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紫砂的历史传承

2018-07-23 05:43吴曙明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8年8期
关键词:传承紫砂文化

吴曙明

摘要:紫砂艺术发展至今,每一个壶共同具备了简约的艺术语言,意境高远,线条简洁、明快、气度神韵是每个紫砂艺术工作者的追求。

关键词:紫砂;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24-0046-01

紫砂壶起始于宋代,盛于明清,经过千百年的风雨、一代代艺人杰作流传至今,又有多少文人雅士留下了咏茶名篇,赞叹紫砂壶的精妙。宜兴紫砂传统的造型设计凝聚了前辈艺人的智慧和心血。历经时代的变迁,文化的熏陶,从而以千姿百态的形式呈现于世。紫砂壶以独特的紫砂材质,奇异丰富的外观造型,繁杂多变的装饰技法闻名于世,并逐渐成为嗜茶者推崇的理想茶具。

作为早期实用茶具的紫砂壶,从宋朝开始,由于文人丰富想象力的渗透,如苏东坡之提梁壶,陈曼生之曼生壶,都已成为紫砂茶壶的经典代名词,这些脍炙人口的典故,无不昭示着宜兴紫砂的发展,与历代文人关系之密切。

明万历后期是宜兴茶壶重要发展时期,有名家时大彬、李仲芳、徐友泉等。时大彬系时朋之子,原善做大壶,在文人陈继儒和他的朋友们提倡下用小壶品茶而造小壶,以保持茶的香气。他曾创制数十种紫砂壶的款式,有菱花八角、梅花、六角、提梁、僧帽、扁壶等,佳作信手而成,艺术成就达到巧夺天工、千姿百态的地步。“千奇万状信手出”,精湛绝伦,更为朝廷所器重,故有“宫中艳说大彬壶”的赞语。

紫砂的传统创新离不开紫砂材质的开发与利用,宜兴紫砂饮食着感性美和理性美双重的内涵,但主要的是感性美。紫砂材质的特殊性,呈现特殊丰富的观赏效果,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砂而不涩,光而不亮,粗而不糙,细英明不腻”。

凡是有所成就有所创新的紫砂艺人,无人在紫砂材质的选择上、配置上、运用上下功夫,将五彩缤纷的陶土,赤、橙、黄、绿、青、蓝、紫各色加以配置,经人观赏舒适的感受,以体现紫砂材质所特有的肌理美,静态美,古朴美,典雅美。紫砂泥可塑性好,可加工成形状大小各异的不同造型;粘合力强,干燥收缩率小,烧制温度广,变形小,生坯强度大,冷热急变性好;紫砂泥本身无需加配其它原料就能单独制陶。成品陶为双重气孔结构,因此紫砂具有良好的透气性。紫砂壶的口盖能做到配合密缝,精密合理,能减少混有黄曲菌等的空气进入壶内,能较长时间保持住茶叶的色香味,相对延长壶内泡开茶叶变质发馊的时间,这是其它茶具无可媲美的。

紫砂壶造型变化万千,按形状特征,可分为圆器、方器、塑器和筋纹器四种。圆器造型主要由不同方向和曲度的曲线构成,转折圆润,隽永耐看,活泼柔美。方器造型是从方形、六角形等基本形态演变而成的,讲究“方中寓圆”,要求轮廓线条分明,线面挺括平正。

紫砂塑器,俗称:“花货”,是用提练取舍的艺术手法,将自然形态进行变化而设计成的造型,该造型的紫砂“花货”形象生動,构图简练,用色巧妙,而且必须有一套完整的艺术手法和雕镂捏塑技能。

筋纹器形造型,讲究上下、左右对衬,用立体线条把壶体分成若干部分,把生动流畅的筋纹组成于精确严格的结构之中,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筋纹随着造型形体的变化而深浅自如,纹理清楚,给人以简洁、清逸、含蓄的美感。

紫砂兴起于宜兴不是偶然的,历史上的宜兴就是中国古代产茶区之一,所产“国山茶”在三国孙吴时期,就闻名江南;唐代阳羡茶更成为贡茶,名扬天下,唐诗人卢仝有诗为赞:“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同时宜兴金沙泉在当时就是与贡茶同时进贡的沏茶良泉。正是这种绝无仅有的茶环境、得天独厚的紫砂资源下,造就了紫砂技艺,随着茶饮之风的变革,掀开中国茶文化新的篇章,赋予茶饮文化新的文化内涵;紫砂带动着整个茶文化系统的演变,紫砂的发展也奠定了数百年来至今不变的茶饮文化程式,也扩大了茶文化的思想内涵,紫砂壶也充分体现出中国茶文化本身追求扑拙高尚的人生态度。

宜兴紫砂陶,是中国茶文化中一朵绚丽的奇葩,它不但是中华民族物质文明发展的灿烂成果,也是华夏文明进步的结晶;它的开始与兴盛即是茶文化历史演变的必然,同时也对茶艺形式、品位情趣的提高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紫砂陶是中国茶文化的骄傲。

宜兴紫砂的传统创新离不开紫砂特有的工艺技法的运用和掌握。宜兴紫砂的成型工艺技法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独一无二的。“打身筒,与“镶身筒”,固定的模式,固定的工艺流程,特别的专用工具的配合,都是其它陶器成型方法所不能比拟的。

紫砂艺人在制作一把紫砂壶时,往往把个人的激情、情感渗透在作品之中,构成作品的核心,成为感染欣赏者的内动力和根源。而技术美中所蕴含的情愿,则是凝练在产品上的相对抽象的社会情愿。

手工技术美可以满足一种柔性之美、灵性之美,从而是具有个人风格特征的,这种个人风格可以是大多数人欢迎的接受的。而机械工业技术则看不到这一点,而有着自身的技术美,紫砂壶的属性更适宜于前者的审美元素。

猜你喜欢
传承紫砂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大美紫砂,无声的艺术——论紫砂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画家张宜与紫砂
文质彬彬的紫砂新境——吴鸣紫砂艺术品读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