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山金墓中砖雕杂剧人物服饰分析

2018-07-23 06:19张慧
艺术科技 2018年1期
关键词:杂剧

摘 要:金杂剧是在辽散乐和北宋杂剧的基础上,结合北方民间的民俗演艺传统而发展起来的。20世纪70年代,在稷山县陆续发现了一批仿木构的金代砖雕墓,这些墓室的最大特色就是以杂剧砖雕为主要装饰。这些杂剧砖雕造型优美、神态生动,为我们研究当地杂剧人物服饰提供了珍贵的实物材料。

关键词:稷山金墓;杂剧;人物服饰

“杂剧”一词早在唐朝就已出现,它一般是指具有一定表演体制和脚色体制的滑稽表演形式。1973—1979年間,在稷山马村、化峪与苗圃共发现的20座金代仿木构砖雕墓中,出现了大量的杂剧砖雕。其中,在马村共发现的14座金墓中,已发掘的有9座。这9座金墓中,除M6、M7与M9中没有出现杂剧砖雕外,其余均有出现;在化峪发掘的5座金墓中,仅有M2与M3出土了成组的杂剧砖雕。除此之外,位于县城西南部的苗圃Ml也出土了一组杂剧砖雕。这些已发掘的金墓中的杂剧砖雕一般都由四人或五人组成。《南村辍耕录》记载:“院本则五人,一曰副净……一曰副末……一曰引戏,一曰末泥,一曰装孤。”[1]可得知金代的杂剧人物角色一般分为副净、装孤、副末、末泥与引戏。因其脚色行当的不同,这些杂剧人物的衣着服饰也呈现出不同的程式。

1 副净服饰

在金杂剧中,副净是一种滑稽的被调笑脚色。宋吴自牧的《梦粱录·妓乐》中曾写道:“副净色发乔。”[2]即指副净是身姿体貌畸陋诡异,卖呆装傻的脚色。稷山金墓中均有副净出现。化峪M3中的副净衣着装扮与其他所有副净均不同,他蓬发巾裹且脑后翅起两脚,身穿斜领的短衫,外套前襟略短的外衫,下面露出内衬衣,后襟长至膝部之外,马村M2、M3、M4、M5、M8与化峪M2、苗圃Ml的副净的服饰都大致相同,他们皆诨裹软巾,身穿长衫,腰间束带,下身着裤、靴。只不过长衫略有不同,马村M2中的副净身穿窄袖圆领衫;M3与化峪M2中的副净身穿圆领长衫;M4中的副净穿斜领宽袖衫;M5中的副净穿圆领宽袖衫;M8中的副净穿圆领宽袖衫;苗圃Ml中的副净衣衫敞开,露出胸膛。

大多副净扮演的都是社会底层的市井细民,如衙役、媒婆、奴仆、庄家等,故其装扮很随意,也很滑稽。稷山金墓中的副净装扮亦是如此,受唐代参军戏滑稽穿戴的影响,他们皆软巾诨裹,下身着长裤。诨裹是对巾子变形的结果,形状是不规范且滑稽的,软巾诨裹是指由于裹法不同而形成的各种式样的滑稽头巾。他们所穿的裤子是契丹服饰中的“吊敦”,本为妇人之服,无裆无腰,只有两条裤管,是当时受到法律禁止但又非常流行的奇装异服。这些副净大都穿此服装,应是为娱乐观众的。又因其表演的是普通市民,受宋、金两代生活服饰的影响,其多穿圆领或斜领宽袖衫,腰束带,脚蹬靴。

2 装孤服饰

“孤”原意为宋代市语“孤老”的省略说法,常泛指一般落魄文人和没有职位的富商。其装束为头戴直脚幞头,身穿圆领长袍,腰束带,装扮类似官员。“装孤”,即“当场装官者”。稷山金代砖雕墓中发现一些装孤脚色形象。其中,马村M2的装孤头戴翅脚幞头,身穿圆领宽袖的长袍且腰间束带;M3的装孤则头戴直脚幞头,穿腰间有束带的圆领窄袖长袍;M8的装孤头戴前沿低、后沿尖而高的无顶尖帽。身穿圆领窄袖长衫,束腰带,脚穿长靴。化峪M2的装孤裹头巾,穿圆领宽袖衫,束腰带,足踏浅靴;M3的装孤首服非常特殊,为“夜蛾”冠,其上身着圆领窄袖衫,束腰带,下身穿长裤,脚蹬浅靴。

因装孤主要扮演的是官员,故其形象应该端正威风,具有气势。稷山金墓中的装孤脚色亦具备这一特色。他们的首服以翅脚幞头、直脚幞头为主,也有极少装孤头戴尖帽、头巾或“夜蛾”冠;体服非常简单,以袍、衫为主,且都腰间束带,有圆领宽袖长袍、圆领窄袖长袍、圆领窄袖长衫、圆领宽袖衫等;脚服主要为靴。这种装扮实际是来自宋代的公服,款式一般变化不大。

3 副末服饰

在金杂剧中,副末是另一种滑稽脚色,宋朝吴自牧的《梦粱录·妓乐》中曾写道:“副末色打诨。”[2]他的任务是烘托“副净”所制造的笑料,也为调笑者。

稷山金墓中“副净”与“副末”二脚色往往成组出现,凡有“副净”出现的墓葬中均有“副末”出现。

马村M2的副末头戴东坡巾,身穿短衫窄裤,腰后与前襟下双腿间均裰一块布;M3中有二副末,这二人都头戴无脚幞头,穿圆领窄袖长衫,腰束带,脚踏浅靴;M4与M8的副末首服相同,都为无脚幞头,只不过M4的副末身穿斜领的宽袖衫,腰束带且在腰带下双腿间裰一块布;M8的副末身穿圆领的窄袖衫,腰间束腰带且腰带下裰着一块布,下身着窄裤,脚蹬浅靴。M5的副末头上裹着交脚幞头,上身穿着短衫,下身着长裤,腰后裰有一块布。化峪M2也有2个副末。其一人头戴花脚幞头,身穿圆领窄袖的长衫并束以腰带;另一人与苗圃M1的副末穿着基本相同,他们都头戴无脚幞头,穿圆领窄袖衫,束腰带,下身着长裤,足蹬短靴,与其他副末的体服不同的是这二人衣襟的一角掖在腰带上,。M3的副末则头戴无脚幞头,身穿圆领的窄袖长衫且束腰带。

