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录像艺术群体性创作的可能性

2018-07-23 06:50欧文婷
艺术科技 2018年3期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

摘 要:多元素创作深入的今天,人们记录视频的设备越来越多,这使得创作的可能性也随之变多。在这个人人都随身携带便捷式移动设备的时代下,移动创作的快捷性也对录像艺术有了多种影响,而自媒体时代的来临,使得视频展示更加便利。这种环境下录像群体性创作的可能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本文对此展开一系列探讨。

关键词:录像艺术;新媒体时代;群体性创作

在录像艺术的发展中,其形态变化与科技发展紧密联系,而录像艺术家在利用媒介进行创作时也会被技术性问题牵绊,现今新媒体高速发展的时代下,录像创作和展示方式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1 新媒体时代下录像艺术的发展

1.1 什么是录像艺术

明确录像艺术的定义需要先追述其发展,其艺术形态可以定义为运动画面的一种多形式组合影像艺术,其表达方式有多维的也有单一的,通常根据艺术家的艺术出发点和艺术思路进行制作。录像艺术区别于其他视频艺术的最大特点是录像艺术大多出自艺术家个人创作,区别于传统视频艺术的最大特征是录像艺术是在现代科技的视频录像语言的基础上进行的艺术创作模式。录像艺术开启了一种新型艺术欣赏语言。

1.2 新媒体时代下录像艺术的发展情况

新媒体时代下录像艺术的发展承载了更多科技变化的痕迹,视觉语言的表达也随之改变。由于录像艺术电子技术部分的创作技法较多,因此可以从技术面的发展来看其创作形式的变化发展。1951年美国Ampex公司首先研制出录影机(VTR),使用两英寸宽磁带录放节目,1965年SONY 盘式携带型黑白摄影机系统推出(半寸录影磁带、螺旋式扫描、电晶体录影机),从此新媒体时代开启了视觉艺术的新篇章。随着科技发展,手机的普及使得人人都成为了自媒体,手机和软件的录像功能越发强大且操作便捷,时效性高,录像艺术在技术上的门槛降低,使得人们可以制作录像的机会变多。对于专门从事录像艺术语言研究的艺术家来说,这也是一种发展。

2 群体性录像创作的可能性分析

2.1 列举录像艺术家的创作对比

国内外从事录像创作的艺术家对时间线的创作有各种各样的语言表达方式,为观众创造了多种的视觉体验。笔者本人的录像作品在年限方面运用了偷窥的视角,如作品《话只被看見》是一个行为的录像记录,在一个密闭空间中,主角自言自语,边说话边用录音机录制,同时抽取出磁带堆积在房间,录像机摆放在房间的各个角落,从不同角度同步录制影像,最后剪辑成四频录像来呈现想表达的立意。在此作品中,录像功能成为一种承载工具。

国内的录像艺术家从“85新潮”开始涌现,他们的录像语言精准,处理手法简练,每个人的语言态度也不同,这个年代的录像艺术家有很鲜明的时代感。年轻一代的录像艺术家所呈现的作品也非常多样化且充满活力,有的运用了电影语言,有的诗意性很强,还有运用了多种综合材料相互融合的表达方式。而这些艺术家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在探讨社会性。通过作品与外界交流,也是录像群体性创作的一种。

受教育背景和生活环境影响,各国的录像艺术家都有不同的创作语言,都有独特的表达角度,如国际著名影像艺术家白南准,他的作品有着强烈的个人特色和符号性,这是典型的激浪派风格,他的作品突破了传统意义的美感,从另一个角度打破了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限。白南准从60年代开始录像创作,利用日本第一台录像机反映了最早的录像技术。在过去的50年里,人们也看到了录像艺术的飞速变化。

2.2 自媒体时代下群体性录像创作的可能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如今交通与通讯都变得越来越快捷,人们每天的信息量已过剩。在视觉信息冲击量如此大的今天,手机的视频软件丰富多样,人们利用手机就可以录制多样的视频作品,并通过平台发布,且传播速度已经超越了很多传统媒体。这是一个全民皆媒体的时代,人们的阅读时间也是不定的,许多人通常利用散步、等车、等餐等空闲时间翻看手机来获取视频信息,这些生活习惯的改变其实也对艺术家有极大的启发,而群体性录像创作也就有了发展的平台和环境。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在欧优定格工作室的公众号上做了一个实验,这个项目叫作“日常某某某”,这个项目是对外的一个互动栏目,意图在于和用户互动并建立一个循环,要求参与者以当天的年月日为题录制作品。许多人利用自己的手机软件拍摄一个定格动画,或利用日常物品或者其他任何物品,围绕这个物品想象可能会发生的事情,制作一个十秒左右的定格作品。通过征集视频,可以看到同一个时间里不同地点的人编辑的视频,想象一面墙布满这样不同时间线的短视频,犹如空间的叠加和平铺,这也是群体性录像创作的一种。这种可能性开启了人们的另一种沟通方式,而这样有组织的群体性创作是极富意义的。

3 可预见的群体性录像创作的未来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可以看到“人机合体”的时代越来越多元化,视频传输的形式、速度、空间都开始发生变化。如果人们都可以通过某些方式让大众看到自己,和过去一个院子里的人聚在一起看电视不同,人们面对面交流的概率降低,而通过媒体进行间接交流的方式逐渐受到追捧。所以艺术家运用群体性创作构成一个综合对话的模式的可能性会随着科技的发展而提高。

参考文献:

[1] 丹尼尔·贝尔(美).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中文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211-213.

[2] 曹田泉.新媒体实验艺术与设计[M].湖南美术出版社,2010.

[3] 克里斯米-安德鲁斯.录像艺术史[M].中国画报出版社,2018.

[4] 金江波.当代新媒体艺术特征[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欧文婷(1985—),女,福建福州人,硕士研究生,讲师。

猜你喜欢
新媒体时代
新媒体时代下电视节目主持人面临的挑战及对策探析
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应具备的媒介素养之研究
新媒体时代微写作特征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