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空间艺术的产品设计研究

2018-07-23 06:50苏维
艺术科技 2018年3期
关键词:产品设计座椅成都

摘 要:每个城市的地铁公共空间设计是该城市人文思想的真实体现,也是传播城市文化的一张重要名片。关于其中的艺术产品设计(包括整套地铁空间内配套设施、空间的塑造设计)毫无疑问是与公共艺术相互影响的,甚至相互融合的。本文选取2017年建成一期工程并开始运行的成都地铁10号线为研究对象,以艺术、环境、乘客的有机良性互动为出发点,全方位地综合分析“最成都”这一主题地铁公共空间艺术向产品设计对于塑造基本轨道交通空间气氛的影响,以及对城市形象的体现的帮助作用。“最成都”主题地铁公共空间及形象周边产品具有明显的功能属性,设计具有典型功能导向的特质。本文从该主题线路的视觉宣传海报设计、信息导视系统设计、座椅扶手吊环造型设计、配套色彩方案设计和站点特色装饰性产品设计等方面切入,分析产品设计特点与成功经验,以期对未来的新型轨道公共空间产品设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地铁;公共艺术;产品设计;“最成都”;城市文化

1 轨道空间公共艺术概念与产品设计延伸

公共艺术是当代艺术学术界常用的概念,“公共艺术”一词是由英文“Pub1ic Art”翻译而来,拥有丰富的、动态的内涵,拥有丰富的心理体验与情感互动功能。公共艺术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1]狭义公共艺术是指具有开放的由公众自由参与和认同的公共空间中的艺术创作和相应的艺术作品,广义的公共艺术包含内容更为丰富,不仅包含前面提到的诸多艺术形式,还包括由公众兴办或参与的公开的表演艺术和其他公开的艺术活动。

公共艺术在世界范围内已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城市化发展优劣的标准,是城市文明建设中不可缺少的学科体系。城市场所内公共艺术的发展呈现的社会性与民主化体现为全民对公共空间的艺术品设置的参与和监督。城市轨道交通空间系统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具有的不仅是交通功能属性,更应该具有审美价值属性。它是人们认识城市、理解城市,并获得城市从宏观到微觀印象的理想途径,它不仅仅是一个城市交通空间载体,更是一个传播文化、展示历史、融合艺术的多功能城市空间综合体。与此同时,轨道交通公共艺术设计中又不乏产品组合设计的元素,那么相应的,这就使轨道公共艺术有了产品设计的特征导向,是对用户研究、人机工学、行为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知识的综合考量与运用。

产品设计的概念在笔者看来应该是非常广泛的,在这个人人皆是生活的设计师的今天,产品设计[2]应该是一个创造性的综合信息处理过程。它是将人的某种目的或需要转换为一个具体的物质或工具的过程,是把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问题解决的方法,通过具体的操作以理想的形式表达出来的过程。简而言之,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而完成的创造性工作,在笔者个人的理解中都应当算是产品设计。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产品、虚拟IP、用户内容运营产品等这些不拘泥于“型”的产品也渐渐地走入人们的生活,人们所设计出的产品,也不应该仅局限于可看可触摸的实物,应当与时俱进。

2 成都地铁10号线一期工程“最成都”现状

成都市地铁10号线一期工程为成都双流国际机场专线,专门服务机场客流,是城市“新客人”对城市面貌最直观了解、最深刻接触的公共空间。该线由太平园作为起点,向西南方向延伸,以双流机场航空港T2站为终点。本文中,笔者大胆地将整个“最成都”设计作为一个成功的产品组合设计来分析,通过选取几个具体的设计实例进行研究,揭示“最成都”设计在以下几个方面对未来轨道公共艺术产品设计的探索和指导意义。

2.1 “最成都”产品组合设计在满足地铁出行目的的前提下,全套产品造型元素都是对城市文化的致敬

对“最成都”产品进行了深入调研和分析之后,我认为最为令人称道的一点当属产品造型元素对城市文化的致敬。从大熊猫到青城山,从火锅到廊桥,从盖碗茶到西岭雪山,从辣妹子到宽窄巷子,这些具有浓郁特色的“城市名片”与产品设计真正做到了有机的结合。

在左右两扇车门的白色背景上绘制主插画图案,与半透明玻璃上部分延伸图案在行车时的光影变化,让整个运行过程中的用户体验富于变化,车门开启与关闭时的变化吸引用户的关注,又完美地将城市宣传与服务型产品功能设计融为一体,在满足出行功能的同时很好地展示城市文化。

2.2 “最成都”产品组合设计的造型、色彩设计与轨道空间视觉环境的呼应

“最成都”号整体空间视觉主要是以成都“遗产观光、文化体验、乡村休闲、时尚购物、美食品鉴、运动康养”六大旅游线路为灵感,精心制作了六大系列主题海报,分别装饰于6节车厢,一节车厢一个主题,让初次来蓉的乘客们也能在短短时间中,与成都美景、美食进行一场“全接触”,感受成都“来了就不想走”的独特魅力。以其中的“乡村休闲”主题车厢为例,银杏叶造型、银杏叶黄色系配色方案贯穿整个车厢内的产品设计,与设计者想打造的目标空间环境相呼应。

