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纹镶嵌工艺初探

2018-07-23 07:46朱玉
艺术科技 2018年6期

摘 要:布纹镶嵌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而在我国境内使用的却相对较少,即使是目前尚有匠人在使用这种工艺的部分藏族地区,也是早期由其他国家匠人传播而来。作为金属手工艺术中的一项别具特色的加工技艺,梳理历史传承脉络、解读工艺技法原理、对比类似工艺品种是一种多维的认知方式,有利于我们思考传统工艺在当代语境下的演变与发展。

关键词:布纹镶嵌;历史脉络;工艺原理;类比研究

布纹镶嵌工艺是金属手工艺术中的一种金属连接工艺,鉴于其使用的材料特性以及工艺操作的特点,往往呈现出平面化的、图案化的装饰效果。

1 布纹镶嵌工艺的历史演绎

根据现今留存的布纹镶嵌工艺作品和不同地区的手工艺发展演化的轨迹来推测,布纹镶嵌这种利用类似与首饰工艺中“镶嵌”原理的金属连接方法最早应该起源于中亚地区,得益于伊斯兰教文化中图案装饰艺术的蓬勃发展,图案装饰行为深入渗透到生活器物、建筑表面的装饰设计中,图案化的动植物纹样、抽象的人物纹样在中东地区流传下来的手工艺品种随处可见。这种装饰的惯性以及需求或许鼓动了中亚地区金工匠人积极思考除了传统的錾刻技法以外,如何在金属器物的表面呈现图案化的视觉效果,甚至是由不同色澤的金属构成的图案。

而我国西藏昌都市的嘎玛乡地区,目前还有一些银匠在使用布纹镶嵌工艺制作首饰和器皿,嘎玛乡的布纹镶嵌工艺曾一段时间内被广泛地用来制作马鞍上的装饰品,而嘎玛乡的银匠艺人的布纹镶嵌工艺往往又被认为是来源于当年兴建嘎玛寺时,由印度、尼泊尔地区的匠人传入。而地域的接壤和宗教的交流传播,又很容易让人把印度、尼泊尔的布纹镶嵌工艺与中亚地区联系起来。

位于亚洲东部的日本地区,现今也流传着别具特色的布纹镶嵌工艺,目前主要留存于日本的熊本和京都地区。熊本和京都地区的布纹镶嵌工艺并非本土的原生工艺技法,也是得益于400多年前中亚地区金工匠人的漂洋过海,从中亚的内陆到海岛之国的日本,带来中亚地区金工匠人长期积累的工艺经验。而此时恰好是日本崇尚的武士精神的时代,这样的潮流促进了随身兵器的发展,带动了金属加工技艺的发展,布纹镶嵌和木纹金属工艺都是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快速的演变和技法的成熟,从现今留存的日本武士刀可以窥见当时道具制作的精良和装饰的繁复,社会的需求与行业的竞争促进了工艺的优胜劣汰,也促使工艺种类走向成熟和稳定的阶段。时至今日,日本地区的布纹镶嵌工艺也并未因武士文化的衰退而没落或消隐,在其历史的演变过程中,形成了浓郁的日式风格,题材多以日本装饰图案中的樱花、唐草、松树等自然植物为内容,形制从传统的兵器装饰可扩展到胸针、吊坠、耳饰、器皿等方向,工艺经历了迁徙、驯化和延续的过程。

2 布纹镶嵌工艺的制作原理

布纹镶嵌工艺简而述之就是使用和基材不同的金属材料,通过借助不同金属材料之间的硬度差异来实现不同金属之间连接的工艺。下文将从材料、工具以及工艺操作角度来解读布纹镶嵌工艺。

从材料角度而言,布纹镶嵌工艺分为基材和面材两个部分。基材在传统的布纹镶嵌中主要为铁,当代从事布纹镶嵌工艺匠人也会使用紫铜、黄铜等金属才作为基材;面材则常会使用纯金、纯银、紫铜、锡、铝等材料,面材的材料需要制作成0.1毫米左右的薄片状。而材料选用和搭配则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则,即面材的金属材料硬度一定低于基材的金属材料,且差值越大,两种金属的连接就更牢固。

从工具角度而言(配图),除了常用的金工工具外(如錾花锤、錾花胶板、锉刀、玛瑙刀等),布纹镶嵌工艺需要制作一定造型的錾刀、紫铜棒、木棒等辅助工具。錾刀用来在基材上錾刻出细密的、交叉的纹路,錾刀的宽度与角度决定了后续工艺中基材是否能很好地抓住面材;紫铜棒和木棒用来将薄片的面材打入细密的齿纹中,紫铜棒和木棒的硬度适用于不同硬度的金属面材。

从工艺角度而言,布纹镶嵌工艺可以归纳为基材处理、表面錾纹、图案打入、底纹处理、表面处理等环节。

基材处理:布纹镶嵌工艺常选用铁为材料作为基材,基材的厚度在0.8mm~3mm之间较为适宜。制作者在表面錾纹前的环节前就会把基材裁切成作品最终需要的造型,并将基材的正反面以及侧面都仔细打磨完善,尽量减少在镶嵌面材金属环节结束后对基材进行锻造或热处理,以防止面材金属在外力或高温下变形脱落、熔化。也有的制作者会根据设计的需要,将基材处理成弧面状,这使得在錾刻基材上的花纹时更加方便,也使得面材在镶嵌时有更好的抓力。

