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川江号子非遗民歌的现状与传承

2018-07-23 06:50王硕
艺术科技 2018年3期
关键词:传承现状

摘 要:川江号子非遗民歌历史悠久,是我国民间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号子这一民间艺术失去了存在的物质载体,正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本文从川江号子的艺术特征入手,剖析其生存现状,对其保护和传承的措施作深入分析。旨在通过本文的研究,进一步推动川江号子非遗民歌传承方式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川江号子非遗民歌;现状;传承

川江号子是川渝人民劳动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反映了川江流域的人们的生活、劳动和风土人情,展示了川渝人民朴实的情感和顽强的意志,具有丰富的音乐内涵和较高的文化价值。2006年川江号子被列入非遗名录,号子的保护和传承逐渐得到各方的重视,对非遗民歌的抢救已经迫在眉睫。

1 川江号子非遗民歌的艺术特征

川江号子是川江船工劳作时为统一动作和节奏所唱的劳动号子,曾被称为川江船工号子、川江船夫曲等,后统一简称为川江号子。这是一种由号工领唱,其他船工帮腔、合唱的一领众和式的民间歌唱艺术,被称为“长江文化的活化石”。川江是指四川省和重庆市境内的各条江河的统称。川江号子包括川江流域内所有江河船工号子。千百年来,木船是川江航运的主要工具,木船的动力需要靠船工拉动,然而川江流域航道曲折、礁石林立、水急滩多,船工在拉纤时需要用号子来统一劳动的步伐、节奏和动作,使船只顺利前行。号子的旋律多彩、内容丰富,时而抒情悠扬,时而紧张激昂,表现了劳动人民在险恶的自然环境下不畏艰险和勇往直前的气概,是船工们与险滩恶水搏斗的生命之歌。

木船在行进的过程中,会经历不同的环境,根据不同环境,号子会有节奏和音乐情绪的变化,如平水号子、见滩号子、上滩号子等。川江号子的领唱号工通常是由经验丰富的船工担任,其熟知不同流域的水文环境,歌词有的是劳动号令,有的反映船工生活、沿江风光、民间传说等,多为七言四句,簡洁明快、朗朗上口,表现了船工们坚忍不拔、团结协作的精神面貌。

2 川江号子非遗民歌的生存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始治理内河航运,川江流域中的暗礁被炸毁,在河流上修建水电站。工业化发展使木船被机械船所替代,古老的木船航运逐渐失去生存空间,机械化的轮船不再需要号子声来指挥劳动,川江号子失去了它原有的物质载体,正面临濒危困境。抢救和保护这一民族艺术瑰宝,对于发展和传承我国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2006年5月川江号子被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对于川江号子的保护和传承意义深远,但对于如何健康合理的发展尚未有切实完整的规划,因此对民歌传承的研究成为我们急需去完成的历史使命。

川江号子非遗民歌具有生存的特殊性,首先,川江号子的表现手段主要是声音,通常是以口传心授为主要传承手段,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民歌的传承。其次,民歌产生在川江流域崇山峻岭、激流险滩、礁石林立的环境中,使其音乐也显现出跌宕起伏、高昂激进的艺术特征,失去了特殊的地域环境,民歌将很难流传。最后,川江号子是劳动人民创作的音乐形态,因这一群体受生活状况所限,所以限制了民歌的记录和保存,人走艺亡的现实对民歌的传承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3 川江号子非遗民歌保护和传承的探索

近年来,随着川江号子被列入非遗名录,川渝各地掀起了保护非遗文化的热潮。四川省以音乐舞蹈研究所为主成立了“川江号子项目组”,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川江号子民歌的研究,并走访大量县市,采访传承人,拍摄、录制各类号子的相关资料,组织研讨交流会,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对民歌的传承起到了很大的帮助。重庆市推出了大型山水实景剧《印象·武隆》,将重庆武隆卡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和川渝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相结合,以号子作为主要演出内容,不仅展示川渝地区的民俗风情和传统民间文化,也警示人们对川江号子这种民俗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的紧迫性。

除此之外,很多专家学者也对川江号子的传承作过深入的研究。有专家提出,应加强数字馆藏模式,他们认为川江号子的价值不仅在音乐层面,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船工这一类劳动人民的生活,在保护和传承民歌的同时,还要对船工的生活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在保护音乐的同时,还要保护民歌的载体,也就是资助和保护民歌传承人,只有这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才会有希望。有学者提出,应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法律保护措施。2011年2月我国出台了第一部《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让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有了法律保障。随着法律的实施,人们对非遗保护的重视度得到进一步提升,这对川江号子的传承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还有学者提出了一些思考,在2016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由流行歌手谭维维带领的电声乐队和华阴老腔非遗传承人张喜民带领的团队共同演绎的《华阴老腔一声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此之前,华阴老腔也曾作过很多宣传和推广,但并未引起广泛关注,但这次把非遗民歌和现代摇滚乐相结合,通过春节晚会展示出来,让全国观众叹为观止。这是非遗文化与现代流行音乐结合的一次完美尝试,无论是在表演形式还是在音乐内容的表达方面,都称得上是一部上佳之作。川江号子在推广方面也可以借鉴这种方式,和现代音乐元素相结合并与时俱进,让传统文化和现代元素在碰撞中擦出火花。

川江号子非遗民歌是我国优秀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历史的沉淀,它体现了船工这类群体特有的劳动状态,它记录了船工对生活的向往和热情。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唤起人们对非遗传承的重视,共同探索川江号子与现代文明结合的契机,努力使这一文化瑰宝世代相传。

参考文献:

[1] 伍明实.川江号子现状调查报告[J].中华文化论坛,2011(03).

[2] 黎莉.论川江号子的传承与发展[J].大众文艺,2012(15).

[3] 张鸿.重庆川江号子保护与传承[J].当代音乐,2015(06).

作者简介:王硕(1982—),男,四川自贡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音乐,钢琴。

猜你喜欢
传承现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