车厢地面上的银杏叶图案与上方的拉手造型相互呼应,给体验者以置身银杏大道的新颖体验,在满足用户功能需求的同时照顾与提升用户的心理化和情感化需求。银杏枝叶的造型与地铁空间内的拉手造型特征高度重合,这个造型明显是“形式与功能”相结合的非常巧妙的产品设计案例。一个个拉手依次固定于连杆之上,正如一片片银杏叶挂于枝头,是产品设计之中“形式追随功能”设计法则的完美体现。与其相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遗产观光”主题车厢之中的熊猫形状拉手与座椅隔板设计均提取了大熊猫的造型精髓。

另外,整个车厢内的座椅设计更是独具匠心。首先是座椅的数据,符合工业设计中人机工学的基本要求,座椅的高度为契合成人小腿平均高度的370 mm(数据2),座椅靠背高度为770 mm(数据4),座椅版面的宽度被设计为契合成人大腿的380 mm(数据6),考虑到站立乘客与乘坐座椅的乘客之间互不影响的活动空间,拉手与座椅之间的垂直距离设置为很合理的750 mm(370+380)。将以上的数据与人体合理人机工学数据[3]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该地铁座椅系列产品设计数据之中的人机工学考量。

其次,笔者将研究与关注的重点放在了产品设计之中其他几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考量因素,包括产品的使用环境与目标需求的结合、外观造型与材料加工使用方法。地铁10号线列车采用座椅纵横交错的布置,凸显了机场专线的独有特色,让乘坐体验更加舒适。考虑到拉手的高度限制,为了方便无法使用拉手的乘客,在部分座椅边缘加设“把手”,而车厢内拉环与座椅的间距也适当增大,方便乘客放置和照看大件行李物品。基础的可降解塑料拼合玻璃钢材质与独特的纹路和黄色系波点配色相结合,巧妙地形成了颇具成都特色的“木藤椅”造型,是中国传统文化标志与现代工业生产技术相结合的设计作品,与“乡村休闲”主题相扣合,营造自然、舒适、悠闲的慢生活的乘车新氛围,让乘客在紧张忙碌的城市生活中获得身心放松的体验,创造了一个静心感受城市氛围的机会,达到了产品设计中情感化设计较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层次追求。[4]

2.3 “最成都”产品组合设计的其他装饰性设计与轨道空间公共艺术的呼应

第一,整体宣传海报设计。专业精修的满满“未来科技风”宣传海报,是中国轨道宣传艺术中的首例。分别从男女乘务、调度、维修工人等各个方面来展现“成都地铁工作者”精神风貌,与普罗大众记忆中那些根深蒂固的单调又缺乏美的公共交通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有利于“最成都”形象的飞速传播与推广,吸引无数粉丝。

第二,地铁站点装饰、互联网内容运营设计以及网络购票一体化设计。这次成都地铁线路设计与其他城市地铁的区别之处还在于以下的这些细节方面。在微信公众平台上的软文撰写,整体视觉布局与地铁风格设计高度一致,同时,体验整个地铁旅程,从成都双流国际机场T1航站楼站入站,进入购票大厅,体验者就被天花板吊顶上的各类“装置艺术”吸引住了。蓝天白云、彩虹色热气球、“熊猫”飞行员、纸鸢等各类素材,既立体又形象地与“飞行”这个概念相吻合,又寓意着“吉祥平安、騰飞顺达”的美好愿景。微信、支付宝等移动支付功能的接入,也极大地方便了习惯使用网络支付的新型用户群。

2.4 “最成都”产品组合设计对其他轨道空间公共艺术设计的探索和借鉴意义

经过笔者从以上三点切入对“最成都”主题地铁设计的产品向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该线路地铁设计者的独特匠心,看到新时代地铁设计的发展新趋向和轨道空间公共艺术与产品设计的最新结合点。本文正是从文化与科技协同创新出发,从相关的产品设计角度,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问题原型法、行为观测法、分析综合法等多种课题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多角度、系统性地剖析,对研究对象得出清晰全面的认识。总结出了“最成都”系列轨道公共艺术设计领先于国内目前现有的其他设计的与众不同之处,揭示了目前国内轨道空间公共艺术设计的发展趋向与产品设计方向的切入点,对未来中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新型轨道空间公共艺术设计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并希望能够为未来城市交通管理部门以及政府提供相关轨道空间设计经验和相关行为政策的制定依据。

参考文献:

[1] 张纪可.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的关系[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36).

[2] 刘彬.日常用品的易用性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

[3] 孙丽萍,王立国.地铁车辆内装设计人机工程学分析[J].大连交通大学学报,2010,31(2):15-19.

[4] 王欣欣.现代城市中的公共空间艺术[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3(3):123-124.

作者简介:苏维(1994—),女,河南三门峡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数字表演。

猜你喜欢
产品设计座椅成都
智能产品设计
《冷·暖》
《教堂之夜》
穿过成都去看你
成都
多功能环保座椅系列
LESS IS MORE:极简主义的产品设计
奔驰S350车驾驶人侧座椅不能加热
在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