表面錾纹:这是布纹镶嵌工艺中较为重要的环节,往往决定面材金属是否能被基材牢牢地“抓”住。制作者需要用硬度较高的錾刀在金属的表面垂直錾刻细密的纹路,一般按照先錾刻竖纹,再沿左45°斜线方向、右45°斜线方向錾刻,最后錾刻横纹的顺序进行。錾刀在基材表面的交错行走,留下了很多宽度相同、深度均匀的细小的沟壑,形成了类似于钉板的表面效果,在日本传统的布纹錾刻工艺中,每一毫米的宽度内可以錾刻出4~10条平行的纹路,交错的纹路也像布料的纺织纹理,所以人们形象地称这种工艺为“布纹象嵌”工艺。

图案打入:被裁成各种造型的金属薄片,需要退火至柔软的状态,并清理干净表面的油脂和污渍,按照设计构思放置在錾刻好的布目纹上,在敲击的作用下,柔软的金属薄片嵌入“钉板”一样的錾刻沟壑中;敲击的工具常常选用紫铜棒或者木棒,日本地区的传统匠人会使用鹿角为工具来进行敲击,而不论使用哪一种工具作为辅助的敲击工具,最终目的都是将柔软的金属薄片打入錾刀留下的纹路中,并借助于紫铜棒或木棒的敲击力度,将钉板上竖立的无数尖爪锤打弯曲,使得基材与面材可以牢牢地连接在一起。

底纹处理:镶嵌完面材的基材还有留存未被面材覆盖的錾纹,制作者常会使用钢压或者玛瑙刀均匀地刮平錾纹,也有的制作者会使用圆头錾在镶嵌面材以外的地方满铺圆点錾纹。

表面处理:布纹镶嵌工艺的最大特色是两种不同金属的颜色对比以及颜色差异构成的图案装饰效果。除了基材与面材不同金属的颜色差异外,制作者还会借助一些化学试剂让这样的差异更加明显,铁和紫铜基材往往被处理成比红绣更深的深棕色或者黑色,与银的白色、金的黄色形成较强的对比效果。

3 布纹镶嵌工艺与其他几种特殊金属工艺的区别

3.1 布纹镶嵌工艺与中国传统错金银工艺

中国传统错金银工艺从最终的表面效果来看,与布纹镶嵌工艺作品的表面有着类似的效果,都是一种颜色的金属底上镶嵌着另外一种金属,不过中国传统错金银工艺需要在基材金属上剔出倒梯形的凹槽,然后再将有一定厚度的金属丝或者金属片打入基材中,再进行后续的打磨等工序,这一部分的工序内容较大地区别于布纹镶嵌工艺在表面进行连接的工艺特点。

3.2 布纹镶嵌工艺与“日本象嵌”

布纹镶嵌工艺在日本属于象嵌工艺中的一个种类,除了布纹镶嵌之外,日本的金工象嵌体系中还有“高肉象嵌”“平象嵌”等工艺技法,被人统称为“金象嵌”(其中“象”字同“镶”的字义)。象嵌体系中的每一种技法使用的工具、技巧往往会有一定程度的差别,但是在日本的金工镶嵌体系中,多种象嵌技法往往会组合使用,金工匠人会合理安排工艺步骤的先后关系,使不同的象嵌技法协调地融合在一起。

3.3 布纹镶嵌工艺与乌铜走银工艺

乌铜走银工艺多流传于我国云南地区,是一种少数民族的原生工艺。乌铜走银工艺的最终效果往往是黑底金属与白色金属的图案组合,也有很少部分匠人会使用黄金和乌铜的组合,所以在作品的最终效果上与布纹镶嵌工艺作品有着相近的视觉效果,而较大地区别于布纹镶嵌工藝冷连接的工艺特点,乌铜走银工艺在表面錾刻出图案的凹槽以后,需要用焊接的方式将银或者金用熔化的方式填入錾刻出的凹槽,再进行打磨后显露图案,与漆艺中的“磨显”效果有异曲同工之妙。除此之外乌铜走银中的乌铜底材得益于材料的特殊配方,形成了一种自然变色、自然氧化、自然变黑的效果,这一变化不同于布纹镶嵌工艺中最后使用化学试剂着色的表面处理方法。

布纹镶嵌工艺是手工艺匠人长期对材料摸索与思考后的经验心得和技巧总结。而在当代的社会环境下,传统工艺需要有一些新鲜元素的介入才能得以传承和发展,而工艺技法的创新、材料种类的扩充、创作主题的多元、作品类型的丰富,都是对传统工艺当代化问题的有效探究。

参考文献:

[1] 周尚仪.世界金属艺术[M].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

[2] 赵丹绮,王意婷.玩金术[M].宝之艺文化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朱玉(1985—),女,江苏扬州人,硕士研究生,上海建桥学院珠宝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珠宝首饰设计及金属工艺。