自上可得知,稷山金墓中副末脚色的服饰种类相对简单。他们多头戴东坡巾、无脚幞头或花脚幞头;体服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圆领窄袖长衫或斜领宽袖衫,腰间均束带,且腰带下裰着一块布或将衣襟的一角掖在腰带上;另一种为短衫窄裤并在腰后与前襟下裰一块布;脚服仍以靴为主。这类装束的多为仆吏或侍从,他们往往是通过对常服的略微加工、手中所持的道具与面部所敷的粉墨来表演滑稽形象。

4 末泥服饰

末泥又称“末尼”,是杂剧执事人员,本非脚色。吴自牧的《梦粱录·妓乐》中记载:“杂剧中末泥为长……末泥色主张”,[3]自此可知,末泥为杂剧脚色之长,主持剧中大事。稷山金墓中也出现了很多末泥色。马村M2与M5的末泥的穿着相同,他们都是头戴翅脚幞头,身穿圆领宽袖的长袍,腰间束带。不同的是M2的末泥是坐在椅子上,左手执笏板,右手伸出食指,作指点状的,而M5的末泥是双手拱于胸前;M3与M4的末泥均戴长脚幞头,身着圆领宽袖长袍,腰束带,双手执笏板位于胸前;M8与化峪M2、M3及苗圃M1的末泥也都是头戴着翘脚幞头,身穿圆领的宽袖长袍,束腰带,除马村M8的末泥双手拱手于胸前且手中无笏板外,其余三人皆双手执笏板置胸前。

因末泥色的职责主要是舞台执事,故其服饰常以俳优常服即幞头、袍、带为主。稷山金墓中的末泥色服饰亦如此。他们多头戴翅脚幞头、长脚幞头或翘脚幞头;身穿圆领大袖长袍,腰束带,且都双手执芴板或拱手于胸前。虽然其服饰相对简单,但又各不相同。

5 引戏服饰

吴自牧的《梦粱录·妓乐》中曾记载:“引戏色分付。”[2]“引戏”顾名思义,脚色分工重在引出剧情和演出场上的分付。“分付”在宋元市语里有交付、委托、发落的意思。“引戏色”一般引领脚色出场,并在杂剧表演的过程中担当解说及指挥上下场的作用。稷山金墓中出现的“引戏色”相对来说较少,仅在马村M4、M5、M8与化峪M3这几座墓中有出现。其中,马村M4的引戏头梳髻且戴冠,身穿圆领窄袖长衫,腰间系巾帕;M5的引戏头上巾裹且饰花朵,穿窄袖的短衫配长裤,束腰带且缀着一条类似围裙的布在前襟腰带上;M8的引戏头梳高髻,身穿斜领的紧袖衫,衫外系有长裙。化峪M3的引戏头梳高髻并戴花饰,身穿斜领窄袖的对襟衫且内搭花边裙。

“引戏”与古代舞蹈中的“引舞”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引舞”在舞蹈表演中起率领和指挥的作用,故“引戏”的作用也大抵如此。《庄家不识勾栏》中在描写金杂剧的开场情景时写道:“一个女孩转了几遭,不多时引出一伙。”自此我们可得知,“引戏”的表演很多时候是一个开场的舞蹈,为了表现柔美的舞姿,多用女性形象。稷山金墓杂剧砖雕人物中的引戏也都为女子装扮。她们有的头梳发髻,有的裹巾;体服有的是圆领窄袖长衫,有的是窄袖短衫与长裤,还有的是斜领窄袖对襟衫,并且都手执扇,帕系腰,长裙曳地。

综上所述,晋南稷山金墓中的杂剧人物首服主要有诨裹、幞头、巾、尖帽等;体服主要以腰间束带的长袍、长衫或短衫窄裤为主;脚服主要为靴。这些人物的服饰已具有一定的程式性,它既体现了人物角色的类型特点,又考虑了演员的脚色行当。其中,副净和副末服饰以滑稽、诙谐为特征,程式化程度最强;装孤服饰以庄重、严肃为特征,程式化程度略弱于副净和副末的服饰;末泥、引戏的服饰变化最小,与俳优常服基本没有差别,程式化程度最弱。[4]

参考文献:

[1]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4.

[2] 吴自牧.梦粱录[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

[3] 冯小琴.晋南出土金元砖雕的音乐学研究[D].山西大学,2010.

[4] 宋俊華.宋金杂剧服饰研究[J].中国戏曲学院学报,2004,25(4):82-85.

作者简介:张慧(1989—),女,山西运城人,硕士研究生,助教,从事金墓研究。

猜你喜欢
杂剧
论宋杂剧结构并无三段式
声调曲谱与元刊杂剧校勘
“杂剧词”:早期戏剧的书写转向
赵琦美钞校本古今杂剧的戏剧学阐释
以《度柳翠》杂剧为例看《红楼梦》与元人度脱剧的关系
“唯以杂剧为正色”年代考
清代旗籍剧作家杂剧、传奇作品叙录
朱有燉杂剧版本新探
《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穿关之“钩子困带”考
宋官本杂剧段数本事新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