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衣壮山歌演唱技法探究

2018-07-23 06:35熊雷
艺术科技 2018年2期
关键词:发声

熊雷

摘 要:黑衣壮山歌的声音音调、色彩有区别于其他少数民族山歌的高亢嘹亮,时而又绵长深远,时而又宛转悠扬,独特的山野风格造就的共鸣色彩与汉族民歌用声和润腔有显著差异。通过对黑衣壮山歌演唱技法进行分析,以及与中国民族声乐演唱技巧对比,找出二者的区别与关系,对黑衣壮山歌演唱技法有初步的掌握,以便对黑衣壮山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

关键词:黑衣壮山歌;发声;演唱技法

1 黑衣壮山歌特点

黑衣壮是壮族的一个分支,主要聚居在广西与云贵高原交界的百色那坡县,因其传统服饰都是黑色,并且民族崇尚黑色,故命名为黑衣壮。

1.1 黑衣壮聚居地理环境对山歌风格特点影响

黑衣壮聚居地区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水分蒸发量大,气候干燥,春季容易干旱。地貌多为岩溶山地,土壤地质少,地表石灰岩又导致渗水严重,土地进一步贫瘠,粮食产量较低,故多种植耐旱的玉米、薯类、豆类等作物。正因为生活环境较为恶劣,形成了黑衣壮经常会以山歌形式歌唱团结和祈盼丰收的心愿。

1.2 黑衣壮文化对山歌风格特点影响

黑衣壮为了恪守祖先的遗志,保留纯正“黑”色传统,同时经过千百年的与世隔绝的生活,族群严禁近亲结婚,并且执行严格的族内婚制,从而催生了歌圩形式的男女恋爱文化,所以黑衣壮山歌又有着丰富的情感内涵。

2 黑衣壮山歌曲调风格

据统计,黑衣壮山歌按照曲调的类别分共有六类,约160套曲目。曲调中较为典型的有“过山腔”“诗敏”“尼的呀”等。

2.1 “过山腔”

总体来说,黑衣壮山歌保持了腔调高亢的曲调风格,这种腔调称为“过山腔”。演唱者声调高亢,隔山而唱时往往只听其声不见其人,声音传播距离很远,所以称为“过山腔”。“过山腔”经常采用男女对唱的形式,歌唱的内容也多为情人间表达爱慕之情,高音部分假声演唱技法的使用,不仅让声音传得远,而且有时还让人分不清是男声还是女声。

“过山腔”的歌词采用壮族民歌特有的押韵方式,这种押韵方式是前一句的句脚与后一句的句腰押韵,又叫“腰脚韵”,句子一般为七字,而且衬词也比较多。黑衣壮人有自己特有的对唱方式,例如男唱天时,女会以地来对应;男唱哥时,女会以妹对应;男唱山时,女会以水对应等等。演唱时男女都用同一旋律对唱,只是依照歌词内容的不同,旋律会稍有变化。(后面加曲例分析)

2.2 “诗敏”

“诗敏”一词出自那坡黑衣壮壮族地区,是那坡黑衣壮多声部山歌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这种多声部山歌以二男二女的对唱形式演唱,旋律采用五声商调式,与“过山腔”相比,旋律更加悠缓、抒情,速度上也比较慢,内容多为叙事。“诗敏”最大的特点是使用了传统和声学上顾忌的长时值大二度音程,因为在传统和声学上来说,大二度属于不协和音程,由于音程度数过于靠近,给人一种惊悚、离间、刺耳的不协和感。在“诗敏”中,通过巧妙地使用大二度音程,使得这个不协和的音程得到了一种自然的过渡,接下来又通过同度音程的使用中止了离间的效果,使得歌声听起来悦耳和谐。

2.3 “尼的呀”

“尼的呀”是黑衣壮山歌中常用的衬词,在黑衣壮壮语中,“尼的呀”为“好的呀”的意思。“尼的呀”曲调给人一种清新明快、活跃跳动的感觉,“尼的呀”曲调已经成为广西原创民族音乐的标志性创作基调。

3 黑衣壮山歌演唱技法特点分析

3.1 真聲演唱技法特点

黑衣壮男声在演唱时,多以真声演唱,也就是俗称的本嗓演唱,这种演唱技法发出的中低音丰满结实,与说话的音色相近,更好地展现了男性的成熟稳健。但是这种技法对获得高音的能力不足,所以这种演唱技法的音域一般在小字组g到小字二组f之间,音域较窄。这种技法需要演唱者环甲肌肉较发达,才能达到较好的发声效果,所以此种唱法基本是男性使用。

