气象要素观测与分析是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的重要内容,研究森林小气候的时空变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1]。 天然次生林是辽东山区主要的森林植被类型之一,具有调节区域气候的作用,同时对稳定生态平衡有着重要作用。本文以冰砬山天然次生林及附近林外标准气象站2014—2016年气象观测数据为基础,分析森林内外空气温湿度差异,旨在揭示冰砬山区天然次生林小气候效应,加强对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的认识,为森林经营及天然林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地区概况

研究地位于辽宁冰砬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地处124°45′—125°15′ E,42°20′—42°40′ N。冰砬山为吉林哈达岭向西南延续地带,平均海拔500~600 m,最高峰870 m。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均气温5.2 ℃,年均降水量684.8 mm,年均蒸发量1 379.8 mm,无霜期133 d,极端高温35.2 ℃,极端低温-41.1 ℃,具有典型的山区气候特征。土壤以暗棕壤为主,其次为棕色森林土,土壤质地多为粉砂壤质、壤质,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土壤pH值为6~7。

2 研究方法

以冰砬山区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设置标准地,标准地内主要乔木有色木槭(AcermonoMaxim.)、春榆(UlmuspropinquaKoidz.)、蒙古栎(QuercusmongolicaFisch.)、花曲柳(FraxinusrhynchophyllaHance.)、紫椴(Ti1iaamurensisRupr.)、怀槐(MaackiaamurensisRupr.)。林分平均高为18 m、平均胸径为15.2 cm,密度1 140株hm-2,郁闭度0.9,灌木盖度0.5,草本盖度0.9。利用自动气象梯度观测系统定位观测天然次生林内气象要素。在冰砬山区林外空旷地区设立25 m×25 m标准气象场,利用ENVIS自动气象站长期定位观测气象要素。本文以2014—2016年天然次生林内2 m层空气温湿度及林外1.5 m层空气温湿度数据为基础,利用Excel处理和统计分析林内外空气温湿度差异。

3 结果与分析

3.1 天然次生林内外空气温度差异

如图1所示,林内外月平均气温相差很小,在0.1~0.9 ℃范围内。3—8月林内温度低于林外温度,1月、2月、9月至12月林内气温高于林外气温。在气温升高时,林外气温升高速度比林内气温升高速度快;气温下降时,林外气温降低速度比林内气温降低速度快,每月林内极端高温低于林外极端高温,林内极端低温高于林外极端低温,林内气温较差多年月平均值低于林外气温较差月平均值(见图2),林内气温变化幅度小于林外气温变化幅度。即林外温度变化速度比林内温度变化速度快;可见森林具减缓气温变化的作用。

图1 2014—2016年林内外多年月平均气温

图2 2014—2016年林内外多年月气温极值变化

图3 2014—2016年林内外不同时刻多年平均气温日变化

如图3所示,林内外多年平均气温日变化均呈单峰型变化规律,午后出现高温,凌晨出现低温,白天林内温度低于林外温度,夜间林内气温高于林外气温,林内气温日较差低于林外气温日较差。

3.2 天然次生林内外空气湿度差异

图4 2014—2016年林内外多年月平均空气湿度变化

如图4所示,林外月平均空气湿度高于林内月平均空气湿度。林内外月平均空气湿度差异在2%~17%范围内,其中8—11月份相差9%~17%,其他月份相差2%~6%。

如图5所示,林内外空气湿度日较差变化规律相同,林内空气湿度日较差与林外空气湿度日较差同时增大或减小,林内空气湿度日较差小于林外空气湿度日较差。林内最大空气湿度与林外最大空气湿度变化规律相同,林内外差值很小,在0%~2%之间。林内最小空气湿度与林外最小空气湿度变化规律相同,6月、7月、8月、12月林内最小空气湿度大于林外最小空气湿度5%~12%。其他月份林内外最小空气湿度相差1%~4%。

图5 2014—2016年林内外空气湿度极值变化

图6 2014—2016年林内外不同时刻多年平均空气湿度日变化

如图6所示,林内外多年平均空气湿度日变化规律相同,呈“U”字形变化,午后13:00~14:00出现最低值,夜间空气湿度高于白天,白天林内空气湿度高于林外空气湿度,夜间林内空气湿度低于林外空气湿度。

4 结论与讨论

林内外月平均气温相差很小,在0.1~0.9 ℃范围内。多年月平均气温、极端气温、日变化均表现为林内气温变化幅度小于林外气温变化幅度:冬季林内气温高于林外气温,夏季林内气温低于林外气温;林内气温日较差低于林外气温日较差;白天林内气温低于林外气温,夜间林内气温高于林外气温。由于林冠的阻挡作用,达到地面的太阳短波辐射和长波辐射被林冠逐步削减,同时地面向上的长波辐射也被林冠阻挡。因此夏季或是白天净辐射为正值时,林冠发挥阻挡太阳辐射向下进入林内,使林内温度低于林外;冬季或夜间林冠发挥阻挡长波辐射向上传输的作用,使林内温度高于林外温度[2]。可见林冠具有保温作用,减缓极端气候的发生。

不同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受植被类型、地形地貌、气候环境等条件的影响,小气候效应存在一定差异[3]。孙金伟等通过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内外空气温湿度研究,发现有森林植被覆盖与空旷地相对湿度最大差值约为7%[3]。本研究中虽然林外月平均空气湿度高于林内月平均空气湿度,但是林内空气湿度日较差低于林外空气湿度日较差。白天林内空气湿度高于林外空气湿度,夜间林内空气湿度低于林外空气湿度。

猜你喜欢
日较差林冠次生林
1961—2018年黄冈气温日较差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1961—2018 年我国气温日较差日数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区域差异
赤水河上游柏木林冠层持水特征比较研究
次生常绿阔叶林群落林冠结构对林下植被的影响
油田用钨合金镀层腐蚀性能评价研究
石河子垦区气温日较差的变化特征*
浅论北方次生林培育技术要点
次生林冠下红松更新对光环境适应的研究进展
阜新地区天然次生林食叶害虫无公害防治应用
北方次生林培育技术措施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