3.2 假声演唱技法特点

黑衣壮山歌演唱时,用假声技法演唱的多为女性。这种技法与本嗓的发声不同,发生时声音主要分是由空气通过声门的振动产生的,声带边缘振动产生的声音只占声音成分的少部分。音域可以从小字组c到小字二组a,甚至可以达到小字三组的c。音色上来说,音色甜美、明亮、清脆、连贯。

3.3 真声假声连接演唱技法

所谓的真假声连接演唱技法也称“阴阳嗓”,就是真声区与假声区有显著的换声痕迹,具体是中低声区运用真声演唱技法,到了中声区的上部或初进入高声区时接上假声,所以真假声分区明显。这种演唱技法多为男性使用。在音色上中低声区淳朴、浑厚、稳重,高音区声音明亮、柔美。

4 中国民族声乐演唱技法的分析

不同于纯粹的黑衣壮山歌演唱技法的是,中国民族声乐的演唱技法是从对中国传统戏曲、曲艺、原生态民歌这些传统民族演唱技法中不断继承和创新中得来的。所以中国民族声乐的演唱技法又具有语言生动、情感质朴、民族特色鲜明等特点。

4.1 中国民族声乐演唱技法强调气息的使用

中国民族声乐演唱对气息要求的提法是“气沉丹田”,所谓的“气沉丹田”就是将气息对抗的力量集中在腰腹周围,用于增强横膈膜对气息控制的能力。同时,为了给予气息一个通畅的输送通道,演唱者发声器官、胸、肩、下巴和颈部都需要相对的放松。

4.2 中国民族声乐演唱技法对真假声的要求

中国民族声乐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通过借鉴西洋唱法科学的发声状态,逐步形成了在演唱技法上真假声混声的一种技法。这种混声演唱技法能达到“真声中有假声,假声中有真声”,并且可以根据作品内容以及旋律变化调整声音中真声和假声的比例。一般情况下,高声区假声成分多一些,中低声区真声成分多一些。

4.3 中国民族声乐演唱技法对共鸣的要求

因为良好的共鸣对优美声音的色彩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所以中国民族声乐演唱技法自然对共鸣的使用也有要求。胸腔、口腔、头腔是三个主要的共鸣腔体,胸腔的共鸣能使声音的色彩雄浑、有力,口腔共鸣能增加声音的光泽度和明亮度,头腔共鸣让声音色彩艳丽、明快、有力。有了头腔共鸣才能有一个高位置且统一的声音,同时声音的传播距离很远。

4.4 中国民族声乐演唱技法对咬字吐字的要求

由于中国民族声乐多用汉语言演唱,从总体上来说,中国民族声乐演唱技法中对咬字吐字的要求是咬准字头、拉开字腹、归好字尾,咬字时不能不用力,又不能太用力,讲究的是巧劲。

5 黑衣壮演唱技法和中国民族声乐演唱技法的对比与关系

5.1 二者对比

通过对以上两种唱法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黑衣壮演唱技法和中国民族声乐演唱技法既有相通点,又有不同之处。

首先,从概念上来说,黑衣壮演唱音乐的是属于民间歌曲山歌类型,是运用本民族语言演唱当地居民世代相传的歌曲,使用的演唱方法也是本民族特有的方法。而中国民族声乐是对中国传统戏曲、曲艺、原生态民歌等众多演唱技法的传承,并借鉴了西洋美声的演唱技法。

其次,从声音效果上来说,黑衣壮演唱技法更多地使用了朴实、原始、自然的未加任何修饰的发声,并且曲目口口相传,没有固定的曲谱,相同的旋律使用不同的嗓音去演唱,更强调个体的个性发挥,可谓一人一声,千人千声。而中国民族声乐演唱技法有统一性的训练模式,声音更趋于一致,个性的表现更着重于演唱者对歌曲风格的掌握和理解。

最后,从技巧上来说,黑衣壮的演唱技法采用共鸣较少,更多是天然嗓音的发挥,演唱时没有严格的技术要求,因个体差异,音色上也有很大的差异。大部分演唱者虽然没有经过专业的系统训练,但是由于演唱者天生歌唱条件较好,声音有韧性,音域宽广,穿透力较强。中国民族声乐演唱对技术的要求比较严谨,并且有一套以美声唱法为基础,注重气息支持和共鸣运用的演唱技法,注重理论研究,已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系统的教学和演唱手段。

5.2 二者关系

中国民族声乐积极吸收中国民间民族音乐艺术的特性,使得黑衣壮演唱技法的传承与发展有了更大的空间和平台,黑衣壮山歌都是反映黑衣壮民族人民的生活,具有民族特有的文化、风格,音乐形象淳朴真实,民族韵味独到,这些口传音乐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现代民族音乐创作者可以通过资料的采集、整理,进一步加工和创造出具有黑衣壮民族韵味的,又可以使用中国民族声乐技法演唱的歌曲。例如现在已经面世的《山歌年年唱春光》《壮乡美》等优秀作品。

6 掌握黑衣壮演唱技法的要点

6.1 丰富黑衣壮文化知识

为了准确使用黑衣壮演唱技法演唱黑衣壮山歌,首先要对黑衣壮文化进行深入的了解,要深入黑衣壮聚居地进行采风,从黑衣壮的历史、人文、习俗、语言等方面进行学习,才能准确地演唱出黑衣壮山歌的韵味。

6.2 尽量保持演唱黑衣壮山歌的演唱风格

黑衣壮山歌因口口相传和使用民族语言的特点,使得当地聚居人很容易就能掌握黑衣壮发声的技巧。在演唱时,要根据黑衣壮山歌的实际情况出发,在科学用嗓的前提下,保持黑衣壮山歌演唱的风格,使这种演唱技法迸发出新的活力。

7 黑衣壮文化及音乐的保护与传承发展

那坡是位于广西的较为偏远和落后的地区,黑衣壮人长期生活的恶劣环境,受外来文化影响得较少,客观上使得黑衣壮文化保存得比较完整。同时作为壮族的一个分支,黑衣壮与其他地区聚居的壮族不一样,黑衣壮有极强的族群观念,不与外族通婚,甚至不与黑衣壮以外的壮族通婚,这一观念使得黑衣壮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保存。

如何在保持黑衣壮文化纯度的同时将其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下去,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7.1 进一步研究黑衣壮演唱技巧以形成理论

虽然黑衣壮演唱技巧看似有一定的随意性,但是也有独特的发声技巧,如何将这种技巧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可以做一个更深入的研究课题。例如蒙古族的“呼麦”演唱技巧,就是中央音乐学院的国家艺术学科重点课题之一,且通过课题的研究,现在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发声技巧理论,这对保护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遗产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黑衣壮的演唱技巧理论同样可以进行这方面的尝试。

7.2 利用民族地区优势,传承和发扬黑衣壮演唱技法

广西是壮族聚居最多的省份,利用民族地区的优势保护和发展黑衣壮演唱技法。民族地区的小孩从小耳濡目染,有着继承黑衣壮演唱技法的天然优势。为了让黑衣壮音乐文化走出那坡走出广西,也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如录音录像等方法,将黑衣壮音乐文化传播的媒介突破原来的口口相传,使得黑衣壮音乐文化和演唱技法得到更广度的传播和学习。

7.3 将被动传承保护转变为主动传承保护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民族文化也面临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冲击。当大山里淳朴的黑衣壮族人走出大山时,随着他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就会对黑衣壮山歌的传承发展造成很大的打击。例如,当他们离开以后不再演唱黑衣壮山歌,而是在KTV里演唱流行歌曲。穿着方面,传统民族服饰也不再是唯一的选择,当青壮年都出去务工时,歌圩也很难再见到,而他们离开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山区经济生活条件落后。如何发展当地的经济,利用当地的绿水青山开发当地的旅游资源,对传承和保护黑衣壮山歌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8 结语

黑衣壮山歌以及黑衣壮演唱技法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中优秀文化的代表之一,关于它的全面理论研究对保护黑衣壮文化有重要作用,另外,中国民族声乐的演唱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现在已经进入发展的瓶颈期,因为中国民族声乐演唱技巧的统一性,使得人们的审美也不经意进入了疲劳期。自然、原始、原汁原味的黑衣壮演唱技法,不经修饰和美化的声音,值得中国民族声乐演唱者借鉴,也是摆脱现在困扰着中国民族声乐演唱者“千面一声”难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只有相互借鉴,在技术和风格上进行融合,传统的黑衣壮演唱技法和中国民族声乐演唱技法才会有新的突破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都贵玛.中国民族声乐中的原生态唱法探讨[J].音樂时空,2015(5).

[2] 樊艳红,周游游.自然地理环境对黑衣壮民俗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07(23).

[3] 贾睿.广西蓝衣壮民歌区域性特点[J].民族民间音乐研究,2014(6).

[4] 白翎.广西黑衣壮民歌的传承与发展[J].中国音乐,2005(4).

[5] 颜娇.试析黑衣壮民歌的传承方式及传承困境[J].民族文化研究,2009(10).

猜你喜欢
发声
美声唱法的发声在民族唱法中的运用
德力推G20“发声”反对贸易保护
歌唱训练中需要注意的三个问题
歌唱发声的正确姿势及情感表达
嫌通缉令照片丑 澳越狱少女“发声”求换照片
巴格达迪“发声”破重伤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